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故事讲述观念(故事照亮未来)书评

 置身于宁静 2023-03-05 发布于浙江
         本雅明在那篇流传甚广的《讲故事的人》中提到了很多因素,导致“讲故事”这一古老的手艺活的衰落:经验的贬值、信息大于报道、小说的勃兴、远行之人愈来愈少等等。杨照在《故事照亮未来》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本雅明的思想精髓:故事消失,其实是因为听故事的人不再好奇,也就是,不再对故事感到谦卑。
这种消失的好奇心首先意味着,我们不再与他人分享共同的经验。这是个多元化的民主时代,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经验独一无二,只要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涉及他者,自然可以按照自由意愿生活。另外,既然一切凭自由意志行事,他者的经验对我已经没有太大影响,启蒙主义的观念遭到越来越的人的摒弃,这就意味着故事的实用主义特性也逐渐消失。本雅明曾说,趋向于实用的兴趣是很多天生讲故事者特点,一个故事或明或暗地蕴含某些实用的东西。这实用有时可以是一个道德教训,另一情形则是实用性咨询,再一种则以谚语或格言呈现。无论哪种情形,讲故事者是一个对读者有所指教的人。
当然,按照本雅明的说法,“指教与其说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不如说是对一个刚刚铺展的故事如何继续演绎的建议。要寻求指教得先会讲故事,编织进实际生活的教诲就是智慧。”这才是杨照《故事照亮未来》一书想要达致的目的:用说故事的形式传播观念,普及常识,诉诸智慧。
观念不是哲学,不是深奥,观念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细细相关。我们要学会分享共同的经验,自然能从中聆听到一些观念的声音。观念不是答案,也许根本没法提供答案,它只提供一种共识,一种寻求共识的过程。伯林说,只有观念才能对抗观念,还是太深了,不如用故事诠释观念来的实在。当然,这里的故事也有所不同:“一层指的是有情节的传奇,一段或长或短的人类特殊经验;另一层泛指'过去的事’,大大小小曾经发生的事,尤其是一些太小太琐碎而不会被纳入归类为'历史’的事。”
杨照的这段话里,可以解读出两个信息,其一自然不用说是一种人类的特殊经验,可以从特殊到普通,寻找到人类群体的认同,最终特殊经验中总结人类共同生活的经验,即社会意见。其二是说在历史中寻找故事,可以以史为鉴。这一点就把《故事照亮未来》一书,与其他时评类的写作区分开来。
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杨照的这本书,是因为从中解读到了一种距离感。当下的时评写作当中不乏优秀者,但是他们的写作受限于新闻的时效性,信息的及时反馈等等,过于匆忙的思考总不利于观念的沉思。而且时评写作最大的优势是批判,最大的劣势也是批判。记得前段时间听某位著名时评人开玩笑说,自己的文章,过了两年拿出来,修改日期重新发表,仍然适用当下。这话说得多少有些心酸,但也透露出时评写作在当下的无力现状。而杨照在他的文字中彰显出不同时评写作的特质,即是说从历史中寻找故事,通过故事诠释一种观念。这样的写作并不是对当下视而不见,对现实缺乏关怀和批判,只能说批判的目的总有所不同。那种“批判是一种建设”的说法不能说错误,但是如果总用这种思路解释自己的批判,批判也只能是一种形而下的建设。但是杨照的这些写作,故意拉开现实的距离,在历史的记忆中寻找到与当下的某种共通性,批判就有了一种梳理、训诫和总结历史得失的意义,从而可以对当下有所裨益和深思。
杨照的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通往社会的100个观念”,其中有爱国、选举、战争、和解、历史、统治、记忆、身份、认同……这些词汇看似平常,但也正因为我们平常视之,对其意义也多半有种“模糊的认知”。观念本身是处在一种永恒的流动之中,很难定义和规范。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微妙的变化,让我们对其内涵的延伸,意思的演变不再重视,这才是最为惊悚的地方。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共同点观念达成共识,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渴望特立独行的人类已经逐渐舍弃了对共识和观念的认同,极力寻求一种各自为政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当共识不成为共识的时候,观念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一旦观念失去了意义,我们的生活就开始陷入各种复杂难描的困境。
毋容置疑,生活本身是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所以我们才在故事和中极力规划出一种生活的秩序。而观念才是秩序的核心。观念是生活的根基,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直认同某种观念,而是说你能保持一种开放的心胸,对各种异质经验、各种不同的观念保持好奇心,并能从中寻找到共识的那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是喜欢杨照书中的第三辑“找到自己的风格”。我们生活的基本价值分歧很难并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了解别人的价值观,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找到某种共同的部分。所谓求同存异,是观念论的核心。无论是《对异质经验的兴趣》、还是《保持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无论是《理解别人与我们的不同》,还是《学习去爱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无论是《拒绝同质化》还是《尊重常识与理性》,这些文字都彰显了一个写作者对故事的喜爱,对观念的谦卑,对异质的尊重以及对生命的热情。
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提到说,使一个故事能深刻嵌入记忆的,莫过于拒斥心理分析的简洁凝练,“讲故事者越是自然地放弃心理层面的幽冥,故事就越能占据听者的记忆,越能充分与昕者的经验融为一体,昕者也越是愿意日后某时向别人重述这故事。”因为讲故事总是重述故事的艺术,当故事不被保留,这一艺术就丧失了。之所以丧失,原因是“听故事时,人们不再罗织细节,增奇附丽。昕者越是忘怀于己,故事内容就越能深深地在记忆上打下印记。故事的韵律攫住他,听着昕着,重述故事的才具便会自动化为他自身的资禀”。
这也许就是杨照要用故事呈现观念的原因。观念需要普及,但不能以哲学家的方式,不能以形而上的方式,不能以观念普及观念,以观念诠释观念。观念需要故事的讲述,观念需要故事提供足够新鲜的滋养和好奇心。以故事讲述观念,让故事的韵律攫住观念,从而在记忆深处打下印记,才是最好的传播常识之道。
思郁
2011-10-18书
故事照亮未来,杨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定价:39.00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