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张士诚一次改名,竟引发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

 书鸿生 2023-03-05 发布于吉林

提起文字狱,很多人便会想起明、清两朝引发的上百次流血惨案,它沉重地打击当时士子文人的思路,并堵塞君民视听,致使国家人才流失,加剧了社会各种危机。

然而,你可能想不到,引发明清文字狱的源头,竟因为张士诚的一次改名。

话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剿灭陈友谅、张士诚两股义军后,于应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之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本是一位马上皇帝,疑心颇重,登基后,惧怕武将叛乱夺权,便有心效仿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却又惧怕重蹈北宋灭亡的命运,因此是辗转反侧,无法下定决心。

此时,朝廷那些开国功臣,已逐渐分化成文武两派集团,整日相互攻讦,互不服谁。

有一次,文官集团有人劝说朱元璋,乱世需用武将平乱,而治世应重用文臣理国,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朱元璋听罢,捋须点头,表示认可。

但不久,武将集团也派人私下向朱元璋进谗,他说文人擅长讥讽朝政,常以文字功夫哄骗皇上。

朱元璋有些不懂,来人便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昔日张士诚称王后,尤其重视文人。

一天,张士诚因嫌自己的原名张九四不好听,便请文官帮他改个好听的名字,于是,有人便请他改称“张士诚”,喻意他对士子的诚意,另有“大事可成”的谐音,张士诚闻言大喜,便重赏了这位文官。

然而,他哪里想到,这“士诚”二字原出自《孟子》中:“士,诚小人也!”也可读做“士诚,小人也。”结果,张士诚到死都不知他被世人骂了半辈子。

这就是文人辱骂君王的伎俩。

朱元璋听了,有心想笑,却又半信半疑,于是回宫后,他命人查阅《孟子》古籍,果然发现真有这般出处,内心不由惊出一身冷汗。

之后,他疑心更重,无论文武,一概都不再信任,并开始兴起一股股的文字狱。

首先,朱元璋特别讨厌僧和贼二字,原因他曾经当过和尚,并在红巾军起义过程中,被人骂为贼寇。

一次,他看到浙江府学林元亮的表文,里面有“作则垂宪,仪则天下”等字样,立即命人将其诛杀,因为朱元璋向来把“则”字念成“贼”字。

常州府学蒋镇在上表中有“睿性生知,取法像魏”字样,便怀疑他以生代僧,取法为去发之意,也下旨杀害。

至此,文官上表无不仔细查阅,唯恐一字不慎,惹来横祸上身。

明初诗人高启曾写过一首诗:“女奴扶醉踏苍台,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朱元璋看罢,认为是在讥讽自己,后来到底寻个罪过,将高启是腰斩于市。

佥事中陈养浩因写有“城南有嫠妇,夜夜哭征夫”的诗句,朱元璋认为他是“动摇军心”,便命人将其投水溺亡。

朝中士子大夫冤死的不算,就算寻常百姓也偶尔难逃噩运。

朱元璋常私访民间,见有人说杀猪,认为是在骂自己,便偷偷做下记号,并派官兵捕杀。见灯谜上有大脚女人抱猴,也怀疑是在讥讽夫人马大脚,也派人屠戮。

凡此种种,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屡兴文字狱,也不知枉死了多少臣民,空留人生遗恨。

到了清朝,因满人入关,效法明代制度,他们惧怕中原汉人不服朝廷管教,对发起文字狱更是有增无减,如人们广为熟知的翰林院徐骏因“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诗句而被杀。

雍正朝查嗣庭因“维命所止”试题案被关押吓死……

类似冤案,举不枚举,直令人唏嘘喟叹!

明清两朝的文字狱性质实在太过恶劣,它引发文人不敢自由发挥文采言论,使国家长期固步自封,人们三缄其口,侧目而视,严重堵塞了臣民的正确言路,最严重的则是不知多少无辜生灵因遭“文字狱”的牵连而丧命。

有人认为,“文字狱”源头不应算在张士诚的改名上,笔者非常认同,毕竟封建王朝的君主为一己之私,维护至高皇权,其残暴统治无所不用其极,大兴“文字狱”则也势在必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