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前每日练 | 九寨沟中岩溶深,喀斯特里风景生(2023届260)

 hjh2004 2023-03-02 发布于福建

山东泰安2022学年高三上期中考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北部,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高差悬殊、气候多样、山明水秀,有多处湖泊群、瀑布群和钙华(地表水或地下水中二氧化碳逸出导致水中碳酸氢钙过饱和沉积而成的碳酸钙堆积物)滩流等。湖泊之间的钙华堤上长有柳、杨、松、杉等乔木和种类众多的灌木,湖中沉积的碳酸钙可以附在植物上,树木演变出特殊的“呼吸根”,经历流水冲刷而不倒,形成树在水里生、水在林中流的奇观。该地区的岩石几乎全由石灰岩构成,厚达数千米。下面左图示意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位置,右图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

图片

(1)简述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特征。(4分)

(2)说明钙华堤上的树木能经历流水冲刷而不倒的原因。(4分)

(3)结合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特征,分析该地区喀斯特作用能持续进行的有利条件。(6分)

解题思路

本题以九寨沟为背景材料,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特征、钙华堤上的树木能经历流水冲刷而不倒的原因、该地区喀斯特作用能持续进行的有利条件为切入点,考查了地质运动(喀斯特地貌)、区域地理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解析及答案

(1)简述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特征。(4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植被种类组成丰富;垂直结构明显;以常绿植被为主(冬季不落叶);植被耐涝、耐贫瘠。(任答两点得4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在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水分和热量条件,以及两者组合的状况。受气候的影响,植被形成带状分布,这就是自然带(自然带多与气候搭配。通常来说,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一种气候匹配一至二种自然带)。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西北部,仍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继续滑动查看】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特征如下:森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群落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但整体来说,山地地形,垂直分异显著,植被垂直结构明显,种类组成丰富)。此外,由于当地植被多生长于石灰岩地(土壤较少且贫瘠),说明其植被耐涝、耐贫瘠性能较好。

(2)说明钙华堤上的树木能经历流水冲刷而不倒的原因。(4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流水流经石灰岩地区,淀积作用持续进行,碳酸钙堆积物越积越厚,树根深扎在碳酸钙沉积物中,比较牢固;(2分)树木演变出特殊的“呼吸根”,根部在含水丰富的碳酸钙沉积物中不会死亡。(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在合适的条件下,当富含碳酸氢钙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导致碳酸钙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钙华堤上的树木能经历流水冲刷而不倒的原因,本非高中地理所教所学的知识点,所以我们只能从材料中“学习”和汲取。

【继续滑动查看】

“湖中沉积的碳酸钙可以附在植物上”,树木不倒不死,离不开牢固的根基,即不断沉积的碳酸钙好似给树木培土加固,在碳酸钙堆积物越积越厚的情况下,树根深扎在碳酸钙沉积物中比较牢固。再加上,“树木演变出特殊的 '呼吸根’”,根部能在含水丰富的碳酸钙沉积物中呼吸而不会死亡,故经历流水冲刷而不倒。

(3)结合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特征,分析该地区喀斯特作用能持续进行的有利条件。(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该地石灰岩广布,厚度大,透水性强;(2分)处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壳运动活跃,产生了大量裂隙和断裂,增大了岩石的透水性;(2分)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势落差大,水循环活跃,有利于喀斯特作用持续进行。(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就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碳酸盐岩等)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冲蚀、潜蚀和崩塌作用为次的地质过程。该地区喀斯特作用能持续进行的有利条件,离不开岩石、气温及水源三大因素。

【继续滑动查看】

没有石灰岩(可溶性岩石),当地的喀斯特作用难以持续,即当地石灰岩分布范围大且厚度大,其透水性较强(岩石)。九寨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气温、水源)。再加上,当地处于青藏高原东缘,一方面地壳运动活跃,岩层较破碎(存在大量裂隙和断裂),增大了岩石的透水性(利于喀斯特作用的进行);另一方面地势落差大,水循环活跃,利于喀斯特作用的侵蚀和沉淀。

知识链接

喀斯特原为斯洛文尼亚西部与意大利交界处石灰岩高原的名称。19世纪末,塞尔维亚籍地理学家茨维伊奇对该高原的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并命名为喀斯特。中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如云南的石林、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立体喀斯特等),分布最为广泛,明代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多有描述。中国南方喀斯特(South China Karst)自然遗产,在2007年、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片

喀斯特地貌,又名“岩溶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或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地貌形态的总称)。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后者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