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伯林的冷静与激情(扭曲的人性之材)书评

 置身于宁静 2023-03-05 发布于浙江
         某种意义上说,《扭曲的人性之材》可以看作是《反潮流》的姊妹篇。众所周知,伯林对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强调,贯穿到了他的一系列著作之中,因此很难提炼和归纳出他思想中的统一主题。但在观念史研究这个大前提下,《扭曲的人性之材》和《反潮流》还具有了某些同一性和关涉性。比如两本书中都是通过研究一些历史人物,那些曾被他们的时代人所忽视或者被误解的具有伟大创见性的知识分子,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都是通过体悟和移情的方式,“进入”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时代,更加深入同情地理解他们以及那个时代的“现实感”;都涉及到了民族主义的心理起源,都对浪漫主义的抱有好感,等等。
但除了以上部分,伯林繁杂的思想中还有一点是我最为感兴趣的。在伯林的观念史研究中,常常提到了西方传统中那个基本的理论预设,从柏拉图到现在,绝大多数的思想家依然坚持一种先验似的理念:像科学中一样,他们认为世界上那些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这些正确的答案是可以找到的;这些答案如果找到的话,必定是互相融合,和谐统一的——因为真理不可能互相矛盾。而伯林的观念史研究,主张多元主义的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为了驳斥这种根深蒂固的一元论。这是他的观念史研究的思想起点,在《理想的追求》一文中追溯早年求学时期的阅读经验,先是通过马基雅维利,意识到人类现在和过去所追求的超越价值并不必然都是相容无间的,他说,“认识到这一点对我震动很大,这一观念已深植在我的脑海中,它推翻了我以前以'永恒的哲学’为基础的假设”。而后通过维柯和赫尔德意识到了多元论,即人们追求的目标也许有种种不同,不过仍然是充分合理的,可以互相理解和同情,并且可以从对方那里获益,不同的文化可以互相沟通,寻求和解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读伯林的著作很容易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你只要理解了传统中根深蒂固的一元论,并且知道伯林以多元论反对这种一元论的世界,就算基本上了解了他思想的精髓。伯林的思想是不是真的可以作此化约论的解读?如是,伯林终其一生撰述如此多卷本的著作,研究马克思,推崇赫尔岑,颂扬俄国思想家,同情众多反潮流人物又作何解?
有论者说伯林的文字中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悲观主义情绪。《扭曲的人性之材》似乎延续了这种悲观基调。书名源自康德那句著名的格言“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伯林对这句话的偏爱某种程度上源自对历史和人性的悲观。伯林在这篇写于1978年的《乌托邦观念在西方的衰老》一文中一如既往地分析历史上乌托邦观念存在的荒谬性,他认为乌托邦观念的存在除了能证明人类的想象力具有无限地拓展能力之外,别无他用。完美的世界,最后的解决,一切事物的和谐共存,这些观念尽管美好,但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现实中都是无法实现的,“我们注定要面对选择,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无可挽回的损失”。而且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被这种乌托邦的观念所迷惑,在我们的时代中,“一种新的人类献祭的形式已经出现了,活生生的人被摆上了抽象物(比如国家、教会、政党、阶级、进步、历史的力量)的祭坛”。也许我们唯一能确认的事实就是所谓的牺牲:一些人濒临死亡,一些人已经死亡,大屠杀依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继续,以某种高尚的名义,而那个他们为之献身的理想仍然遥不可及。
发表于1972年的《压弯的树枝:论民族主义的兴起》可以与《反潮流》中的《民族主义:往昔的被忽视与今日的威力》(1979)一文互相借鉴阅读,伯林在此提到了民族主义产生的心理诱因。就像是人类对食物、居住和繁衍等基本需要一样,民族主义渴望归属于各种明确的共同体,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传统、历史、习俗和世界观。只有当一个人自然地、无所察觉地真正属于这样一个共同体的时候,他在这个世界上才有一种家的感觉。这样的一种寻求归属的期望,本来是多元价值共同存在的体现,但是当这种归属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或则遭遇到挫败,就会激发的某种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伯林在《压弯的树枝》一文的结尾中说:“事实上,民族主义产生的影响并不一定都会受到统治阶级的欢迎,也并非只会受到统治阶级的欢迎。民族主义是反叛的推动者,而反过来也是被反对的对象,因为它所表达的欲求,是在世界上的多元文化中没有受到应得的足够重视而生出的愤怒欲求。”伯林在最后并没有给出解决民族主义问题的答案,或者说他和我们一样地困惑,他只是想说,在我们对民族主义的残酷性横加指责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注意到他们最基本的需求?
如果说多元主义价值观是伯林思想的精髓的话,而当我们自认为已经把握了这种思想的核心,为什么还会不由自主地被伯林和他著作的魅力所吸引?马克·里拉说,伯林有种“罕见的天赋”,能将他在阅读所赞赏的人的作品时所感受到的兴奋来激发别人。而在我的阅读印象中,伯林的著作中有种冷静的激情:冷静是因为理性,激情是因为同情和投入。冷静的激情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复杂难言的体验,一种感情上强烈的感染和认同感。那种心潮澎湃的体验,那种逐渐清晰的思想脉络,那种优雅无比文风,那种博闻强识的学识,毫不夸张地说,构成了一种伯林所独有的精神魅力的磁场。我们被伯林那难以言传的魅力所吸引,正是他所坚持的多元论的最好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存在了可能,正如我们在伯林的著作中所体悟到的那种同情的理解和强烈的认同。
思郁
2009-3-16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