分享

升麻鳖甲汤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仁哥文档 2022-12-24 发布于湖南

天津中医学院 杜志坚

升麻鳖甲汤出自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近年来,笔者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归纳如下:

一、组方及方义

原方由升麻、当归、鳖甲(炙)、蜀椒、雄黄(研)、甘草组成。方中升麻、甘草解百毒散风热;鳖甲、当归滋阴散瘀、软坚活络,以搜热毒,蜀椒、雄黄消瘀,通阳散结,取其速散。

二、功效主治

解毒活血,辛散透络,清热消斑为本方之功用。

主治因感受时行疫疠火毒之气,邪入阳络、扰及营血,症见面赤,红斑鲜明,咽喉肿痛之“阳毒”病。

三、临床应用举例

(一)丹毒

患者,女,66岁。一周前洗浴后发冷发热,面部、前额及鼻部皮肤红肿,波及双目不能开视。红斑呈蝴蝶状,边缘清楚,有灼热感,部分皮肤糜烂结痂,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行,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滑数。检验:白细胞16500/mm3,中性粒细胞84%,淋巴细胞16%。体温38.7℃。诊为颜面丹毒,证属火毒炽盛,血热发斑。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消斑。

药用升麻、甘草、大黄各10克,鳖甲、当归、丹皮、赤芍、银花各15克,蜀椒3克,雄黄0.5(研冲),广角粉0.5克(冲)。

服七剂后,体温正常,面部红肿消退,皮肤转暗,疼痛痒感轻减,大便已行。唯觉口干思饮,乏力,脉细数,为余热未清,阴津不足。原方减蜀椒、雄黄、广角加生地、元参、益母草滋阴清热理血之品服五剂而愈。

按:本病例为急性丹毒。由于血热内蕴,外受风湿热毒,郁于肌肤所致。该病发无定处,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多兼风热毒火;发于驱干、腰胯、胁下者称内发丹毒,多兼挟肝火;发于腿者 称腿游风、流火、多兼湿热;新生儿丹毒称赤游丹。临床以颜面及下肢为多见。该病与“阳毒”病颇相类似,故以此方治之获效。

(二)多形性红斑

患者,女,26岁。近二年来,面部及下颌红斑,经专科医院确诊为“多形性红斑”,虽经多方治疗,时愈时发。刻诊面部呈三片约2cmx2cm大小鲜红色的斑块,中心稍凹陷,无渗出液,伴低热,关节疼痛,舌红苔白,脉沉滑。血、尿、便常规检验无异常。证属血热受风。气虚络阻。治宜凉血去风,益气通络。

药用升麻、蝉衣、甘草各10克,鳖甲、当归、赤芍、桑枝、丹参各15克,蜀椒3克,雄黄0.5克(研冲),黄精20 克。

上方服10剂后,面部红斑逐渐消退,颜色转暗,低热消失。前方去蜀椒、雄黄,加茜草、生地、僵蚕。一周后,皮损仅遗有色素沉着斑块,至今未发。按:多形性红斑为急性、炎症性的常见皮肤病。与中医“血风疮”“猫眼疮”相类似。本病多因血热外感,或气血两燔,或风湿热三邪蕴积肌肤所致。本病例为急性发作。与“阳毒”病,甚为合拍,故以升麻鳖甲汤治之取效。

(三)过敏性紫斑

患者。男,11岁。三周前突发下肢伸侧散在粟状或硬币大小的紫红色斑疹,按之不退色,略搔痒,表面光滑,饮食正常,二便尚调。血小板计169,000/mm3,舌边尖红、苔白中黄,脉弦细略数。经某医院诊为“过敏性紫斑”,曾服西药无效。证属血热妄行,瘀滞脉络。治宜凉血活血,通络消斑。

药用升麻、当归、丹皮、牛膝、元参、甘草各10克,鳖甲、当归、茜草、生地、刘寄奴各15克,白茅根30克,蜀椒3克,雄黄0.2克(研冲),广角粉0.3克(冲)。

服本方14剂后,紫斑渐消,留有色素沉着。为巩固疗效,依前法酌情加减,予以和血养阴清热凉血之剂,服药二周以善其后。按:过敏性紫斑,据中医理论,应属“阳斑”之类。盖因血热壅盛兼感风邪,迫血妄行,血溢脉络所致。治宜凉血去风,活血消斑。本病例基本合于“阳毒病”机理,故宜用本方治之。

(四)银屑病

患者,男,50岁。一月前患急性扁桃体炎后,从 (上接第7页)头面迅及四肢躯干泛发黄豆或硬币大小红色皮疹、斑块,表面覆有鳞屑,剧痒,皮损周围明显红晕,经专科医院诊为银屑病。曾内服、输液、外用等西药无效。一般内科检查无异常,舌红苔白,脉弦略数。证属血热壅盛,外感风邪。治宜凉血解毒,清热去风。

药用:升麻、甘草各10克,鳖甲、当归、紫草、赤芍、丹皮、蜂房各15克,土茯苓、白茅根各30克,大黄、蜀椒各3克,广角粉1克(冲)。

服15剂后,面部及胸腹、皮疹逐渐消退,未见新皮疹出现,痒感轻减,唯四肢外侧皮损较重,色红脱屑,遵前方加忍冬花、藤各20克,并随证加减继服二十剂,皮疹基本消失,后内服和血养阴润肤之剂而收功。

按:思虑过度气郁血热,外受风邪,热壅血络而发红斑,风热燥盛,肌肤失养而搔痒、起屑。皮疹好发于头面、胸背及四肢伸侧,色鲜红呈地图状,相当于“阳毒”之“面赤斑斑如锦纹”,故宜用升麻鳖甲汤治疗获效。

四、结语

《金匮》载升麻鳖甲汤主治“阳毒”病。在临床应用中据兼证及病情,对本方予以化裁。

1、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故治疗红斑皮炎类、血管炎性皮肤,在凉血 解毒中,更宜通腑泻热,以泄肺金之气,疏皮肤风热。正如《药品化义》云:“此凉血之功,独在大肠也”。

2、血热较盛,斑疹多而大,高热烦躁,舌质红绛者加丹皮、玳瑁。

3、斑疹紫暗,瘀滞甚者,加丹参、紫草、赤芍活血 消瘀之品。

4、湿邪较重,下肢皮损为主,舌苔厚腻者,加苦参、黄柏、萆薢。

5、阴伤血燥,皮疹干裂,舌红少泽,脉细数者,酌加龟板、元参、生地以滋阴养血润肤。

6、斑疹发于颜面者,重用土茯苓、野菊花,以胸胁较甚者,加胆草、蚤休、夏枯草。以上仅为举例说明本方在皮肤的应用。只要辨证确当,化裁得宜,方裁捷效,达到古方今用之目 的。

《天津中医》 1993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