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是什么?

 缠绵168 2023-03-04 发布于广西

“气”是道的衍生体

学界对《管子》四篇中的道气关系存在着一种看法,即认为道气是合一的,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如陈鼓应先生,他认为《管子》四篇“将原本抽象渺远之道具象化而为精气……'精气’与'道’是异文同义的。”和陈先生持有同一看法的学者还很多,他们还通过比较得出:较之于《庄子》,《管子》四篇在“精”、“气”、“神”三者上是不分别的。而当我们仔细去揣摩时就会发现,力主道气合一的学者通常都会抓住两段文献来做比较,得出“道”与“气”是一回事的结论,这两段文献分别是《心术下》的“气者,身之充也”,以及《内业》中的“夫道者,所以充形也。

要理解这两段话的真正含义,有必要研读一下它的前后文,通过整体的语境来把握它们,避免断章取义。这两段完整原文如下:

“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心术下》)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内业》)

图片


在四篇中气是充形的这固然没错,但因为“气”的概念是从属于“道”的,它相对于“道”是次一级的概念(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也会有所证明),因此所谓的气充形充身,当然也就可以讲成道充形充身了。此外,还需要再明白的一个问题是:《内业》篇这里为什么要特意改换成“道”来讲充形的问题呢?窃以为,这是为了突出“道”与“心”的关系,强调要把道内化落实于心,即要“能固”、要“卒乎乃在于心”。也因此而开启了《管子》四篇对心形问题的探讨——既重视“心”的修养也重视“形”的强健,主张心形双修交养,这是四篇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心术下》)当人专一抟聚其气而能随顺应变,称之为“精”;当人专一于某事上而能善变应对,称之为“智”。这里所讲的“精”是指经过抟气修养之后所达致的心境精粹纯明、随顺应变的状态。《心术下》的这一说法也见于《内业》篇:“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内业》)只不过作者在这里改用了“神”而不是用“精”来指涉这种状态,更加突出在这种状态下人所具有的神妙能力。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他还提出了“化不易气”的命题,即是说事物虽然处在不断运化变动之中,但是气在其中却不会随之改变或消弭。可见,当我们专心一意于对气施加作用时(即做关于气的工夫),气就能推动、促成事与物的运化生成,另一方面气又能在万事万物之变动不居中保持主心骨式的不变作用。因此,气实际上就是道用来运化生成万物的一个衍生体,因而它是从属于“道”的,而非能够与“道”相等同并列的。

《管子·白心》将进一步印证了这样一个问题,其有言曰:“苞物众者莫大于天地,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白心》)尹知章注曰:“日,阳也;月,阴也。物皆禀阴阳之气然后化之也。”[21]作者以日月借指阴阳之气,并直接点明了气具有“化物”的功能,而所谓的“天地”更多的是象征着无所不包的“道”[22],它是总括万事万物的最高原理。因此,作者在这里是对道之抽绎万理,气之运化万物做了一番赞美,这也足以表明“道”与“气”之间具有一种差别性的关系。

如此看来,“气道乃生”(《内业》)这一四字命题可以得到很好的阐释。首先它应该断句为“气,道乃生”,意思是说“道”要运化万物必须借助于“气”,有了气并且是通过气,道乃能展开生成万物的活动。试想,如果“道”与“气”真的如一些学者所言是“异文同义”的话,那这里有什么必要将“道”、“气”并列连言在一块讲呢?这样岂不是赘言?事实上,这里把“气”放置于句前,后面的“道乃生”就是为了强调和解释这个新提出来的概念——“气”,来说明它和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23]

夫道者……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内业》)陈鼓应先生认为,“卒”字通“萃”,有“收聚”之意。[24]这样的话,所谓将道收聚于心,正是《内业》里所说的“抟气”的工夫,即通过将气收纳集聚于心从而实现了道内化于心。这也就是后文紧接着说“凡道无所,善心安处[25],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内业》)的道理。“淫淫乎”是指道生成万物过程的一种绵绵不断增进的样子,充满着生机与活力。道在天地之间,不见其形声,但它却能够有序的生成万物。因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的是:

道如何能够实现有序地生成万物呢?显然,这其中是需要“气”来发挥作用的。无论是对万物生成之条理化,还是对人身心修养的调理,“道”自身是无法单独加以实现的,而需要借助作为衍生体的“气”。也因此在心性修养上,人只有着力于心的恬静、气的调理,道才有可能最终止之于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