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经脉辨证论治方法(九)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及病候意义辨析

 昵称65820384 2023-03-05 发布于河南

一、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意义辨析

《灵枢·经脉》云:“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1、“心”

经文虽只言一 “心”字,而阅者读此,当知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特点。

(1)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强调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其所主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外在表现,如眼神、言语、肢体运动等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即通常所说的“神气”;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通常所说的“神志”。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而非心主神明。但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五脏相关,并主要是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笔者认为“神之体在脑,而神之用在心”。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密不可分,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离不开气血的濡养。正所谓“血气之精者,谓之神”,故心为神赖以生存的物质处所。《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心所藏之神为生命之神,人之魂魄意志之认识活动和喜怒忧思之情志,皆发于心而应于他脏,“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本神》)。若心不藏神则神失安宁,营卫运行失常,影响到脾、肺、肝、肾的功能,则人体正常之寤寐亦无从谈起。

(2)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能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运行,使其流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以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素问·痿论篇》云:“心主身之血脉。”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心主血脉为心藏神提供了基础保障,使心有所养、神有所藏。另一方面,心神又可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所言“心者,……其充在血脉”。血液的盛衰调和与否,是影响心的生理和病理的关键。

(3)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阳脏。将心喻为阳脏、火脏,其意义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振奋精神,温温之火,生生不息。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心脉畅,需心阳的温煦和推动,也需心阴的凉润和宁静。心神清明需要心阳的鼓动和兴奋,也需心阴的宁静和抑制作用,阴平阳秘,则心通神清。

(4)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其华在面因头面部血脉极其丰富,全身气血上注于面,心的精气盛衰及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显于面部色泽变化。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变化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舌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志有关,如《素问·调经论篇》云:“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因心主神明,故心在志为喜。

综上可知,心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行血脉,全赖于心气功能的盛衰。心气旺盛,则血液周流不休,生命生生不息。故手少阴心经生理特点必是“多气少血”之经。而其病理变化不外乎心神失藏失主,血脉失运失畅,而表现出神志失常、心血瘀阻等症。

Image

2、“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

杨上善言:“以其心神是五神之主,能自生脉,不因余处生脉来入,故自出经也。”手少阴心经衔接足太阴脾经“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将水谷精微注心中,奉心化赤,为心所主,故脾气充足则生化有源,归心所主之血自当充盈,发挥心主血脉之功。

3、“出属心系,下膈”

《经络考》言:“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联,贯脊髓与肾相通,正当七节之间。盖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膈是平衡脏气与腑气相通的途径,脏病犯腑、腑病犯脏的界限,是经脉病传腑的防御途径、经络侵入其所属的通路界限。手少阴心经从心中起始后,先联属于心脏周围的血管脏腑等组织,然后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联络于本经相表里的小肠,开始体内的循行路线。

4、“络小肠”

五脏与六腑有属络配偶关系。人体脏腑的生理特点是“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这就决定了脏腑在主持完成人体气血津液饮食代谢中,必须一脏一腑形成表里阴阳的络属关系,才能有藏有泻协调完成人体的各种代谢。

心与小肠相互表里属络。从生理上看,心主血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利于小肠化物;小肠泌别清浊,将营精复上归于心,化血奉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篇》所言:“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从病理上讲,二经相属络,心经火热常下移小肠,心火亢盛则小便黄赤,故泻心火多泻小肠,采用远道循经取原穴腕骨。

5、“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对于“上挟咽”的理解,古今有所不同。汪昂认为“走喉咙,出于面,合目眦”,而现代多认为是从心系向上挟食道。手少阴心经经脉,从心系分出三支,一支从心向上走行,挟行于咽喉的两旁,故心火亢盛,则出现咽喉干燥、口渴之症。

6、“系目系”

杨上善认为“筋骨血气四中之精,与脉合为目系,故心病闭目也”。手少阴心经行于咽喉两旁后,再向上行联属于和脑相联络的眼的脉络,故望目之眼神能反映心神的变化。

7、“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

手少阴心经经脉的另一分支,从心经的 脉络系统,直上到肺脏,从而发挥心主血脉、肺主气的互根互用关系。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心主血脉,需肺所生之宗气,贯心脉以行血;肺主气靠心主血行的濡养、心神的调节。若肺气虚,行血无力,则心血瘀阻;心阳不足,血行不畅,则影响肺的呼吸功能。

8、“下出腋下”

手少阴心经经脉从肺向下斜走出于腋窝下面,是经脉在体表循行路线有腧穴的起始处,此处有极泉穴。极泉当心经最高极点之处,为心经脉气自高而下,似泉水流注之处,故泻本穴有理气活血、疏经通络之功,常用于治上肢气血痹阻证。此外可清心泻火,用于治疗心烦咽干等症。

9、“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

手少阴心经在体表自腋窝出行,经过胸大肌外下缘,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在此分布有青灵穴。青灵穴为手少阴经脉气所发,能通经止痛,治疗上臂痛。

10、“下肘内,循臂内后廉”

手少阴心经经脉经过肱二头肌内侧缘,到达肱骨内上髁前,从肘的内后方,沿着前臂内侧后缘循行,此处有心经合穴少海。少海是治疗实热神志疾患和上肢麻痹挛痛等症之常用穴。因少海为手少阴经合水穴,本经为火,水能克火,故刺本穴能清热安神,治心火上炎诸症。此外,因其为合穴,经气旺盛,又因心主血脉,所以泻本穴有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11、“抵掌后锐骨之端”

手少阴心经经脉通过前臂内侧后缘,到达腕关节尺侧豌豆骨突起处,此处分布有本经经气循行之经穴灵道、本经联络小肠之络穴通里、本经气血深聚之郄穴阴郄、本经原气留止之原穴神门四穴,皆有调神之功。

灵道喻心经经气所行之经穴,为心脉之渠道,功善宁心安神、行气活血,长于调理本经气血,为治心脏病和癔症之常用穴。

通里别走手太阳小肠经,经气由此通达表里二经,补则能养心血、宁心神、健脑益智;泻则能清心火、通心络、安心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为治神志病、心和其经络脉循行处病变、心火下移小肠诸症之要穴,尤长于治疗心神病变。

阴郄有养血安神、滋阴清热之功,为治心血亏虚常用穴。

神门为心经脉气所注之输土穴、原穴,能调理脏腑虚实,泻之能清心泻火,补之能养血安神,为治心神疾病之要穴。

12、“入掌内后廉”

手少阴心经经脉进入手掌靠近小指的一侧,此处分布有本经经脉所溜止之荥穴少府穴。少府穴为心经经气荥迂而未成大流之处,其阴易虚,其火易亢,故泻之能清心火而宁神,又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移小肠,所以泻之可治小肠之溲疾。

13、“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少阴心经经脉经第四、五掌骨之间,沿着小指内侧循行至指甲内侧端,交接手太阳小肠经。此处分布有少冲穴,即心经气所出之井穴,能开窍醒神。本穴虽为心经母穴,但心经虚证多不用此穴。

二、手少阴心经病候意义辨析

脏腑组织经络气血,不论某一方发生病变,不外乎“是动”与“所生”两大类。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1、“是动则病”

指脏腑组织经脉气血,其中受邪动乱,所发生的病理变化。

(1)“嗌干”

因心经起于心中,其支者挟咽循行,故无论心经的虚火还是实火都会上炎致咽干舌燥。治疗实者泻少冲或少府清热泻火、启闭开窍;虚者取通里,因其别走小肠而治心火上炎之症。

(2)“心痛”

手少阴经脉起于心中,主行血脉。若经气郁滞、心脉瘀阻或气血亏虚,运行无力,心失濡养都可发生心痛,均宜取灵道、阴郄治之。

(3)“渴而欲饮”

张介宾云“心火炎则心液耗,故渴而欲饮”,可泻少府、通里以滋阴泻火,减少津液耗伤而止渴。

(4)“是为臂厥”

心经循臂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若心经经气变动,气血运行不畅,则经脉所循行经过之处,都可出现麻木厥冷疼痛之症。如临床上心绞痛等心脏疾病,常因心经气血闭阻伴发上臂内侧及小手指疼痛、麻木的症状,此时可刺极泉穴、少海穴。极泉穴为心经气血自高而下喷发向下流经之处,故能理气活血、疏经通络;少海穴因其位于肘横纹处,又为心经合穴,经气旺盛,心主血脉,故该穴活血止痛效佳。

2、“是主心所生病”

指心脏、组织、经脉、气血所自发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在里在内、邪盛正衰的阴、寒、虚证。

(1)“目黄胁痛”

因其脉“系目系”“下出腋下”,若心经经气郁滞,气郁化火上循目系,则出现目黄;经气郁滞,心血瘀阻则胁痛。因心与肝在行血与藏血及精神调节方面关系密切,心脉闭阻则肝失疏泄而见此证,宜取通里、灵道治之。

(2)“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是说体表气血衰微,经脉所过之处气血失调而表现的慢性病变,有在经、在络之不同。在经脉,经气运行无力,血瘀不通则痛;经气不足输布,气血失煦则厥冷。在络脉,气盛血衰,经络失调则掌中热,均宜局部刺之,并可刺少府泻心经邪热。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