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方法 例析)

 宝妞 2023-03-05 发布于河南

古诗词·鉴赏

图片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在中高考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学生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要巧思更要妙答。读懂、理解诗词文本是基础,还必须注意答题的到位与规范,掌握鉴赏题的应试技巧。给大家提供如下三种方法: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学生因此而失分的不在少数。这里再次强调,必须认真审题,看清要求:是分析意境,还是分析手法?是分析语言特点,还是分析思想内容?是分析全诗,还是分析某一句诗或某一个词?要求清楚了,答题才有针对性。如果我们能够读懂、理解诗词文本的话,那么问什么答什么是不成问题的,纵使题目千变万化,我们也能以不变应之。

阅读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如果问“首句用了一个什么典故,表达出自己什么喜好?”就必须回答为“用了宋代王羲之练字洗笔把池水染黑的典故,表达出自己对画梅的喜好”,题干中没有的问题懂得再多也不需画蛇添足。 

2.鉴赏要有完整思维过程。

鉴赏过程是一个连贯的纵向的思维流程,我们在表达鉴赏的感悟时,头脑中要有这个流程,尽管不一定全部在答案中出现。鉴赏王冕的《墨梅》就要从内容和语言表达方面读懂——内容方面:一二句实写,运用典故,紧扣标题,描写梅的自然特点;三四句虚写,赞扬梅的高洁精神和不媚世俗的志向,寄寓作者的人生理想。语言表达方面:尽管诗中没有出现“梅”字,却又处处在写“梅”;语言通俗易懂,有节奏感;语言含蓄,托物言志,由实及虚,写梅更写人。思维流程明确了,答题就会胸有成竹。

表达的过程要完整,做到评述结合,观点和材料统一。如司马光的《夏日西斋书事》:“榴花映叶未 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窗台。”最后一句的艺术手法及作用是什么?可回答为“艺术手法是衬托,作用是突出环境的幽静和孤寂的心情”,这样的答案是完整的:有“评”(即“观点”)—— “衬托”,有“述”(即“材料”)——“突出环境的幽静和孤寂的心情”。表达明确有序:先摆出基本看法,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具体阐述。如果只是说“衬托,突出了所要表现的事物,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则是空泛的,缺乏具体的分析 。

表述的语言应当流畅而有文采、准确而又简洁;起码应当通顺、没有语病。这对于鉴赏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强调一下表述的规范问题,鉴赏题往往一题多问,考生必须有步骤地作答。甚至试题中的第一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之类的问题也不能忽略,必须规规矩矩地回答“同意”(或“不同意”),然后再展开其它内容。   

3.要做到知己知彼。

对于哪些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试题,即可以自己选择角度、有一定自由度的试题,要选择所擅长的作答。

“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我对试题要求中的哪个问题懂得多些,答题最有把握,一定要心中有数。在做“就本诗二三两联中的一联来分析其炼字的特点”、“就本诗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手法谈谈你的看法”一类的试题时就会有所取舍,起码不至于因举棋不定而浪费时间。

“知彼”就是要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哪个问题的难度相对较小,因为诗中第二联或第三联诗句难易系数肯定有差异;“知彼”还要揣摩命题意图,有时我们会遇到下面的一类试题,“对于这首诗的'诗眼’,前人有三种说法......,你同意哪种说法,试说明理由”,试题暗示只要言之有理,三种说法皆可,要选择自己理解最深的一种作答;“前人认为这首诗的'诗眼’为......,你同意吗?试说明理由”,在这种情况下,“诗眼”基本上已成定论,“不同意”较难回答,一般地说需要先“同意”,然后再展开作答。

以上三种方法做到了,在答题时就不至于胸中无数、信马由缰,对如何审题就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科学规范的答题意识就会逐渐形成。

编辑:乙九先生

声明:公益分享,共同进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