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心问题3】赖尔:行为主义

 天门山客 2023-03-02 发布于四川
图片

本期我们继续来探讨大问题:他心问题(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

本期节目是他心问题这个研讨会的第三场分会,主要介绍英国哲学吉尔伯特·赖尔对他心问题的解答。

我们首先简要回顾一下前两场的内容。笛卡尔是他心问题的挖坑者,他本来是想要破解怀疑论的,做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论证,确立了自我认知的确定性,但解决了怀疑论,却又造成了他心问题,因为第一人称的自我认知是确定的,那么对他人心灵的第三人称的感知就成问题了。密尔在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之上,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推导出,他人也是有心灵体验的,也就是说,虽然我没法直接感知到他人的内心,但他人走起路来跟我一样,叫唤起来跟我一样,被针扎了的反应跟我一样,收看节目的反应也跟我一样,那么我们就可以类比地推导出,他人和我一样也是有心灵体验的。

  赖尔:行为主义

图片

笛卡尔和密尔都是在笛卡尔主义的立场上,也就是在心物二元论的立场上来应对他心问题的,问题在于,只要承认心物二分的前提,那么他心问题就必然是一个死结。如果心灵是不同于物质的另一种实体的话,由于心灵是没有广延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具有私人性,只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感知到,那么在这种出厂设定下,他心问题就是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我永远不可能像你一样去体验你的内心体验,因而这在逻辑上就是一个死结。上一期介绍的密尔的观点,就是在笛卡尔主义的心物二元论的死结上修修补补。

赖尔认为,所有的纠结、所有的错误,都在于笛卡尔主义者非要执著于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灵实体。

其实,执着于这个心灵实体造成的bug,在笛卡尔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当时笛卡尔有个读者迷妹,是波西米亚的伊丽莎白公主,她读了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以后很迷笛卡尔,但是伊丽莎白公主天资聪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关键问题,她写信给笛卡尔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人的心灵和人的身体到底是怎么交互的呢?为什么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身体这种物质实体是有广延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心灵实体是没有广延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灵状态,引发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运动,这就有点隔空发功的玄幻意味了。

当然,笛卡尔还嘴硬,回信给伊丽莎白公主说:心灵和物质的交互是发生在人脑中的一个叫做松果腺的地方,松果腺能够把物质实体转换成精神实体,把精神实体转换成物质实体。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松果腺中的具体转换机制是什么呢?这个松果腺本身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呢?这就引发了所谓的心身交互的难题,心身问题又是另外一个超级大坑,之前有一期大问题已经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回到他心问题。

吉尔伯特·赖尔觉得所有问题都在于笛卡尔主义者执着于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灵实体,赖尔根本不承认存在这种心灵实体,赖尔把笛卡尔所谓的心灵实体称作是“机器中的幽灵”(Ghost in the Machine),这就好像是非得在人的大脑里面找到一个能发功的超自然存在一样。日本动漫《攻壳机动队》的名称也是来自于赖尔的这个梗。

赖尔认为,心灵并不是一个实体,它只是一种假设,人们一旦把它当成一种实体,难免就会拿把它和物质实体当成是同一类的范畴,也就难免拿一些描述物质实体的词汇去描述所谓的心灵实体。比如,人们难免会问:这个心灵到底长什么样的?它几斤几两?它到底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你说你也有心灵,它有多大啊,你倒是掏出来给我看看呀。

而这就是把心灵当成和物质同样的范畴的东西去描述,赖尔把这个叫做范畴误用(Category Mistake),也就是把不同范畴的事儿混在一块用。所谓的他心问题就是范畴误用的后果。

赖尔自己举了一个范畴误用的例子,有个人来参观赖尔工作的牛津大学,这个人先参观了图书馆,然后参观了教学楼,然后又参观了办公室,然后这个人问:那么请问牛津大学在哪里?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范畴误用,牛津大学与图书馆、办公室这些具体的建筑,不是同一个范畴的东西,如果把不同范畴的东西当成同一类范畴来看待的话就会闹笑话。

范畴的误用是写诗和说段子常用的套路,比如“有趣的灵魂两百多斤”,或者“你的眼睛里面藏着大海”,写诗和说段子可以这么用,但是如果是认真说事,比如说搞科研或者进行哲学思辨,那就需要避免范畴误用,否则事情就说不清楚、越说越乱。在认真说事的时候,需要把不同范畴的事情翻译成同一个范畴来说。

所以,赖尔主张一种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主张,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要认真说事的话,就不要说人们的内心是什么体验,这说不清楚,我们须要说那些能够被测量的事情,也就是,人的行为表现。简单说,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论迹不论心”。比如说,我们说一个人特别聪明,就不要说他心里面或者脑瓜子里面有一些奇妙的幽灵般的力量在起作用,一个人聪明的意思就是他做智力测验能得高分,或者说他能够卓有成效地处理一些复杂的事情。

所以行为主义的思路是,消解心灵感知的不对称性,或者说,以消解第一人称的方式来消解心灵感知的不对称性,把所有第一人称的内心体验,统统翻译成第三人称的行为倾向。在赖尔看来,所谓的他心问题只是笛卡尔预设了心灵实体这么一种机器中的幽灵从而造成的范畴误用的后果,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第一人称的心灵体验都翻译成第三人称的行为倾向,那么他心问题也就消失了。

其实,这种行为主义也符合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的精神,图灵测试就是用来检验一台计算机有没有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的测试——我们不要做那些概念性的界定,不要说这台计算机符合了什么模型,或者是用什么先进技术做成的,而是要做一种行为主义的界定,也就是,你和这台计算机聊QQ,聊了半天以后你竟然不能确定它到底是一台计算机还是真人,那我们就说这台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具有了人类智能的水平。

当然,这种行为主义是现在的心理学通用的范式,行为主义还有另外一种升级版,叫做心脑同一论(Mind-Brain Identity Theory),这种心脑同一论是现在的脑科学的通用范式。心脑同一论就是说,如果通过人外在的行为还是不好测量他的内心体验,那就把他的脑袋瓜子打开来看,看看里面的脑神经的放电和搭线的状况,这就是脑科学了。比如说,一个人被针扎了一下,他的内心感受到疼痛了,按照行为主义的解释,他的内心的疼痛感受应当被翻译成一副伴随着痛苦的行为倾向,而按照心脑同一论的解释,他的内心的疼痛的感受应当翻译成:他的脑神经C纤维被激发了。

行为主义和心脑同一论虽有所差异,但它们底层的哲学理念其实是相通的,都是一种物理主义(Physicalism)的路数,物理主义简单说也就是,把笛卡尔的心灵实体这种机器中的幽灵,统统翻译成通过第三人称可测量的物理指标,也就是可以被以现代物理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拿来研究和观测的指标。

心脑同一论和行为主义一样,也是一种消解心灵实体的努力,从而也就消解了他心问题。

当然,他心问题发展到了现代,也结合了一些脑科学的进展,比如现在有学者通过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来解释他心问题,镜像神经元的运作就是使得人能够理解他心的一种物理机制。上世纪末有科学家拿恒河猴做实验,恒河猴的大脑里也是有镜像神经元的,研究者给恒河猴一根香蕉,恒河猴去抓香蕉的时候,它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当这只恒河猴看到另外一只恒河猴做同样的去抓香蕉的动作时,它的镜像神经元也会被激活。这里的技术细节不多做介绍,总之也可以划归为用心脑同一论来解决他心问题的一种努力。

有人反驳物理主义的解决方案,认为物理主义对他心问题的方案和上一期介绍的类比论证,还是有同样的bug,就是从逻辑上也排除不掉对方是高级机器人。比如,对方是美剧《西部世界》里的仿真机器人,这种机器人高级到不仅通过了聊QQ版本的图灵测试,就算你就算跟它朝夕相处,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异常。那我们凭什么就能断言,只要它通过一系列物理特征的测验,这个看起来像人的机器人就是和自己一样的活人呢?

物理主义者就会回应说,你非要这么抬杠的话,就没意思了,因为这都不可证伪了。比如说,如果你的妻子真是机器人的话,但是这台机器人已经高级到,你和你的妻子相伴终生,你临死了都没发现她是机器人,比如她的皮肤也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而出现皱纹,非常逼真,你如果一辈子都没发现她是机器人,那她就是真的了。

这就是说,如果一种东西,它都没有任何迹象被发现是假的,那么它就是真的。我们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去在意它是否缺失了一种内在的、不可测量的灵魂。

最后,这一期介绍的赖尔的方案,以及上一期介绍的密尔的方案,都算是英美哲学对他心问题的解答,我们从下一期开始就要进入到欧陆现象学对他心问题的解答了,分别是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萨特,当然,最后还有维特根斯坦对他心问题的看法。接下来我们就要把分会场从英伦移到欧陆,欢迎收看下一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对他心问题的解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