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教育的几个乖谬

 创新杨小哥 2023-03-03 发布于黑龙江

我们现实的教育,总感觉有点像一手持矛一手拿盾在集市上叫卖的楚国人。

1

文章图片1

嘴上高喊素质教育好,手捧应试教育作为宝。对当下学校办学行为,有教育界专家名流总结得很精到:没有素质教育你活不好,没有应试教育你活不了。我们看看那些耳熟能详千篇一律的经验介绍就能知道怎么回事了。亮点几乎都是一个模式:统考成绩区域排名第几位,前百名、五十名能占多少人,重点学校录取有多少,各项主要评价指标达标率几近百分之百,高中学校当然更要详述985、 211高校录取人数,最重要的亮点当然就是列举清北的考取人数。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我们国家也算是难兄难弟。虽然,兄弟两个也并非是不共戴天你死我活,但是目标导向确实有很大差别。简而言之,素质教育着眼在人,应试教育着眼在分(恕不详述)。

教育不单是国家大计,也是家庭大计,更是个人大事。重视是自然而然的。但问题是我们从上到下对教育的理解大有区别。

“教育即生长”。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周国平老师有一段话: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则更像是用工业化的手段来从事农业化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是在遵天地之阴阳循四时之规律而生长,而更多了些工业性质的“标准化”加工和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学生是灌输知识的容器和流水线产品。考试几乎是检测教育合格率的唯一手段。因材施教、个性特长、心理健康这些最重要的教育精髓都在现实中被淡化甚至无视了。

平心而论,在当今现实条件下,我们无意贬低应试教育的特殊作用。目前看,似乎唯有分数能帮助千千万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实现心中梦想。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唯分至上甚至走火入魔的功利化教育倾向,已经制造了多少桩教育悲剧。博士生因嫉妒投毒,硕士生因失意杀师,大学生为报复残忍杀害同学好友,中学生拉帮结伙上演奇葩校园欺凌,小学生受不了批评指责就能只身出走甚至勇敢地跳楼……一桩桩一幕幕,可谓触目惊心令人咋舌。掩盖在分数之下的这些现象还不足以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我们做教育,教的是书,育的是人,人才是目的,人才是根本。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功利二字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本应丰富多彩充满温情的教育变得枯燥单一野蛮专横,一份考试成绩单几乎成了我们教育的全部。

是的,素质教育从来没有说过不需要好成绩,但好成绩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身心健康的人和成绩突出的怪物,我们应当作何选择?就像罗素所说: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组成的社会,肯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2

文章图片2

变味的管理措施,背离了教育教学实际。做任何事都讲管理先行。这样说本身不能算错。因为在社会群体性活动中,管理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管理的实质是规范、是引导、是服务,关键是要科学,符合教育的规律。我们讲教育是农业,意在强调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因地制宜,要求顺时而动。春种秋收,夏作冬藏,施肥浇水,间苗打杈,既要尽到人力,又要遵循天时。逆时而作,拔苗助长,结果只能是劳而无功事与愿违。

现实是,我们把现代工业的精细化管理嫁接到教育之中,用标准化、模式化、效率化来推行教育工作,用考评细则来衡量复杂的育人过程,用功利化指标刺激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慢慢把教育演变成一种功利性行业,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业化场所。真实的教育渐行渐远,我们的所作所为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分数至上,使我们用“成绩霸凌”压抑了众多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给我们学生留下的是“你死我活”的畸形心态。“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在学生稚嫩的心灵里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是的,我们是有苦衷:冰冷棒硬的各种指标高悬于眼前,为了达标、为了超额、为了争先进位,我们只能选择全力以赴鞠躬尽瘁。我们的学生——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此时都变成了我们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个指标或数据。精细复杂的教育,于是就神奇地变得这么简单!

静心细想:学校考上几个清华北大,考试成绩要进入前几名,优秀率要达到百分之几,让“学困生”变成“优等生”,这些都是我们管理者说了就算的事吗?

苏格拉底都不相信智者能把视力装到盲人的眼睛里。我想,也是!

3

文章图片3

教育者的功利心态凌驾于学生成长规律之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万物灵长,但也是大自然的一员。天道有常,万物有序。成长要顺应天时,成才也要遵循规律。

尊重规律的道理我们都懂,拔苗助长的做法却屡见不鲜。教育是农业,教育是生长。教育是春风化雨,教育是含苞待放。教师陪伴学生成长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循循善诱静待花开。但现下我们老师的心态却明显变得有些急不可待。提成绩,总想一口吃个胖子;看变化,总想立竿见影;赶进度,总想快马加鞭。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班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五十个学生五十朵花,花期不会完全相同。五十个孩子五十个小世界,各有各的烦恼和精彩。班级授课制本身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我们惯用的“一刀切”“齐步走”做法更是淡化甚至漠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于是,因材施教更大程度上成了一种美丽的愿望。

究其原因,老师也是迫不得已。教学成绩要排名,位次高低决定老师的荣辱优劣。打造高效课堂,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个效率和质量要立马用分数彰显出来。学生的成绩就是老师的脸面,也影响老师的切身利益。老师的备课作业辅导等各个工作环节,簿录表册等各种业务材料,都要详细量化打分。老师的神经都拴在各种分数上,可谓牵一分而动全身。老师的心也都被量化,高分火热,低分水深,冷热交替,心魂不宁。分数如此神圣,凡夫俗子的老师们又如何能云淡风轻?!

当教育变成一组组数字,当教学变得急功近利,当学校成为不折不扣的名利场,真正的教育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4

文章图片4

本应有闲的学校,成了最忙的事务所。有人戏言:说现在的教育几乎无所不能,除了畜牧局不给学校派任务,几乎所有的部门都给学校派任务。虽然不免有些夸张,但也切中时弊。

想想看,这也进校园,那也进校园,有多少行业需要借学校这个地方搞个活动,有多少部门要求学校协助拍点图片,有多少社会事务需要老师参与,有多少政治任务要求老师限时完成,其它还有,填不完的表格,统计不尽的数据,接二连三的检查评比,别出心裁的特色活动,让老师们应接不暇焦头烂额。

古希腊盛产大哲人。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教育本是一方净土,校园更应是一方静土。在这里,教师安静地教书,学生安心地读书,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但是,当学校变成一方热土,安静没有了,教育的魂魄也走了。

最应该事理顺畅的教育,为什么会让我们弄得自相矛盾?!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