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应方言“伢仔”的读与写|春雨沐青

 运河儿女 2023-03-04 发布于江苏

宝应方言称呼小孩,除了昵称,如宝宝、宝贝、乖乖、乖呱之外,一般都叫“xi zai”,阳平声和轻声或者去声搭配。这一点,在全县三大方言区大同小异。

然而,把它搬到纸上、手机屏幕上,就“各抒己见”了,有写“霞子”的,这比较常见;有写“匣子”的,这偏少。个别的写作“遐子”。

愚见觉得,它应该写作“伢仔”,读为xi zai,理由如下。

先看百度百科的文字。

“细伢子”,湘赣等南方地区方言,与普通话中的“小孩子”同义。

普通话读音:xi yá zi;方言读音:xi ngá zi

1、伢是楚语底层词汇,流行于江西,四川,湖北和湖南的赣方言湘方言当中,人们总是这样来称呼小孩子。

2、在浙北吴语中,也受古楚语影响,“细伢子”也是对小孩子的称呼。

3、在苏北淮安、扬州、盐阜一带的方言里,细伢子则为连读,省称“霞子”,也是指的小孩子。

4、在湖南和江西某些方言中是指10岁以下的小男孩。

由此可见,“yá zi”这个读音属于普通话,不属于方言。因此不能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读方言。换句话说,“伢仔”方言不应该读“yá zai”。

它应该怎么读?

追根寻源,这个称呼应该来自于湘赣等地的方言。原来读“ngá zi”,加个“细”,不过是加以强调,没有更多意义。

ngá”,拼音不太好读,根据字面,可知是“”加一些鼻音。或者,就是宝应方言“牙子”的“牙”的读音,类似“”音,阳平声。

我在部队问过浙江鄞县(现在为鄞州)一位战友,你们怎么称呼小孩子?他说,叫  lai。据此,如果加一个“细”字,就是xi  lai;连读就是xi lai

既然浙北吴语“也受古楚语影响”,那么我们可以推测,苏北淮安、扬州、盐阜一带,因为“洪武赶散”,从苏州阊门集中到苏中苏北的移民,本来就是说“吴语”的,与“浙北吴语”应该大同小异。古楚语的“xi ngá zi”自然混杂其中。移民把它带到新地方,跟着一代代传下来了。

语言演变、发展,通常都是从复杂、拗口,趋于简单、顺畅。xi ngá zi,到浙北大约变成了xi  lai,再变为xi lai,流传到苏中苏北变成了xi zai

至于写法,在“出生地”湘赣就是“细伢子”,到浙北是“伢来”(来读轻声),到了苏中苏北,省略掉湘赣的“细”字,改换了浙北的“来”字,就成为“伢仔”。为什么会去掉“细”字,形成省略性连读?这应该是宝应方言(以下简称方言)简洁、明快、“省事”的一种“风格”。

方言跟普通话比较,许多汉字写法相同,拼音的声母或韵母不一样。(有的方言需要借助国际音标注音)

例如:

xia;方言读:ha。苋xian菜,方言读:han菜。声母都是h,不是x

,丫,压,Ya;方言分别读:/æ/a/æ/。都没有y

冤,圆,Yuan;方言读:wiany被连读省略。

ying;方言读eng

na,脑nao;方言读:lalao

jia,拣jian;方言读:gagan

qian,掐qia;方言读:kank/æ/

shua,睡、水shui;方言读:xu/æ/xui

zhuo;方言读:ju/ɔ/。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普通话的舌尖音、舌面音,如xiajiaying,在方言往往是舌根音;普通话带鼻音,如nanao;方言往往不带;普通话的翘舌音,方言肯定不翘舌,如shuazhuo。方言没有翘舌音。

因此,ya y,这个舌尖音,在方言为xia,声母x为舌面音,是一点不奇怪的。

至于把“伢子”写成“霞子”、“匣子”之类,就有些不通了。霞是天上的云彩,写诗形容孩子可以,日常表情达意就不恰当了。孩子不是装物体的东西,当然更不是“匣子”。

伢,这个字,来表示孩子是非常恰当的。它显然是会意字,意思是“人之牙”。小孩子当然不是成年人的“牙齿”,这里的牙,是“芽”的意思。请看百度百科:牙,“与芽通。《前汉·金日磾传》霍氏有事萌牙。《注》师古曰:萌牙者,言始有端绪,若草之始生。”这一来,就“豁然开朗”了。人的“芽”,不就是小孩子吗?至于它怎么读,那就看你是按照普通话,还是按照方言来读了。

要之,按照方言,它应该读“xi”。

顺便说一句,孩,也指小动物(见1979版《辞海》1127页),用来说人,有些把伢子不当人了!普通话不少地方不如方言,这是一例。

我本是外行,斗胆乱弹,只能抛砖引玉。希望老师、文人们批评指正,各抒高见,以便说写方言的人们择善而从。

2019519于星辰园

最近精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