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巅峰时期,先后6位英主,被吐蕃折磨120多年,真相竟是好面子

 炫叶楓雪 2023-03-02 发布于广东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吐蕃是公元七世纪兴起于西藏高原的一个民族。是今藏族的祖先。

关于藏族的族源,一般都认为古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的活动,以后逐步又融合了临近的诸族,主要是羌族,从而形成了这个高原的民族。

在弃宗弄赞统治时期,他还推行各种措施,为巩固王权,稳定内部,制定中央及地方官制,创造文字,发展经济等,使吐蕃成为一个武力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吐蕃的强大和它不断的向北、向西扩展,对于我国西北部各族历史的发展,甚至于对强盛的唐王朝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西北各族而言,吐蕃北上攻灭吐谷浑,进入西域,同西突厥贵族勾结,与唐王朝争夺对西域的统治权。

安史之乱后,吐蕃又与回鹊在北庭进行争战。对唐王朝而言,吐蕃不断侵扰唐西北的边那,破坏生产,掠夺人畜,给唐王朝以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唐发生安史之乱后,河陇地区为吐蕃所占领,河陇地区吐谷浑、党项及广大汉族皆为吐蕃贵族所奴役。

吐蕃还曾一度攻入长安,给刚平定安史之乱的唐王朝以沉重的打击。

1、唐朝文成公主和亲的背景

吐蕃弃宗弄赞时期,正是唐王朝太宗贞观年间。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始遭使入朝于唐,太宗曾遣行人冯德遐下书抚慰,以为回应。

也就在这一年,因为吐谷浑屡次寇边,唐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进击,后又命李靖、侯君集率军讨伐。至九年,唐平吐谷浑,立诺曷钵为可汗。

在唐击吐谷浑时,史籍上未见吐蕃进行干预的记载。

到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诺曷钵遗使入唐求婚,唐许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同年,原西突厥处罗可汗次子阿史那社尔入朝,“诏尚衡阳长公主。”

因而弃宗弄赞亦遣使入朝请婚,但为唐太宗所拒绝。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使者回国对弃宗弄赞说:

“天子遇我厚,几得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遂不许。殆有以间我乎!”

弄赞大怒,于是率羊同等军队攻击北面的吐谷浑,又东出袭击党项、白兰;发兵二十万,围攻松州。事实上吐蕃要向外扩展,必然要向这些地区进攻,拒婚只是个借口而已。

唐为抵御吐蕃的进攻,曾命侯君集为大总管,分道进行抗击。在几路军队中,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的军队在松州夜袭吐蕃军营,斩首千级,取得了一次胜利。

而吐蕃内部,也因大臣多人反对出兵攻唐,所以弃宗弄赞借此就引兵回国,遣使至唐谢罪,并再次向唐请婚,唐太宗许以宗女文成公主。

贞观十五年,太宗命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公主入蕃,弄赞亲至柏海(今青海省鄂陵湖、札陵湖)迎接。经吐谷浑境时,筑馆河源,以示隆重。

至逻娑,又为建筑宫室以居公主。此后,吐蕃与唐保持了一段和平友好的关系。

唐伐高丽,吐蕃即曾遣使来贺。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使王玄策至西域,为中天竺所阻,弄赞发兵助玄策讨平之。就是对于唐控制下的吐谷浑,当时也是和平共处,甚至蕃浑王室间还有婚姻的关系。

据藏文《贤者喜宴》的记载,弃宗弄赞之子恭松恭赞曾娶吐谷浑的妃子蒙洁墀嘎。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高宗继位,弄赞致书长孙无忌:

“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

高宗许之,并进封弄赞为賨(cóng)王。

2、大非川之战前因后果

第二年,弃宗弄赞卒,子早死,孙继立,即莽论莽赞。

赞晋年幼,由其大相禄东赞摄知国事。从禄东赞摄国开始,吐蕃就不断向北扩张。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吐蕃攻灭白兰(今青海省都兰县一带)。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禄东赞命其子起政将兵击吐谷浑。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逃依吐蕃,使吐蕃得知吐谷浑虚实,因之发兵大破吐谷浑。浑主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弃国走投凉州。

唐以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帅武卫将军独孤卿云、辛文陵等分屯凉、都二州以备吐蕃。又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并为吐谷浑之援。吐蕃这时亦遣使至唐,表陈吐谷浑之罪,并请和亲,为唐所拒绝。

后又求赤水(今青海省兴海县黄河西岸一带)以牧马,但也不为唐所准许。此时,吐蕃已灭了吐谷浑,其领土已与唐西边的州郡相接,直接威胁唐河陇地区。同时,吐蕃这时还将势力伸入西域。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十二月,唐阳海道总管苏海政错杀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并讨平鼠尼施、拔塞干两部后,回军至疏勒之南时,弓月部即引吐蕃之众来战,苏海政“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此后,“十姓无主,有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其余众附于吐蕃。”

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吐蕃禄东赞死,其子尊业多布、赞婆等当政,更大规模地向外扩张,东面攻破唐所置的十二个生羌羁縻州,西边于威亨元年(公元670年)“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拔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

在这种情况下,唐才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出讨吐蕃,以期恢复吐谷浑国。

薛仁贵这次出讨吐蕃,率军十余万从都州南下,先至大非川(今青海省切吉旷原),准备再以轻骑进袭乌海(今青海省冬给措纳湖)。

为此,他让郭待封在大非岭上结栅守卫,保全辎重。结果郭待封因原与仁贵并列,此次出征,耻居其下,故意不听从仁贵的计划。

他带着辎重物资离大非川前进,遭到了吐蕃截击,大败而还,辎重尽失。薛仁贵在积石河虽然取得了一次胜利,但因郭待封败退,也只得引兵回到大非川。

这时,吐蕃大将论钦陵引四十万之众围击唐军,唐军大败,几乎是全军覆没,“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薛仁贵坐此免死除名。

这年年底,唐又命“左相姜格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御吐蕃”。

姜格于第二年春二月卒,唐军亦随之班师。这样,唐王朝想恢复吐谷浑国的愿望完全落空了。所以,唐不得已将在凉州的吐谷浑部落迁至灵州,置安乐州,以浑主诺曷钵为刺史。吐谷浑之地完全落入吐蕃之手。

3、时战时和的大唐吐蕃征战

吐蕃虽占领了吐谷浑,与唐发生了多次战争,但它仍然不断与唐通使往来。

据有人统计,自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与唐通使开始,至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吐蕃内部分裂,其间二百零九年,“唐使入蕃五十二次,蕃使来唐有一百次,平均一年零四月吐蕃与唐朝之间即有使臣来往一次。”

这样频繁的往来,对于吐蕃来说:

“战有利则战,和有利则和”,面唐王朝则因多次军事上的失败,力所不及,亦是无可奈何。

吐蕃也正是从时战时和中获得了经济利益,加速了唐蕃两国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正如有人指出的“汉藏两族成了亲密的兄弟民族是和这些关系分不开的。”

大非川之战以后,吐蕃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夏即遭大臣仲琮入贡。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又“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

但在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闰三月,吐蕃又发兵攻都、廓、河、芳(治常芬县、今甘肃省迭部县东面)等州,杀掠吏民,掳劫牛马。唐救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发兴(治顺政,今陕西省略阳县)、凤(治梁泉,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两州兵以抵御。

接着又以周王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将刘审礼等十二总管;相王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将契苾何力等讨伐吐蕃。二王留京未行,后又因契苾何力卒,此次军事行动亦停止了下来。

八月,吐蕃又进攻叠州,第二年五月,吐蕃攻扶州(治同昌,今四川省南坪县东北)之临河镇,擒镇将杜孝昇。

为抵御吐蕃连年入寇,唐于是命尚书右仆射刘仁轨领洮河军,坐镇都州,久而无功。唐又以中书令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以代仁轨。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七月,李敬玄奏破吐蕃于龙支(今青海省乐都县东南)。但到九月,李敬玄将兵十八万与吐蕃论软陵战于青海,为吐蕃所败,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吐蕃所俘。敬玄还屯承风岭(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千户庄),为吐蕃兵所困围,幸赖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夜率敢死士袭击蕃军,蕃将引军而退,敬玄才收余众返回都州。

黑齿常之亦因此战被擢为左武卫将军,充河源军(驻在都州西一百二十里,今青海省西宁市东)副使。

在命李敬玄西征时,唐高宗曾下《举猛士敕》,想广求猛士以对付吐蕃。监察御史娄师德就是应诏从军的。敬玄败后,娄师德收集散亡,军声复振。唐因命他使于吐蕃,“宜导上意,谕以祸福”,吐蕃“为之数年不犯边。”

娄师德也因此被擢为河源军使。

4、面对吐蕃,大唐有多绝望?

吐蕃连年入寇,给唐王朝西部边境造成极大的威胁。

唐高宗为此还“悉召侍臣谋之,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俟公私富实以讨之,或欲亟发兵击之。议竟不决。”

太学生魏元忠上书以为,“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及死事之家,彼皆庸人,岂足当阃外之任!”又对败军之将“不即重诛”,赏罚不当,以致吐蕃猖獗。他还提出开放畜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马”,用以增强唐军的战斗力。从这些记载亦可见唐对吐蕃之无奈。

从唐高宗仪凤年间以后,唐与吐蕃时和时战。

吐蕃赞普卒,一般都遣使前来告丧,唐则遣使前去会葬;吐蕃又不断遣使求婚,甚至于要求将武后爱女太平公主出嫁于吐蕃。

史载:

“仪凤中,吐蕃请主(太平公主)下嫁,后不欲弃之夷,乃真筑宫,如方士薰戒,以拒和亲事。”

以入道为由来拒绝和亲。到中宗时,吐蕃再次求婚。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四月,唐“以嗣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出降吐番赞普”,以左卫大将军杨矩送公主入蕃。杨矩后被命为鄯州都督。

就是这个杨矩,在任鄯州都督期间接受吐蕃的贿赂,公然出面代吐蕃向唐王朝求得河西九曲地区,以作为公主的汤沐之地。

九曲,即指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曲流处。

《新唐书·吐蕃传》说:

“九曲者,水甘草良,宜畜牧,近与唐接。”

吐蕃得到这块地方,“自是虏益张雄,易入寇。”

到玄宗开元初年,吐蕃相坌达延上书宰相,请与唐王朝盟誓,“定境于河源”,保持双方友好。未及盟誓,坌达延却兵寇临洮。到开元十九年,吐蕃又提出“交马于赤岭(即今青海省湟源县西之日月山),互市于甘松岭(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南)”。

唐蕃乃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

5、多点轮番进攻大唐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玄宗“遭将军李佺于赤岭与吐蕃分界立碑”。

在这段时期,唐王朝还曾送去数万彩缯及百工伎艺,又送去《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

吐蕃亦送来金银器物但是,不论是和亲还是立碑分界,吐蕃与唐之间仍是争战不断。

这时的唐蕃战争,可分河源地区、剑南西部、河西、西域等几个地区。

在河源地区,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七月,吐蕃寇河源,为黑齿常之击退,“常之以河源军正当贼冲,欲加兵镇守,恐有转运之资,遂远置烽戍七十余所,度开营田五万余顷,岁收百余万石。”

吐蕃亦仿效唐代屯田的方法,派人在青海屯田,却为黑齿常之所袭击,“烧其粮贮而还。”

河源地区可说是唐蕃争战最激烈的一个地区。

除此之外,吐蕃还东入剑南,北攻河西,使唐王朝西北、西南边境皆不得安宁。根据两《唐书·吐蕃传》之记载,高宗仪凤年间,唐先在茂州之西筑安戎城(今四川省马尔康县东南)以防吐蕃,此时却为生羌引导吐蕃攻破其城,许多党项部落皆附属于吐蕃。

吐蕃东面从此与唐王朝松、茂(治汶山,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满(治越潮,今四川省西昌市)等州为邻。

后来又不断进攻悉州(治悉唐县,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西北),攻破姚州(治姚城县,今云南姚安县北),杀监察御史李知古,以其尸祭天。

在吐蕃北面,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96年),吐蕃北寇临洮,武则天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率娄师德等前去抵御,结果为吐蕃大将论软陵等大败于洮州之素罗汗山。

武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吐蕃遣其将趋莽布支寇凉州,为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所击退。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吐蕃将坌达延寇临洮,“入攻兰、渭,掠监马。”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吐蕃兵入大斗拔谷(今甘肃省民乐县之扁都口)攻甘州。第二年,又陷瓜州,围常乐(今甘肃省安西县东南锁阳城),杀唐陇右节度使王君奠。

此后,在甘、凉、河、都一带,唐蕃连年争战,两方虽然“胜负略相当”,但却给这些地方的百姓造成极大的灾难。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

吐蕃贵族不断向外扩张,侵扰边郡,目的是在于掠夺人户财帛,用以满足奴隶主的贪欲。同样,唐王朝有些皇帝好大喜功,贪得无厌,也为边将开边寻衅、劫掠吐蕃牛马打开了大门。

上面述及开元二十二年唐蕃通好,于赤岭树碑分界,可是,到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时,吐蕃在西域进攻小勃律,而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却被迫毁约进攻吐蕃。

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两国分界立碑之后,在凉州一带“吐蕃与汉树栅为界,置守捉使”。崔希逸与吐蕃守将乞力徐说,“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再三要求撤守。乞力徐听从了意见,双方并且还“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吐蕃於是“畜牧并野”,不加防备。

而崔希逸部下一个名叫孙海的官员乘入朝长安时向唐玄宗上奏,说“吐蕃无备,若发兵掩之,必克捷。”

6、开元盛世中的吐蕃内侵

好大喜功的唐玄宗因派遗身边一个太监赵惠琮与孙海一起前往视察。这两人至凉州后,矫诏崔希逸出兵袭击,吐蕃无备,唐军南入吐蕃二千里,掠夺了大量羊马。为此,唐蕃所立分界之碑也随之被毁,双方又重新在河西、陇右争战不已。

开元二十六年,吐蕃袭击河西,又战于盐泉城(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开元二十七年,吐蕃袭击白草军、安人军。

在吐蕃东面,开元二十八年后,围绕着安戎城(今四川省马尔康县东南)也展开了争夺。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发四十万兵攻承凤堡(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至河源,后又袭破石堡城(今青海省湟源县西南)。

石堡城是个“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的险要关口,吐蕃名曰铁仞城。

据《通鉴》所载,“吐蕃但以数百人守之,多贮粮食,积届木及石,唐兵前后屡攻之,不能克。”

至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六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虽攻取此城,“唐士卒死者数万”。

从开元末年唐失去石城堡,唐蕃在赤岭一线围绕着洪济城(今青海省贵德县西)、石堡城不断进行争夺。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攻破洪济城,但攻石堡城不克,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玄宗命其进攻石堡城,亦不能得。

哥舒翰后来虽攻克石堡城,但死军士数万。他还曾遣兵于赤岭西屯田,“以谪卒二千戍龙驹岛(青海湖中海心山)”,结果皆为吐蕃所俘。

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后,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一度收服吐蕃在九曲的部落。

这是安史乱前唐与吐蕃在陇右、河西的争夺中最后的一次大的胜利。

随着安史乱起,唐防守吐蕃军队东调,吐蕃递乘机向外扩张,河西、陇右皆为吐蕃所占领,唐蕃边境推至灵州、盐州及泾州、原州一带。

7、吐蕃牵制的大唐兵力统计

在唐王朝前期,吐蕃始终是唐的劲敌。

唐玄宗时有十个节度使,为防御吐蕃,于吐蕃沿边设立了河西、陇右、剑南三节度使,在西域设立了安西节度使和北庭节度使。

在今西北地区境内,即有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四个节度使。这些节度使统兵驻守要害,以防吐蕃和突骑施等的袭击。

兹就靠近吐蕃陇右、河西两节度使的驻军情况略作简略介绍,以便增进了解唐前期唐蕃之间的关系。

陇右节度使,治鄯州,以备吐蕃,统十军三守捉,有兵七万五千人。

这就是:

临沁军,驻鄯州城内(今青海省乐都县)。

河源军,驻鄯州西(今青海省西宁市东)。

白水军,驻鄯州西北(今青海省大通县北)。

安人军,在鄯州星宿川西(今青海省湟源县西北)。

振威军,在鄯州南(今青海省同仁县境内)。

威戎军,在鄯州西北(今青海省门源县)。

漠门军,在洮州城内(今甘肃省临潭县内)。

宁塞军,在廓州城内(今青海省化隆县境内)。

积石军,在廓州西(今青海省贵德县境内)。

镇西军,在鄯州城内(今甘肃省临夏市境内)。

绥和守捉,在鄯州西南(今青海省湟中西南)。

合川守捉,在鄯州南(今青海省化隆县南)。

平夷守捉,在河州西南(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南)。

河西节度使治凉州,统八军三守捉,有兵七万三千人,用以隔断吐蕃、突厥。

赤水军,在凉州城内(今甘肃省武威市)。

大斗军,在凉州西(今甘肃省永昌县西南)。

建康军,在凉州西(今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

宁寇军,《通鉴》记在凉州东北千余里,《唐会要》卷78以为即旧同城守捉,应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

玉门军,在肃州西(今甘肃省玉门市西北)。

墨离军,原月氏旧国(在唐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南之锁阳城)。

豆卢军,置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

新泉军,在会州西北(今甘肃省景泰县北)。

张掖守捉,在凉州南(今甘肃省天祝县西南)。

交城守捉,在凉州西北(今甘肃省永昌县西)。

白亭守捉,在凉州西北(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从上述可见,唐为防吐蕃的袭击,驻军密布于靠近吐蕃的各个边郡。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时,唐十个镇节度使共有镇兵四十九万,而河西、陇右两镇即有镇兵十四万八千人,几近全国镇兵三分之一。

如果再加上安西、北庭和剑南的镇兵,唐防吐蕃和在西北的军队即达二十二万余人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