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饥饿感的根源——肠道菌群

 菌心说 2023-03-04 发布于北京


几乎人人都知道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对身体不好,但是怎么都戒不掉。似乎“想大口吃下高热量食物的直觉本能”。更可怕的是,明明我们已经吃下大量高热量的食物了,为什么很快就马上赶到“饥饿”。那种无法抑制的饥饿感,即是来自美食的诱惑,更是我们内心对自己欲望的“负罪感”,无法拒绝、无法抵御、更无法忽视!

过去人们以为这种无法抵御的饥饿感来自我们的基因深处带来的本能,近来的研究表明:这根本就是肠道菌群的锅啊!

近来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刊登了耶鲁大学医学院Gerald I Shulman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3),他们的发现几近完美地解释了肠道菌群究竟是如何引起肥胖的?”,以及我们的饥饿感来自哪里。

饥饿感的产生

Shulman教授对那些由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展开了研究,发现醋酸盐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他的团队以小鼠为模型,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结构失衡引起动物产生饥饿感最终导致肥胖的详细过程。

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经过咀嚼和初步降解后进入肠道,由肠道内的各种微生物完成剩下的分解和消化工作。在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醋酸盐产物,这些醋酸盐被肠道所吸收,通过血液循环穿越血脑屏障,最终进入大脑组织;大脑中的醋酸盐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是控制身体的那些无意识行为,例如消化,排泄和性唤起等)。醋酸盐激活下的副交感神经会发出神经信号,促使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启动细胞的储能程序;同时副交感神经又促使给胃发出了释放饥饿激素,人体的饥饿感随之而来。长此以往,会因此食量越来越大,开始变得肥胖。图片

饱腹感的产生

同样的,人体的饱腹感也是来自肠道菌群的调控。法国鲁昂大学Serguei O Fetissov教授的研究找到了让小鼠产生“饱腹感”的菌群和相应的蛋白。小鼠的肠道里存在着一种有益的肠道微生物:大肠杆菌K12。在进食过程,由于肠道内的K12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在肠道中不断增多,20分钟之后其数量达到顶峰。这时,大肠杆菌K12的菌群开始释放一些特殊的蛋白分子信号(如ClpB蛋白)作用于肠道-大脑信号通路,此类蛋白分子信号能促进肠道细胞分泌多肽YY和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使大脑内的神经细胞减轻饥饿感。由此大肠杆菌K12调控了小鼠的大脑,使小鼠产生了“饱腹感”。

    由此可见,想要控制饮食,减少借感增加饱腹感,不仅仅需要填饱自己的肚子,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产生的醋酸盐,更重要的是喂饱体内的肠道菌群。而我们的科研团队也根据肠道菌群的生长需要为基础,开发了一些列产品,即喂饱肠道菌,更喂饱你。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