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经脉辨证论治方法(十八)手厥阴心包经辨证应用举要

 昵称65820384 2023-03-05 发布于河南

一、临床表现


1、心包失常病候

心包病的证候特点是传达心主之志意失常,病变包括喜乐失常和心动失常,以神志异常、心悸、心烦为其临床常见病症。


2、经脉失调病候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循胸岀胁,行前臂内侧,入于掌中,心包经经气不调则病见胸胁支满、臂肘挛急、掌中热。


二、辨证分析


心主神明,心包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代心行令。若邪扰心神,心无所主则心悸心烦;神无所附则喜笑不休。心主血脉,心包代心受邪,外邪侵犯心主,心包代之经气运行不畅。“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故手厥阴经所过之处,胸胁胀痛,心痛,臂肘挛急,掌中热。


三、辨证应用举要


1、“喜笑不休”

喜笑不休是精神不能自控、近似狂笑的神志失常表现,是外邪扰心,心包代受,臣使之官失职,喜乐岀焉而无所主。《灵枢·本神》云:“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说明外邪扰心,心包代之,心包经气变动,其气盛实则喜笑不休,宜取心包经的大陵、内关镇静安神。


于某,女,34岁。诉常自发笑,不能自控4个月余,近来加重。患者4个月前经期中与人争吵获胜而乐,后常自发笑,不能自控,而就诊于总医院,诊为癔症,予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显,因逐渐加重,而寻求针灸治疗。现症:喜笑不休,休则如常人,失眠多梦,多疑,神疲,饮食、二便正常,月经愆期,舌淡苔薄,脉沉细。
中医诊断:脏躁(肝气上逆型);

西医诊断:癔症。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病起于经期,情志紊乱,喜乐太过,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使心气实于上,而阴血亏于下。法当镇逆宁心,养血安神。针刺取穴:内关、大陵、印堂、三阴交、太冲,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大陵、内关施以徐疾提插泻法,三阴交施以徐疾提插补法,余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患者经1周治疗后,睡眠正常,喜笑不休改善。前穴加阳陵泉以疏肝解郁,加足三里以益气养血,又治疗1个半月,诸症尽除而告愈。

按语:患者经期血亏,复动情耗血伤神,使心神外越,故法当养血安神。补刺足三里益气养血;配太冲以养血柔肝;配内关、大陵泻心火,使神归于舍;配阳陵泉疏肝解郁,以调理情志;印堂镇静以安神。诸穴合用,总以神有所附、神归于舍为要。


2、“手心然,臂肘挛急,腋肿”

手厥阴心包经循胸出胁,抵腋下,行前臂内侧手太阴与手少阴之间。若手厥阴心包经受邪,气血运行不畅,则其循行经过之处肿胀疼痛。病有寒证和热证之分,若外感寒邪,客于手厥阴经脉,寒性收引凝滞,气滞血瘀则臂、肘挛急,腋肿;若热邪客经,或瘀而生热,热盛血涌,则手臂红肿热痛。均宜取手厥阴心包经之合穴曲泽和郄穴郄门治之,寒 者温针之,热者凉泻之。


徐某,男,40岁。诉右臂肿痛2天。患者2天前因用力过猛,扭伤肘关节而致上臂肿痛,遂就诊于人民医院,查X线片未见异常,考虑软组织损伤,予以外用药外敷,疼痛有所缓解,但肿胀依旧,臂肘挛急,经友人介绍来诊。现症:右上臂肿胀,肤色略暗,活动受限,触之微热,余无不适,舌暗红苔薄,脉弦细。
中医诊断:痹证(血痹型);

西医诊断:软组织损伤。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因抻拉上臂过力,而致瘀血伤筋,气血运行不畅;其肿以内侧为甚,当手厥阴心包经所循之处,符合《灵枢·经脉》所云:“(手厥阴经)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故可从心包经论治,证属瘀血痹阻手厥阴经脉。法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针刺取穴:曲泽、鄒门,所选穴位常规消毒,曲泽施以刺络放血,血变乃止,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郄门施以徐疾提插泻法,留针20min,每日1次。患者当日针刺治疗后,疼痛大减,活动度改善,继以前法治疗3次后肿痛消失,活动自如。

按语:《医学纲目》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于心热,肘腕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甚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该患者病由瘀血伤筋,故法当以祛瘀通经为要。故急取曲泽刺络放血,逐瘀开闭,通经活络;复针心包经气血深聚之郄穴郄门,祛瘀止痛,通经活络。皆在于“祛瘀”,使瘀去肿消、络通痛止。


3、“胸胁支满”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循胸出胁”,若邪犯心包,心包经气机不畅,则可见胸胁胀满。临床治疗此证可选用天泉、内关以宽胸理气。

孟某,女,50岁。诉胸胁胀满1个月余。患者于1个月前因感寒及饮食不节后出现胃脘不舒、胸胁胀满,于外院就诊未见明显好转,遂就诊于我科门诊。现症:胸胁及腹部胀满不适,食后尤甚,双下肢乏力,纳呆,寐欠安,小便调,大便时秘结时溏,舌淡暗苔白,脉沉滑。查:心电图正常,肝、胆、脾B超未见异常,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痞证(脾虚湿盛型);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胸胁、腹部胀满以食后尤甚,乃脾虚不运之证,伴有纳呆乏力更佐证脾虚无疑。依据患者症舌脉,证属脾虚湿盛、运化失常、气机不畅。法当健脾祛湿,调畅气机。针刺当以“调理脾胃针法”为基础方,针刺取穴:中脘、曲池、合谷、阴陵泉、地机、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太冲,配以内关,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诸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患者经1周治疗后,胸胁、腹部胀满较前明显好转,双下肢乏力较前好转,纳食较前改善。继前治疗2周后,诸症尽除而告愈。

按语:该患者因感寒及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健运失司,水液运化失常,湿阻中焦,气机不畅,发为本病。故选用“调理脾胃针法”为基础方,以调理脾胃升降,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加内关以宽胸理气,以其为心包经经别别走三焦经之络穴,又与冲脉合于胃心胸,故刺之能峻疏三焦之气血,上可宽胸理气,主治上焦气机不畅;中可和胃降逆,主治中焦气机失调之胃痛胁痛呕逆;下可理气活血,主治下焦气血失和之腹痛泄泻,为治疗胸腹气机失常之要穴。


4、“心中憺憺大动”

“心中憺憺大动”即心悸之症,为临床常见病证,证型复杂多样,其病发乎于心,但五脏六腑疾病均可引发。或脾胃亏虚,气血乏源,心失所养;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肾阳虚衰,心失温煦;或肾阴不足,心肾不交;或肝失疏泄,心气失畅;或气郁化火,上扰心神;或肺失宣降,血运失常;或心虚胆怯,心神动摇等等。证有虚实之分,或虚实夹杂。治疗上,其虚者当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实者当清火、祛痰、化饮、行瘀。或虚实兼顾,但总不离乎宁心安神,以大陵、内关为主穴,再依据舌脉症,辨证配穴。


Mediha Lsik,女,35岁。诉心悸易恐1个月余。患者1个半月前因密友患重病,加之亲属家发生火灾而致心悸易恐,时恐有大事发生。曾服用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闻知中国医生来土耳其工作而来诊。现症: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
中医诊断:心悸(心虚胆怯型);

西医诊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心悸起于情志刺激,气病及血,心虚胆怯,心神失养,依据患者症舌脉,证属心虚胆怯。法当养血柔肝,安神定悸。针刺取穴:印堂、大陵、内关、阳陵泉、三阴交、太冲,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三阴交施以徐疾提插补法,余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患者经10次治疗后,坐卧不安症状消失,心悸改善,睡眠好转,嘱停服西药,又继前治疗10次后,诸症消失而告愈。

按语:《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云:“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惊气入胆,……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治之之法“或镇固之或化散之,皆须定其气浮也”(《伤寒明理论》)。故针取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养血平肝,肝平则心亦平;印堂、大陵、内关镇惊安神,养心定悸,心肝同治。在镇惊安神基础上,重视调肝平肝,此心悸获效之验也。


5、“烦心”

烦心即胸中烦闷、心内热而不安之症,多因邪热扰心、心神不安所致。病因复杂,或为温邪逆传心包,上扰心神;或余热未净,上扰胸膈;或气郁化火,肝火上扰;或虚火妄动,上扰心神等等。治疗重在“清”“养”,宜取大陵、间使清心安神。


马某,女,46岁。诉心烦易怒伴心悸半年余。患者于半年前因阴道出血于宁河医院诊治,诊为子宫内膜增厚、阴道炎,遂行刮宫术,术后予药物口服和输液以消炎治疗。其后出现心烦易怒、心悸之症,遂复诊,予越鞠保和丸、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故今日来我院就诊。现症:心烦易怒,胸闷憋气,心悸多汗,劳累及饱食后明显,神疲乏力,胃脘胀满,嗳气频作,矢气少,纳差,寐差易醒,小便频,大便干,每日1次,月经经期正常,量少,色红,舌淡苔白略滑,脉沉细。既往慢性胃炎1年,阴道炎1个月。查体:BP:100/65mmHg;子宫彩超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理示:分泌期子宫内膜;腹部B超示:肝右叶囊肿,0.7cm x 0.6cm囊性无回声区。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血虚肝旺型);

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以心烦易怒、心悸为主症,而手厥阴心包经之“所生病”中即有“烦心” “心中憺憺大动”之症,故可从心包经论治。依据患者症、舌、脉,证属血虚肝旺。法当养血柔肝。针刺用“养血柔肝针法”为基本方,针刺取穴:支沟、阳陵泉、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配以大陵、间使,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诸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患者经治1周后,心烦易怒、乏力、汗出之症消失,胸闷憋气、心悸多汗、头晕、头胀痛较前明显减轻。治疗2周后,诸症消失而告愈。

按语:目前对于绝经前后诸证,多从心、肝、脾、肺、肾五脏论治。而笔者认为“女子以血为事,而肝藏血,故治妇科病当以治肝为先”。该患者失血于前,情志不舒于后。血虚心失所养、肝失所藏,情志不舒则肝失疏泄,遂酿成血虚肝旺之体,肝火上扰心神,心神不安则心烦、心悸作矣。故以“养血柔肝针法”治之,支沟、阳陵泉、太冲疏肝平肝;足三里、阴陵泉培土荣木;血海、三阴交滋阴养血;加大陵、间使以清心宁心而安神。


6、“心痛”

此心痛之病位在心,以心血瘀阻为病机关键,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功能失调为主;标实则以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等痹遏胸阳,阻滞心脉为主。心脉不通或心脉失荣,则胸部疼痛,临床治疗此病常取内关、大陵、至阳等穴。


武某,女,58岁。诉阵发性心前区疼痛半年余。患者半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心前区疼痛,曾就诊于二附院,予中西药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时发胸痛而来诊。于我处求中药调理,服药后自觉更年期诸症好转,仍感心前区绞痛时作,遂寻求针灸治疗。现症:神清,心前区疼痛时作,心悸,失眠,纳可,夜尿每夜3次,大便调,舌淡苔白,脉弦细。查: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心脏B超示:符合冠心病改变。
中医诊断:胸痹(气血两亏型);

西医诊断:冠心病。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以心前区绞痛为主症,而手厥阴心包经之“所生病”中即有心痛之症,故可从心包经论治。依据患者症舌脉,证属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脉痹阻。法当益气养血,活血通脉。针刺取穴:至阳、内关、大陵、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至阳穴施以“深刺纳阳针法”,余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 患者经治1周后,心前区疼痛、心悸明显好转,又治疗1个月后,心前区疼痛之症消失,夜寐安。

按语:胸痹治疗应以通为要,通补结合。《圣济总录·心痛》云:“心痛者,心包络脉受邪也,包络者,心之别脉,邪气客之,则厥气上逆,痞而不散,故发为心痛。”故主以至阳穴振奋心阳,温通心脉;配内关、大陵宽胸理气,调神止痛;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养血活血而止痛。诸穴合用,气血并治,重在温通而收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