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寿丰与汤寿潜的师弟缘

 思想的救赎 2023-03-04 发布于广东
光绪二十四年春,汤寿潜进了浙江巡抚廖寿丰幕府。
二人的渊源始于十年前。
光绪十四年(1888)八月,汤氏参加戊子科乡试中举,得第六名。新任浙江按察使的廖氏为乡试外监试。故汤氏于十八年(1892)登进士后,在会试朱卷中将廖氏列为受知师。廖氏嘉定人,汤氏称其为“嘉定师”。
光绪二十三年(1897),汤氏结束安徽清赋总局的差事,推掉张之洞聘请,掌教安徽翠螺书院。在这期间,时任浙江巡抚廖氏多次邀请汤氏入幕。汤氏以“故乡节署是大嫌疑之地”而不就。二十四年(1898)春,汤氏辞书院,返浙。二月,廖氏上《奏为保举前安徽青阳县知县汤寿潜等员干练精明请破格录用事》,保举汤寿潜、恽祖翼、于荫霖、张曾敭等十一人。可见,对汤氏的行止作为,廖氏一直很赏识。
经廖氏再次劝说,汤氏“以业已疏请开缺,言明帮此短局,始勉应之”。廖氏因身体不好,已向清廷奏请开缺,在浙抚位置上坐不了多久了,汤氏才答应帮忙。
廖氏思想开明,能接受新思想,敢于开风气,这是汤氏接受他邀请的重要前提。
廿四年正月,清廷开经济特科,令中外大臣荐举人材。因此,汤氏入廖幕后,如何培养经济人才是他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他想到了好友汪康年和叶瀚,他们在上海创办了“蒙学公会”,以新学教育幼童。
二月,汤氏赴沪,晤汪、叶。返浙后又两次写信给他们。当为商量办学之事。
三月十六日,廖氏上疏《奏为经济科为人才所出请饬妥议厘定章程以收实效事》,认为选拔经济特科人才要取得实效,当在各府、州、县开办小学堂,为培养经济人才打基础,“总理衙门议奏,以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致、考工六事,先特科而后岁举,固已简明允当。惟此六事中,平日留心掌故,讨论时务,如内政外交二者,当不乏人,若理财以下诸学,殆非设学培养数年之久,难期成就......今既名之曰经济常科,似莫若按照特科六事,经由学堂选举。如各府州县有小学堂,该学堂所习何项学艺,有无进益、旷废,按月由教习、监院注明报明地方官,甄别存记。届岁举之期,即由地方官会同教习考试,择尤录送省学,试列优等者,准其作为生员留学堂肄业三年,平日课业登记,亦如小学堂之式。届期再由督抚会考,择尤拔取,准其作为举人送京师大学堂,考试再列优等,准作贡士,由总理衙门会同礼部带领引见,赐以进士出身,量以授职。”
显然,汤氏的思想是廖氏疏稿内容的重要来源,且汤氏应该参与了疏稿的起草,因为这是其份内之事。
五月二十二日,光绪下诏,将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廖氏疏稿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闰三月,汤致函汪,索《日本学校章程》等书,并谓廖请姚锡光来浙一谈《日本学校章程》为姚所编。五月初,汤致函叶,谓廖决定开办小学堂,由“蒙学公会”制定章程、教材。由于“蒙学公会”所需要的资料来自日本书籍,汪于五月上旬致函廖,请求资助翻译经费。大概在五月中旬,汪收到了汤拨来的款项。随后,汪将小学堂章程呈廖审阅,并建议浙省不必另办师范学堂,可送人至上海速成师范学堂学习,为浙省小学堂培养教师。这所“速成师范学堂”亦称“速成教习学堂”,由叶瀚、汪康年创办,后来也得到廖的支持。
由上可知,汤氏实是廖氏新政的幕后人物。
汤氏虽然是维新派,但对“戊戌变法”的具体举措并不全部认同。比如对光绪五月二十二日谕旨中“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即着地方官晓谕居民,一律改为学堂”这一条,他是反对的,力陈于廖氏,使浙省寺庙逃过一劫。
汤氏对梁启超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似乎也不赞同。六月十二日,叶向廖、汤面陈自己反对《京师大学堂章程》,汤对其看法表示认同。叶想了个阻止《京师大学堂章程》施行的办法,就是请张之洞主奏,与南五省督抚连衔陈请大学章程及诸学章程“宜因各省地土、风习制宜,以期道一风同为上,不应由康、梁一家之学主持,即请收回成命,由各省查取日本学章,因地制宜,将来总其成于南皮酌定,奏上请旨颁行。”他写信给汪,请汪即电张之洞,廖这边则请汤氏去说服。
以上事例反映了汤氏的影响力。刘绍宽从汤的好友处听说“中丞信任汤蛰仙,事多咨而后行。”可见廖氏对汤氏之倚重。汪、叶利用这一点,办公事时想绕过正常程序走汤氏的捷径。为此,汤提醒汪:“尊处复有所请于居停,宜径专函上陈,事属因公,交议时弟无不力为赞成。一由弟转达,反有难于力赞之处。中国旧例,原奏大臣议时须回避,居停恰不存此形迹,弟不能不守此界限,并告浩吾一声。同志止此数人,弟之不轻持异议,想同人必洞鉴之矣。
汤氏在浙江的作为,受到朝廷中变法派的关注,并想将他拉入阵营。
闰三月,清廷命汤氏进京。汤氏以母病,请廖氏代奏暂缓引见。康有为继续活动,于五月向光绪进呈汤著《危言》。七月初四日,清廷命汤氏仍遵前旨,迅即来京。是月,《危言》被交军机,作为变法的参考。八月初五日,户部候补主事杨祖兰奏《危言》“包厘”办法可用。是月,汤氏仍请廖氏代奏暂缓引见。
汤氏两次不应诏,均得到廖氏的支持,得以避过“戊戌变法”造成的惨烈风暴。
十月,清廷准廖氏开缺。廿五年(1899)正月,廖氏回籍。随后对其祖父廖文锦辑《路史节读》进行补注。廿七年(1901)春完成,与汤氏商及该书体例见《嘉定廖氏宗谱》、《廖寿恒日记》。可见,廖氏回籍后与汤氏仍有往来。
三月十九日,廖氏去世。五月,汤氏赴奠礼,送老师最后一程。
师弟精诚合作,浙人受益良多,可惜这段佳话几乎不为人所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