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清单”上也可以写出“教育”

 新用户7083mkCW 2023-03-04 发布于北京

“每天找一个孩子或同事幽默一把”

“对着镜子好好看看自己”

“每天教给孩子一个学习方法”

“每天为自己或学生打卡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每一节课有一个师生都感兴趣的问题或话题”

“每天在课间为孩子做一件小事”

……

这些人文逻辑上的教育小条目小提醒,我可以一直写下去,尽管有所谓的心思或者说价值排序,但无非就这样,不做与做变化不会特别大。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执着过思维导图,切口小想要一个效果,让学生罗列出知识的思维导图,单元总结的思维导图,复习的思维导图,读书的思维导图等等,目的当然是优化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到了最后,我个人感受,那就是好学生可以轻松画出思维导图,老师也是以展示好学生的思维导图来说明思维导图有用,有了新的作业样式,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其实很多同学都做不好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也很没有创意,只是简单罗列自己的已知罢了,学习成绩并没有太多进展。就是说当思维导图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之时,只会变成一种新的负担,有些学生连基本作业完成都费劲,他还需要画一张莫名其妙,自己都觉得没有太多必要的思维导图,要注意颜色,图文的距离,要注意用什么框架,费力不讨好,根本提不起兴趣。那么,用这个思路来套路清单,也许我们就能对清单谨慎些或者释怀些,清单并没有那么重要。

我罗列出教育的小条目小提醒,这些看上去有些像清单的文字,似乎我们也可以在“清单”上写出“教育”的感觉,其背后的人文逻辑就是,我并不承认“清单”属于人文意识,是一种好的人文方法,或许在人文领域,清单在人很忙碌很无助的时候会有些作用,但忙碌与无助就已经超出了人文领域,因为人文领域不能用效率与标准来评价,俗点说教育不能用忙来说明价值,所谓的用效率来培养人,一年一个博士,一年多少个卓越人士的发展,更不能用标准来评价人,我这里走出来的学生都是精英,都是知书达理的,都是清华北大的……怎么听怎么变扭,我们或许对教育不清晰,但对不是教育的东西应该有一定的敏感性,我称这种敏感性就是人文意识,人文素养。即使是备受美国欢迎的《清单革命》一书,也不能算人文领域文本,因为其初衷是解决医学医疗问题,因为医生做手术与护士照顾病人确实有明确清晰的职业化标准,你做错了就是错了,没有商量的余地,可人文教育不是这样的,他有很多种方法来对应化解问题,人的培养更是多元的,不能诉求于几种方法几种标准,所以清单很难作用于教育本身,教师当然可以用清单来计划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科研管理,学生也可以用清单来记录、复习等等,但都不会有《清单革命》里所提到的成效业绩。如要提出些读书的经验,那就是可以多读科学领域写出来的人文灵感,而对人文领域写出来的科学文本可以保留自己的一些意见。

 先看书中引用的两个例子:有一位80余岁的老爷子右腿骨折了,送到医院做手术,手术居然给左腿上打了钢板,让右腿还断着。结果一检查手术出错原因,原来写手术通知书的时候,右腿写成了左腿。最离谱的是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他们所有人都没有检查这个手术通知书,麻痹大意导致手术出错,让老人受罪。用这个例子似乎是提醒应该用清单来杜绝医护人员凭借经验,跳过了一些基础却重要的步骤。可是我的理解是,这是非常低级的错误,即使是清单也无法挽救低级错误,连病人左右腿都分不清,怎么可能分清楚清单,怎么可能重视清单,因为清单背后是人的认知,人的思维,书中倒有这样一句话,改变人的从来不是习惯毅力而是认知,可是简约的清单不足以改变人的认知,因为认知决定了清单的内容与意义。其书中肯定人为根本,清单的水平就是人的水平,且人不能受限于清单,人也不能完全按清单生活与工作。

书中第二个例子是美国有一个范海伦乐队主唱为著名摇滚乐手,其每次出去签巡演合同之时,他的经纪人都会在合同中加一个特殊的条款:必须在后台的化妆间放一碗巧克力豆,而且决不能出现棕色豆。如果主办方没做到,演唱就要取消,而且要对乐队的所有费用进行全额赔偿。这个要求明显有些无理取闹,有点像明星耍大牌。可是这个经纪人却说,这是他们保障演唱会安全的试金石。为什么?因为一个演出涉及到的问题和技术是特别复杂的,范海伦乐队比绝大多数乐队用的设备要多,他们对舞台的要求也会高很多。一个演唱会的工作人员会容易犯各种各样的技术错误,比如有时候横梁的载重不够,可能导致舞台倒塌;地板的载重不够,舞台也可能倒塌;舞台的门搭的不够高,布景车就没法过等等,这些事情都影响到演唱会的安全和正常举办,如果主办方都没有仔细阅读到这个巧克力豆条款并执行合同的话,很可能他们也会在演唱会的其他环节上出问题。所以,有没有出现合格的一碗巧克力豆,就成为了他们的检查点。还真有一次在后台的化妆间中,乐队发现那个巧克力豆当中出现了棕色的巧克力,结果触发了他们对整个舞台的全面质量检查。果然,主办方没有仔细阅读舞台重量的要求,准备的舞台根本不够他们多台设备的承重,很有可能会坍塌……

这个例子初听很合情理,以小见大,用细节规避风险,有一些文本上的意趣,想必是在说清单的意义,我们有时候说意义多过说怎么操作,清单怎么写,围绕什么问题写,清单分不分类,写出来以后怎么评估等等都是问题,有时很多教育的会议也如此,用很多时间来说这件事很重要,却不怎么说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办,或者说这件事怎么办很简约,却把办事意义说的过于复杂生涩。其例子完全有另外一种可能:优秀的合作方会因为无理取闹的要求而拒绝与乐队合作,因为他们要集中精力保障舞台的安全,演出的顺利等,不可能为了几个豆子分神。难道讨好了明星准备好了没有棕色的巧克力,舞台就不会出现安全问题了吗,显然不是,如果是著名乐队,当然就会有经常合作的公司,当一切都形成了流程的时候,为什么还需要清单需要这个可有可无的琐屑,因为琐屑不是细节,细节是觉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是合同清单就不应该写巧克力豆的摆放,而是舞台的承重。《清单革命》为了清单而说清单,倒也自然,一再强调清单一定要简洁,简单至上,“关键点”比“大而全”更重要。当教育的“关键点”太多的时候,老师、学生、课程、科研、活动、评价等等一系列的东西都很关键的时候,就是“大而全”“全面发展”,就容易失去清单的意义,清单不是罗列工作,而是梳理工作的难点卡点,在做减法的过程中,在复杂的问题事件中寻找秩序意义与方法。

 我比较欣赏书中的这段话:比如做同一道菜,给一个厨师的清单和给普通人的清单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给老师的清单与学生的清单肯定不一样,所以清单首先,一定是聚焦你自己问题自己身份的人文意识的反应;其次,不要期待清单能告诉你什么,而是你要去发现清单背后设计的意义;最后,清单不是能规避所有错误的,不要依赖清单,而是把清单经验化,习惯化,从而变成职业的敏感度与专注度,如同教育不用多谈清单的条框、逻辑、标准,而是应该涉及温度与情感一般,关于教育的清单可以写一写,有些写出来后就自然不是清单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