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大多数人对二十四节气并不太了解。今天赵医生和大家一块聊聊二十四节气。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来确定的历法。说到太阳历就不得不提“太阴历”。太阴历就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周期制定的历法。公元计年是太阳历,有一些伊斯兰地区在实行太阴历。二十四节气的太阳历与通常的阳历含义是不一样的,通常的阳历1月1日是人为规定的,与天象无关。而二十四节气太阳历虽然也以回归年为周期,但以一年四季分明为标准,多半与温带气候特点有关。太阴历以月亮朔望记月周期多半在四季气候不分明或非农耕的地区。因为中国古代很早进入农耕社会,所以中国古代是阴阳历,既照顾朔望月的周期,又照顾一年四季的循环周期。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的五行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赵医生总是说,文化起源于天文,天文的水平以历法水平为标志。因为太阳地球周期与地球月亮周期不是正整数周期,所以牵扯到置润的问题,需要很高的数学水平和切合实际的观测能力。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中国古代在天文和历法上一直是遥遥领先即可。 节气古代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比如立春就是节气,雨水就是中气。古代又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基本构件就是“候”的五行周期模型。所以赵医生称五行学说为一种时空循环学说。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中国古代历法据传周代建“子”,商代建“丑”,夏代建“寅”。东汉时恢复夏制,然后沿用至今,所以农历又称夏历。因而现在也是以寅月为一年的开始。注意寅月不是正月。我们说的正月指的是太阴历的第一个月,而寅月是二十四节气太阳历的第一个月。 民国以前,所谓“春节”指的是立春这一节气,即从立春开始进入太阳历新的一年,这第一个月叫寅月。而“元旦”指的是正月初一,是太阴历的岁首。中国古代是阴阳历,所以既有春节又有元旦。但春节更重要,春节这一天天子和臣民都要祭春的。赵医生老家依然保留立春节夜里“打春”的习俗。而每年公历的1月1号是国际通常的太阳历,人为规定的一年的开始。通常的太阳历只注重回归年的周期而不重视四季是否分明。民国后称这一天为元旦,而正月初一为春节。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较早进入农耕社会和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是直接相关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定四季的起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太阳高度定四季之极。就是一个合理划分四季的尺度而已。 二十四节气历法与干支历法是一回事。十二地支中,每一地支对应两个节气。立春开始即是寅月,惊蛰开始就是卯月……依此类推,不再赘述。 所以一个人属什么生肖不是从正月初一算,而是从立春日算,即古代春节开始算。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所以每年的立春几乎都是在2月4号的。但2017年有点另类,立春在2月3号。2017年2月3号之前都是属猴,之后才是属鸡。算命的八字,用的就是干支历,如2016年12月4日即为丙申年、己亥月、庚申日。 当然《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用的也是干支历。赵医生认为五运六气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某种程度上保存了古代干支历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非主流的赵医生认为一个中医了解干支历非常有必要。因为干支历蕴含了一个以五行为基础的时空周期循环的概念。明白这个对很多疾病会有不一样的见解。比如2016年,丙申年,立春之后,心肌梗死导致死亡的病例大幅增加,就是因为丙辛化水,水气凌心,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像老年人,就极容易因为胸阳不振而心火熄灭。同时因为丙为火而申为金,肺金主皮毛被火克,过敏性疾病和荨麻疹也较往年特别高发。再比如2014年,甲午年,耳鸣或带状疱疹较往年高发,是因为甲是肝胆,耳鸣或带状疱疹往往被认为胆气郁结,肝火上炎。那么2017年,丁酉年,丁为心火,又丁壬化木,必然失眠和精神疾病高发。所谓上工治未病,也就是这个含义。明年的失眠和精神疾病必然要治心火和肝木为主。因为预估到疾病的发生,因而可以按照五行循环推算特殊时节的疾病会在什么时候好转。有一些疾病你不治疗也是会好转或者痊愈的。但也有一些疾病也会在特殊节令而加重。 赵医生有一句口头禅是:天地有大药。而这大药往往就是节令。肝木之病到秋金强盛时自然就好转了。而每一个人体因为出生节令的不同造就身体五行盛衰不同,吉凶祸福、穷通寿夭皆可按律推导。 看似玄妙,其实有其客观物质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