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景羽 || 著名书画家姜乃军:曾经几番寒彻骨 酣畅淋漓写人生

 北疆文艺 2023-03-03 发布于黑龙江

著名书画家姜乃军:曾经几番寒彻骨 酣畅淋漓写人生

文/尹景羽

从辽宁偏远山乡走来的著名书画家姜乃军,是一个典型的东北汉子。他20多年,初心不改,孜孜以求,以一种气贯长虹的穿透力,打通了传统与现代的藩篱,造就了具有独特境界的新画风。他用笔纵肆,墨法酣畅,以书写意,以画传情。或雄浑壮阔、或清新古朴的画面,都是自己情感的符号,生命的轨迹。他常常以一种激昂慷慨,光明磊落之气,痛快淋漓地尽吐胸中块垒,宣泄自己积郁许久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峥嵘意志,使人获得艺术的感染和精神的启迪。

已是悬崖百丈冰傲岸挺拔独自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独爱莲,而姜乃军,却对凌寒傲雪的梅花有着一种近乎崇拜的钟爱。

姜乃军的老家,其实并没有梅花,但是梅花却一直开放在他的心灵深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姜乃军十分酷爱,早就烂熟于心。这种启蒙,让姜乃军终生对梅花情有独钟。

姜乃军回忆说:“我的家乡虽然没有梅花,但每年春天,家乡的山山岭岭,开遍了杏树和梨花,与绿柳辉映,散发着淡淡幽香,好似一幅迷人的画卷,自己特别陶醉,很自然的就与课本上学到的咏梅诗联系起来,常常让我流连忘返,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写生。我把杏花、梨花当成梅花的替身,这是我画梅花的起点。”

几十年来,姜乃军历经坎坷,画梅品梅,对梅花的品格有独特的感悟,对画好梅花有了自己的尝试。他师古不泥,善悟熔铸,对梅花的造型、表现笔法和用墨的风格,都做了非常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传统的写意梅花多为红色,同时也多以喜鹊配图,以彰显吉祥或喜庆。而姜乃军笔下的梅花,却多为白梅、绿梅,或者腊梅。无论是冰雪如玉的白梅、燃情怒放的红梅、清雅淡定的腊梅或是生机萌动的绿梅,无不被他演绎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他以情感催发,以诗书入画,水墨焦墨并用、苍雄秀润兼存。老干横柯,劲峭冷艳,饱经摧折,意气骏爽,有狂放不羁之意、含正直豪侠之风。每一幅梅花,都通过自己的“语言”,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审美和思想,让你情不自禁间就融入到作品所透射出的情感内涵当中。

“画梅须同梅性情、画梅须具梅气骨。”他常以梅花自比,梅花的品格是他生命的支柱,并深深地镌刻在他生命的轨迹之中。梅花的风骨也正是这个东北汉子倔强不屈性格的写照。他的写意梅花,博大,雄浑,倔强,执着,兴之所到,帅然而成。将梅花剪雪裁冰,一身傲骨的品格和他的东北汉子的豁达阳刚之美融为一体,既是咏梅,也是咏己,笔简而意深,色重情更浓。

        笔非生活不神韵情到深处翰墨新

姜乃军50多年的坎坷人生经历中,有很多独特的体验,在内心深处,对万事万物,他都有自己的解读和反思,体现在他的书画作品中,则会传达出他特有的心灵感悟和人性代码。只要读懂了这个代码,你就可以通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和姜乃军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

这一特征,不仅仅体现在他最擅长的梅花作品中。纵观姜乃军的花鸟作品,无不是他情感的喷发和生命的呐喊。梅兰竹菊,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既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中国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姜乃军先生笔下的“花中四君子”另有一种面貌,带有浓郁的个性特征。

他创作于2009111日的《小小风竹入风中》,就更具代表性。姜乃军在创作背景中写道:“入冬第一场大雪,看到那缕缕小竹在6-7级的大风中,还是那样屹立挺直,便触动灵感回家起笔构思于画面中。”不难看出,让姜乃军动心的小小风竹,正是因为其“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倔强不屈,这间接地表现出画者对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竹之风骨的赞誉之情,一位业内人士曾形象地评价姜乃军对于梅与竹的个性表现风格为:“梅开多神韵,竹风少媚俗”。

他的写意花鸟画,总是别具一格,风神独具。荷花,自古以来,“莲叶何田田”的民歌,是一种桃花源般的淡远,“莲动下渔舟”是一种诗情的闪念,即使“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清新也不过是一种把玩。而姜乃军先生却在画幅上让两簇红艳冲天而起,水墨起伏的荷叶更是具有承风接雨的坦然而绝无“残荷听雨”的伤感。

中国画的艺术本身就是线条和水墨的组合,但就是简约的几笔,却贯穿了天地人生。从书法的线条中,我们能看到书画家生命的外化;在氤氲的水墨里,能看到书画家内在的韵致。正是从这个角度,姜乃军先生给我的感觉是书法有侠气,国画具张力,总有一股昂扬的倔强贯穿其中。在他为数不多的山水作品中,近作《万里江水》就有一定代表性。在这幅作品中,他用沉郁的笔锋,青绿的设色、勃发的取势……让静穆的笔意充满现代人的激情,充满活力和神采。姜乃军每一幅作品,都能通过不同的语言,传达出它所代表和蕴含的品味、格调、审美和思想,让你禁不住情动于衷。

中得心源师造化丹青难写是精神

姜乃军的国画笔法,无论是雄劲还是婉约,他都不会刻意追求形似,而是着重表现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生命的内蕴,并通过大写意的痛快挥洒,以及对其精神内涵的宣泄,释放出一种生命的张力。

《月是故乡明》,是姜乃军的倾心之笔、倾情之作。他将思乡之情寄托笔端,以自然的灵韵和绚丽的彩墨,让我们在花枝招展的写意格调中,灵动地体味到作者故乡之美。作品不仅笔触洒脱飘逸,画风更是标新立异,视觉效果极佳,而且思想内蕴深邃。那梦幻般的色彩与线条,其中蕴含着浓郁的感恩之心,同时将青春感怀也通过花鸟,做以淋漓尽致的阐发。

写意花鸟作品《以荷为贵》,与平常我们所见到的传统国画作品淡雅朴素的风格不同,姜乃军的这幅作品无论从立意还是设色上,都令我们感到非常惊艳。虽然从古至今曾有无数的画家描绘过荷花的风姿,但大都纯洁清雅、端庄柔和,像这般以高调明媚的大红色来展现荷花姿态的,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并且展现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荷花。更奇特的是这样的搭配在这幅作品中竟毫无违和感,仿佛一切就当如此。

国画中的物境笔墨容易写,而无滞呆,具性灵的写意神似最难。而姜乃军先生笔下的花鸟、山水画皆有不凡之作,作品塑造深刻,形象丰富生动,通过畅神、抒情、寄兴等方法来表达情感、陶冶心灵。那简约而峭拔的笔墨,空灵却现代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赵孟頫曾在《秀石疏林图》上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姜乃军如今以国画立身,其实他幼时的功底却是书法。书画同源,书法用笔,以书入画,在姜乃军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线条在中国画中具有重要的造型作用,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正因为姜乃军有书法功底,他的写意水墨画,才挥洒出了气势和力度,显现出了物象的笔墨韵味和精神,格调高,耐人寻味。

他出生的年代,文革还没有退潮,墙面上铺天盖地的毛主席语录,让他入学前就会写“毛主席”三个字,刚上学前班,拿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毛”字,被“知青”老师大大地夸赞一番。“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从此对写字兴趣日浓。上小学时,铅笔字、钢笔字,成了班级的“字帖。”后来家里给他买来毛笔练习,书法作品竟然在乡镇各学校比赛时拔得头筹。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学阶段便开始如醉如痴地临帖楷书高峰“颜柳。”一开始姜乃军临得一丝不苟,中规中矩,打下深厚的根基。后来长大后,姜乃军逐渐将颜柳书体,稍写得浪漫轻松、精微隽秀一点,字体从拙朴中透露出灵动,个人面貌也日益显现。

如果按这条路走下去,中国有可能又多了一个颇有造诣书法家。但姜乃军天生就不是一个墨守常规的人。也许当时在县城工艺美术厂当美工、懂得书画同源的哥哥姜乃夫,有意在引导他,就经常带一些颜料纸笔回家作画,姜乃军见了手痒,便开始也在纸上涂鸦。哥哥便因势利导,指导他临摹李可染的《层林尽染》。

由于姜乃军天赋异禀,又有书法的童子功,线描功夫扎实,线形凝练厚重,临摹起来比一般人要得心应手。他边临摹便感悟,有所思再临摹,倒也临得有模有样,形神兼备。

初中毕业以后,姜乃军破格被辽宁工艺美术学院录取。阴差阳错,专业最后是“工民建给排水。”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美术的酷爱。1992年毕业后不务正业,在家乡辽宁清原地区办起了“乃军书画社”。

1998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又把他裹挟到中国的南海边。但南北方语言和生活上的差异以及更大“野心”的膨胀,他还是决定到名家荟萃的北京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19996月,刚来北京的姜乃军,由于各方面都不太不适应,很快病倒了。顽强的他终于站立起来了,并谋到了一份在报社任美术编辑的工作。2003年辞职专攻书画。

 2009年,是姜乃军书画生涯的一个新起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批准通过,他创立的《中国书画导航网》并正式开通上线,他以此为阵地,在宣传全国书画家的同时,经常策划各种活动。这让他在业界崭露头角,声名鹊起。

2010年至2012年,姜乃军调任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产业部常务副部长,他先后策划了“乡土颂”等多起全国性的大型书画交流活动。尤其是“大爱·榆林”书画展活动,由当时的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参与并主持,吸引了全国许多书画名家参加,姜乃军书画的书画作品受到了青睐,这成了姜乃军书画艺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前不久,在业界和友人的期待中,姜乃军将自己的代表作品集结成书,正式出版发行。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顾问、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原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收藏家协会顾问沈希诚老先生为此书撰写的序言,对姜乃军的成长历程和艺术成就做了高度概括:

“画集主要以写意梅花为主和部分花鸟画,内容丰富,典雅清新,笔墨精到,设色不落窠臼,技法水平高超,应归于他的悟性、灵气、才气诸方面的修养,它必将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画梅的教科范本。乃军先生正直血气方刚之年,艺途无量、斯必大成……”

 ● 作者简介:

                                     

       尹景羽

1951年3月26日出生。
1975-1981年 黑龙江密山县广播站记者
1981-1994年 黑龙江广播电台驻牡丹江市记者站记者、站长
1994-1996年 《黑龙江日报》主任记者
1996-2003年 《黑龙江经济报》常务副总编、《今天消费报》社长兼总编辑
2003-2007年 《中华新闻报》副总编
2007-2009年  《中国房地产互动》杂志总编审
2009-2011年 《中国现代城市竞争力》总编辑
2011-2013年 中国小康网主编
2013-2016年 中国报道网络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
2016-2020年 黑龙江大米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级记者。被黑龙江大学等多家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黑龙江省新闻高级职称的专业评委。
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赴京参加建国35年来第一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8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
几十年来发表新闻报道、报告文学、散文数千篇,其中有10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新闻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