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春园:湘剧演绎颇精彩

 cgarts 2023-03-02 发布于湖南

太平街虽然不长,但展现着湖湘文化独特的魅力。太傅里的贾谊故居被称为湖湘文化的源头,两千多年来伴着长沙城的风风雨雨,积淀着历史散发的文气与韵味。作为楚汉名城的地标性古迹,贾谊故居是千年长沙的咏叹调。

太平街内的书法、篆刻、湘绣、织锦、剪纸、戏剧将让你享受一场艺术盛宴。三缘堂、麒麟金玉堂,是太平街的书画店,经营古玩、字画、印章;街道北入口西侧的“戏剧脸谱艺术展”,一边是京剧脸谱,一边是湘剧脸谱,可以通过异同对比,加深对南北戏曲文化的了解;以土家族文化为展示主题的秀华山馆,有堪称湖南乡土自然风格工艺美术品典范的砂岩画,如果运气好,你还将在这里看到土家族少女哭嫁的情景;贾谊故居对面的楚荣轩,汇聚了长沙民间艺术“十佳”杰出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包括浏阳花炮、望城剪纸、棕编、菊花石雕等;而在北侧不远的湘绣馆,展示着数百幅湘绣精品, 还有湘绣绣师在现场秀针法,让你一窥湘绣工艺的博大精深……

位于太平街与西牌楼街交汇处的宜春园古戏台,是原地复建的。该戏台与清末年间的著名戏园宜春园、同春园一脉相承。据史料记载,宜春园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业,是沈姓商人在太平街孚嘉巷修建的。该戏园仿北京“广德楼戏园”款式营建,演出湘剧,是湖南省第一家湘剧戏园。重建后的古戏台长12.6米,宽10.5米,高10.8米,所采用的木料大部分是杉木等湖湘本土材材,青黑色筒瓦与朱红色木构相搭配,局部雕花贴金箔,沉稳大气不失华美。卖茶而不售戏票,这种边喝茶边看戏的古老娱乐方式,在清末被称之为“视听之娱”。从这里,也许还能寻访当今长沙成为娱乐盛地的古老渊源。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中的一个主要剧种,明代由江西弋阳腔传入,在与长沙等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后逐渐形成,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南北路)等四种声腔构成。因用长沙方言官话演唱,并以长沙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长沙府12属州县,故又称长沙湘戏。其表演依其扮演不同类型人物而分为12个行当,即大靠(正末)、二靠(副末)、唱工(正旦)、小生、大花脸(大净)、二花脸(二净)、三花脸(丑)、紫脸(重唱的净)、正旦(青衣)、做工旦(花旦)、乔旦(贴,包括小旦、武旦)、婆旦(老旦)等。其音乐,高腔和弹腔是常唱的唱腔。其乐队原为文武六人,即武场4人,打击鼓板、铙、大锣、小锣,文场2人,操弄胡琴、月琴并吹笛和唢呐等。湘剧有传统剧目680余个,高腔的“四大连台”(《封神传》《目莲传》《西游记》《精忠记》)和“六大记(《金印记》《白兔记》《投笔记》《琵琶记》《拜月记》《荆钗记》)是演出较早、保存得较长的代表性剧目。乾隆末年在长沙开办的九麟科班为湖南最早的戏曲科班,后班社发展数百,以五云科班和同春戏班影响最大。

演戏当时多被视为低贱行业,故湘剧之初并无固定演出场所,也未得官方认同。而宜春园得以批准开业,是因沈某与长沙县知县有同乡之谊。这在当时是破天之举,在长沙轰动一时,它既激发了演员的演出热情,又推动了长沙戏剧听众的增长,尤其是“富者点戏,贫者看戏”的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在宜春园戏台演出者中,知名湘剧演员有姜星福(生卒年及籍贯不详,工于小生,原是泰益科班著名教师,1900年创办三元科班,12年中培养了欧元霞、周元华等百余名学徒)、何文清(约生于1845年前后,籍贯不详,习丑行)、孔清玉(原名凤常,浏阳人,约生于1880年左右,清华科班出身,靠把老生)、彭凤姣(1882—1952年,浏阳人,12岁咏霓班出科,曾用科名彭咏吾,著名蹻旦,和陈雪癯、筱桂芬、汤彩凤被称为湘剧男旦“四大名旦”)、蒋咏兰(浏阳人,咏霓班出科,工于花旦,擅长琵琶演奏)等。

但是,因为宜春园场地小,方桌占地多,观客有限,获利不丰。当时,长沙名绅叶德辉痴迷湘剧,乃将自己苏家巷怡园私宅的后园,邻近织机巷的隙地,建一所同春茶园,由耕耘圃宅出进,即长沙大火前万国大戏院的前身,叶德辉亲写对联悬之舞台,联曰:同声歌绛树;春色望青葱。

叶德辉为晚清进士,官吏部主事,亦官亦商,亦绅亦学,对湘剧戏班之健全、湘剧戏园之革新,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罗致湘剧老艺人名小生李芝云(1851—?,岳阳市人,五云科班出身,师从姜钟云,穷文富武门门出色,高低昆乱无所不晓,被誉为近百看湘剧小生全材)为首,组织大批名艺人,设立“卅一堂”,不仅角色行当齐全,而且为艺人联合组班之始。宣统二年(1910年),由卅一堂出面,承租同春茶园开业。后来改名同春园,改方桌为条靠长凳,并有包厢。民国三年(1914年),柳介吾(约1851—1927年,浏阳人,五云班头科出身,习生行,科名正云,长于介口,人称戏状元)与李芝云不和,退出卅一堂,另与黄谷春合组湘春园于高井街。同春园是长沙湘剧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戏剧演出场所,这里人才辈出,几乎构成了清末至民国时期湘剧的主心骨。在这里演出的演员,除柳介吾、李芝云外,还有被誉为“南叫天”的言桂云(1880—1926年,长沙人,五云科出身,人称“小桂”)、 李桂云(1855—1922年,新五云班出科,擅演关岳戏,人称“大桂”)、陈汉章(约生于1880年前后,为五云科班姚春芳的关门弟子)、陈绍益(1882—1944年,原名初生,长沙县东乡枫林港人,曾随普庆班萧志庆习唱老生,艺事文化并进,曾收集众多湘剧史料惜战乱中散失)、罗元德(1886—1955年,长沙县东乡枫林港人,三元班出科,二花脸,以演《五台会兄》出名)、黄元和(1887—1956年,字楚斌,长沙人,三元科出科,原习小生,后改丑行,曾为湘剧抗敌宣传队三队队长,重建湘春戏院等,热心戏曲教育事业,办有福禄坤班、少字班等培养了大批湘剧人才)、黄元才(约1888—1955年,三元班出科,师从姜星福,习武小生,曾创办九如科班,与吴绍彭菊生等一道参加湘剧抗宣队,后加入长沙艺联湘剧团)等。

宜春园、同春园的这些台柱,不但演技高超,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湘剧艺术表演,而且其品德更为人称颂。譬如慧眼识人的李芝云,看到华兴班出科唱工老生吴华钦因倒嗓 陷入苦闷中,毅然收其为徒,命其改唱小生,吴华钦在师傅励下刻苦磨炼,不仅恢复了本嗓,还练出了一副动听的小嗓,他后来改名吴绍芝,取“绍继芝云”之意,终成小生泰斗,一代宗师,创造出了湘剧小生行的“绍派”艺术,为后人所师承。再如李桂云,出名后水平已经超过师兄柳介吾,但仍自称不及,每同台演《借箭打盖》必荐师兄演孔明自扮鲁肃,他古稀之年还耕耘于舞台,直至演《龙凤剑》时猝死。

来源 | 指尖岳麓

活动大派送 ☟

开启解锁打卡新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