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73张焱杰:拉康的镜像理论如何体现阶段性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7-08 发布于江苏

      “我”究竟是谁?“我”是如何诞生的?要了解自我,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精神分析拉康学派认为,自我是他者,自我是由他者构建的,下文将对此加以解释,并探讨镜像理论所蕴含的阶段性。

镜像的原型:婴儿的镜像超越现实的破碎

      当个体是婴儿时,他的身体是破碎、不完整的。因为婴儿神经系统尚不完善,所以婴儿无法熟练地操控自己的身体。同时,婴儿无法直接观察到自己的整体形象。当婴儿从镜中观察到自己时,他看到镜像是完整且统一的。因为镜中像是可被操控的,更重要的是,镜中有一个完整的自体形象。

      综上,现实中的婴儿和镜中之像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一方是破碎的,一方是完整的。因而镜中像是对现实中婴儿的一种异化。

镜像的成型:认同镜像是自我形成的异化

      自我与镜像是二元关系,自我认同镜像需要第三者作为中介。这个第三者通常是母亲。母亲在婴儿身后,通过喜悦的表情、语气,或者是语言“对,没错,这就是你”,向婴儿表示了婴儿与镜中像是一体的。

      婴儿认同镜像是一种误认,这种认同是对自体的异化。其一,因为这个镜像本来就与真实的自体是不同的,镜像是一种理想自我,如现实的婴儿是破碎的但镜像是完整的。其二,镜像被注入了他者性,因为婴儿要认同镜像就必须要有第三者作为中介。

镜像的拓展:阶段持续延伸及镜面多元化

      镜像阶段持续在整个人生中,并非局限于婴儿形成自我的时期。“我是天才”,“我是废物”,“我不受人待见”等想法的形成都是对镜像的认同。但是这些“想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他们一定是“理想的”,即这些想法一定是我们自以为是的。而这些想法的来源便是他者的目光、态度等。

      “镜像”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镜子中的像,它可以是任何具有反射作用的东西呈现出的像(水面、金属器…),但更多的是他者对自体的目光与态度。因此在没有镜子的时代或者没有镜子的家庭里,镜像阶段依然适用。

镜像的利用:重要他人给予儿童积极反馈

      想要孩子幸福,家长作为孩子的他者必须要给予恰当的反馈。通过一个反面例子说明。

      母亲想要孩子成绩好,不断向孩子强调谦虚谨慎不能骄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以后,母亲仍然表现得不满足,当孩子学习受挫时,母亲不断施压甚至谴责。在孩子眼中,他自己变成了一个连母亲的要求都无法达到,无法触及成功的样子,通过母亲不满足、责怪的态度,他更加确信了这一点。这种育儿方式非但是本末倒置的,对孩子而言更是意味着毁灭。

      如果母亲对于孩子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即便孩子没有做好,母亲依然不会收回自己的爱,那么孩子就不会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满足母亲的欲望,孩子会认可自己的价值。

      老师与同学不能成为孩子的他者,给予孩子认同吗?当然可以。但是孩子在认同镜像时,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更为亲近的他者的镜像。因而家长要给予的反馈必须要经过仔细斟酌。当孩子做出与社会伦理相违背时,家长所给予的他者镜像也应当是负面的。

      总之,镜像阶段理论认为,我们通过镜像认同自我,而这个“镜像”是他者构建的,因而自我是他者,自我是由他者构建的。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