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和对答——必修下第一课备课札记

 抽板烟的鱼 2023-03-04 发布于陕西
第一课选取的三篇课文都很经典。
《侍坐》是《论语》最有文学色彩的一段文字。孔子在四位弟子的陪侍闲坐中,启发弟子各言其志,无意中透露出儒家的礼乐思想,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曾晰“舍瑟而作”的动作和言志的一段话,历来受到人们的激赏。在以记录只言片语为主要形式的《论语》中,《侍坐》中有比较完整的事件,可以看做是生活性叙事的滥觞。中国古代重视历史记载,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左传》时就已经成熟了。但和历史散文写作目的不同,《侍坐》不是为了追求历史的真实,而是为了记言,在记录言谈往来的过程中,做了一些人物神态和环境的点染,叙事结构不过是言语往来的必然外化。
《齐桓晋文之事》从叙事的角度来看,也是记录了齐宣王和孟子的对话过程,但这个过程也是靠一问一答来推进的,虽有时间的线索,但主要是逻辑线索。齐宣王一开始问“霸道”,孟子回答儒家不讲霸道只讲王道,进而引导齐宣王认识到齐国也可以实行王道,最后还给出了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种文章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叙事,而是为了发表见解。可以看做一种比较粗糙的议论文的形式。
《庖丁解牛》一篇奇妙的文字,它有明确事件,但是叙事的目的却在于说理。对庖丁解牛的场面的描写,对庖丁言语的描写,对庖丁神态的描写,构成了完整的事件。但是这些都是作者借用来说理的手段,不是写作的目的所在,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传递庄子的“养生”观念。故而,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应该收到重视。
这三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是:都是在言语的推动下行文的,也是通过人物言语来传递信息的。这样说,可能有些不咸不淡。说的直白一点,言语本身是文章的核心和目的。和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鸿门宴》对比来看,不难发现,第一单元在介绍古代散文的两个重要类型:记言和记事。而第一课的选文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记言”。
从历史的源头来看,在社会发展比较缓慢的情况下,必然是重大事件比较少,而在重大事件中 “训、诰、誓、命”等重要言语往往是推动事件的动力,故而被详细记录。再后来,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文字(如《老子》《论语》)受到重视,记言就越来越发达,成篇大段的记言文字《孟子》就出现了。
从历史的传承来看,中国古代对记言有很好的传承,语录体的形式虽然有很大的缺陷,但是也有它的优点。我们看到,汉赋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这个传统一直影响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我们在第一课里,和学生一起探讨一下记言中“言”的作用和“对答”方式的作用就很有必要。这可以使学生对“语言”和“对话”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先说“语言”。
首先,“言为心声”。子路说“千乘之国……由也为之”,孔子问志,子路言志,表达了自己的远大志向。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表达了他想建立霸业,一统天下的心理。这种表达,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像曾晰的言志时的一段话,就非常含蓄,不明说自己的理想,千百年来言人人殊,耐人寻味。其次,言中见人。子路言志,先说“千乘之国”,又说“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困难重重,逐步加码,最后还做了保证“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无不显示出他的自信满满。他把“有勇”作为第一目标,把“知方”作为第二目标,也可见他“尚勇”的个性。再次,言中有意。这里的“意”指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超出写作意图的普遍意蕴。在子路言志之后,孔子哂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的言志内容就大有变化,都谈到了如何以礼治国,且变得一个比一个谦虚。学生在老师面前回答问题,肯定都要符合老师平日所教,才能获得老师的赞赏。虽然孔子对这两个学生有所批评,但并没有否定他们“为国以礼”的思想,能看透这一层,也就能把握孔子的思想观念。站在《论语》创作的立场上看,宣扬孔子的“礼乐”思想,那是必然的。所以,挖掘构成个人语言的底层思想,也应该是语文教学必须传授的技能。庖丁在解牛之后所发表的一通言论,是对自己解牛技术的深刻总结,从写作意图看,是指向“养生”的,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庖丁的话中有丰富的意蕴,远远超出了“养生”的范畴,这就是内涵丰富的文字的丰厚底蕴。
再说“对答”。对答中有互动。这种互动推动了话题的延伸拓展。孔子的“如或知尔,则何如哉”启发了学生的回答;齐宣王的“可得闻乎”引发了治国的话题;文惠君的赞叹推动了庖丁的回复。不难看出,一问一答,是在单一记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一种复杂形式,出现了过程和思路,而不再是单纯的结论,这为文章由语录体走向篇章铺平了道路。
最后,“言”的方式值得揣摩。《侍坐》中,人物之言直陈其意,简洁明了;《齐桓晋文之事》中用比喻、排比等方式陈说自己的意思,追求语言的冲击力,言辞的修饰中透露出了更高的语言技巧;《庖丁解牛》本质上是借言叙事,讲述了庖丁自己技术的进步过程,我们可以完全让这个过程脱去“对答”的外壳,可以看出,“对答”的形式已经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