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频|十分钟理解拉康

 无意识研究 2023-03-04 发布于四川

译者:蔡丹

成都精神分析中心预备分析家,

四川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会员,

成都李家沱小学与四川大学的兼职咨询师,

个人分析十余年,

持续中长期接受法国精神分析家让-雅克·莫斯科维茨的临床个案督导,

合作翻译《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五讲》,待出版

现居成都,接待成人、儿童与青少年,可地面或远程分析。

本视频非常简明清晰地介绍了镜子阶段、符号想象和实在三界等理论。

镜子阶段,是指拉康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不能区分物我,更没有主客体之分,只是一个“非主体”的存在物。他从6个月到18个月期间才达到生存史上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镜像阶段”。这一时期婴儿首次在镜中看见了自己的形象,认出了自己,并且发现自己的肢体是一个整体。婴儿在镜前的这种自我识别,标志着“我”的初次出现,拉康将这个过程称之为“一次同化”,即婴儿与自己镜像的认同。这个阶段打开了婴儿想象的世界,也就是拉康所说的“想象界”。概括起来讲,镜像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婴儿在镜中看到了“另一个人”和“另一个母亲”的形象。第二,婴儿从镜像中间接地感受到自身的完整性。第三,婴儿终于发觉镜像是自己的形象,并为这一发现而感到高兴,这一方面表面婴儿对自己的喜爱(即自恋),另一方面也表明婴儿的自我已被整合起来,婴儿开始与镜中形象认同,于是完成了“一次同化”标志着婴儿通过镜像阶段形成了他的“想象界”。

透过早期想象界的概念,符号界和实在界的理论在随后提出,深入了他对无意识概念的再发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