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承焘:一代词宗 | 温故

 置身于宁静 2023-03-04 发布于浙江
                
                                                

                

                

文/ 张典
责任编辑/ 冯率

万象挂空明,短篷摇梦过江城。可惜层楼无铁笛,负我诗成。 杯酒劝长庚,高咏谁听?当头河汉任纵横。一雁不飞钟未动,只有滩声。
                                                                                  —— 夏承焘,《浪淘沙》(1927年)


  1986年,5月11日,一代词学宗师夏承焘,因病逝世于北京。

  夏承焘先生生于1900年2月10日,少年时即痴迷词学,成年后担任教职桃李天下。30岁前潜心研究词学并学有所成,开创了词人谱牒之学,被胡乔木赞为“一代词宗”。

“鹦鹉,鹦鹉,知否梦中言语”——少年时的词学惊梦

  如同许多传奇人物一般,夏承焘也有过一次近乎“神明启示”的经历。

  幼时的夏承焘曾经因为头上长疮而大哭不止,旁人怎么劝解安慰也没有办法。正在他头痛难忍的时候,突然看见门口的一副对联,竟然立时就止住了哭泣。邻居奇道:“此可造之材,前途无量!”
        
  可见,夏承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言之美,真是喜爱到天赋秉性里。
        
  然而,对于这一天赋和爱好,最初给予他鼓励的是就读师范学校时的国文老师。
        
  由于醉心于古籍经典,14岁就考入温州师范的夏承焘在校就读期间根本无暇他顾,一门心思钻入古籍堆中。这一时期的他,为他幼时的爱好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土壤,这一播种,就生根发芽,只待日后成为苍天大树。事实上,他也的确不满足于国文课的教学,自己开始尝试按照古典韵律填词,并成功作词《如梦令》:“鹦鹉,鹦鹉,知否梦中言语”。这首处女词得到了国文老师的称赞。后来夏承焘回忆起来时,仍然对老师当时用朱笔画下的密密麻麻红圈记忆深刻,这在当时,是对他莫大的激励和鼓舞。


                

                
                
                
夏承焘先生著作
夏承焘先生著作

                

                
        
  世人普遍认为夏承焘先生最大的词学成就在于开创词人谱牒学,将散逸在各处无法完整呈现的词人生平事迹录为谱牒。如此一来,益处显而易见,许多词作因作者人生脉络的清晰而得到了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基于这样的治学方法,他写就了《唐宋词人年谱》,总共十种十二家,极费心力和年岁,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被赵百辛赞为:“十种并行,可代一部词史”。
        
 “花事今年看崭新”——战时岁月苦中作乐

  1948年的最后一天,正值国共交战的尾声。
        
  夏承焘对于国民党已经失望至极,在日记中写下“和谣仍盛,淮上战讯仍寂静。蒋氏定明日宣言,笑其一生空辛苦,临老遘此,不知更作何言喻。”随着国民党的败退,对于国家的未来,夏承焘更多怀着的是期待:“十洲梦觉雷声动,花事今年看斩新。”
        
  然而,夏承焘始终是个普通人。在战争将要终结,社会纷乱的时候,他要承受的不仅仅是国家政权更替带来的冲击,还有不断飞涨的物价和货币贬值所带来的活生生的冲击。
        
  根据夏承焘的日记记载,这时的钱币贬值迅速,物价一日数变,“金圆券将成废物矣。”他的日记里满是无奈和对生活的忧虑,“6日,午后买食物,费百余元。”“7日,过大街购一帽,金元百元。”然而根据他的日记记载,一月时他的份薪仅为3168元,“教授生计不及早日女佣矣。”


                

                
                
                
银行里的金圆券堆积如山
银行里的金圆券堆积如山

                

                
       
  虽然他困窘于战时的生活,却仍不忘苦中作乐。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他依旧每日读书,和同事朋友聚会谈笑,酬答场和,在纷乱中享受诗词情趣带来的平静。在这时的日记中,他也偶而谈到读词的心得。“晚年筑室百余间于常熟,一生连娶三四妾,其佛学可想。”这就是他在读姜夔词和《赵惠普年谱》后的感慨,也颇能反映他彼时的心境。
        
  在新时代到来前,夏承焘还颇有见地地为“新时代”做起了准备。他开始阅读高尔基的《我的文学修养》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并写道:“灯下阅十余页,思以此为世人论之借镜。”平日里,他就在庭前散步,教妻子读孟子和朱光潜,在庭前花开花落与新柳如烟,静候时代变迁。

“何物人间情一点”——后来真实的凡间人生

  文革中,夏承焘被打为“牛鬼蛇神”。

  造反派为了羞辱他,让他自己亲笔写下了“打倒夏承焘”的大幅标语,从大门顶上挂下来。可不曾想,这标语在第二天就不见了。后来人们笑言,夏先生的字写得太好了,气势如虹,也不知道是谁顶着文革大环境的压力,硬生生“偷走”,“收藏”起来了。


                

                
                
                
夏承焘先生手书
夏承焘先生手书

                

                
        
  夏家的凡俗家庭生活也能够从侧面勾画他的性格。夏承焘家庭作风简朴,夏夫人也持家有道。他家的饭菜以素食为主,也不油腻,少有的荤菜主要是鱼类。夏夫人下厨的做的带鱼,每一段只有一至两公分,而那时的平常人家差不多至少也是四公分。这样一方面勤俭,一方面也能够帮助人控制对食物的贪念。


                

                
                
                
夏承焘先生与妻子吴无闻合照
夏承焘先生与妻子吴无闻合照

                

                
        
  除了词学,夏承焘在其他很多文化领域也甚有见地。他曾经说神品是存在的,但是是说不出来的。他说:“会叫苦的人,不一定就苦。真的哭,有时是从笑中表现出来的。”他例举说,譬如美人确实妩媚,匠人得心应手,但是都没有办法教会给别人。“语言是由缺陷的。”研究了一辈子中国古典文化中最美的语言,他还是认为许多意思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如陆游所说的“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人们常说的学词需要具备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是为了将难状之神,和难传之神表达出来。

       
  夏承焘先生去世已久,今天的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是来源于他的日记,这也是那一代文化人前辈们记录思想和人生阅历的重要方式,这在现如今,已经难能可贵。
        
  他在日记中曾经记录过这样的一个梦,梦中的自己前世曾经是宋徽宗。或许,宋徽宗和他所处的那个文采飞扬,才人辈出的北宋,就是夏承焘先生骨子里深埋的梦。但是,现实中的夏承焘却跟朋友笑言自己的治学本钱其实是“笨”:

  “笨”字从“竹”从“木”,象征着天资低微。
        
  或许,这才是夏承焘,和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自省和最机敏的谦逊。 投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