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三通疗法

 清泉1 2023-03-06 发布于广东

四川.黑竹山寨

编辑于 2015-1-28 10:50

罗辰道长

针灸三通疗法[骨关节篇]

针灸补泻手法
提插补法:针刺得气后,重插轻提,或者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法。
提插泻法:重提轻插,或者针刺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法。
捻转补、泻法:针刺时,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称为捻转补法。针刺时,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称之为泻法。
平补平泻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做提插捻转,称为平补平泻。此法在临床中常被使用。

针刺方向
迎随补法:顺经而刺。
迎随泻法:逆经行刺。

基本手法
提插方法:针刺到一定的深度后,将针由深层提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下提插。要求;提插幅度相等,指力均匀,防止针身弯曲,一般提插幅度以3~5分为宜。刺激量;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捻转法:将针刺入一定的深度后,拇指、食指和中指,或只用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作一前一后交替旋转捻转。要求;捻转的角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指力要均匀,有连续性。注意:不能作单向捻转换!
辅助手法
(1)偱法:用手指着顺经的循行路径,在腧穴上下部轻柔的循按。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得气。
(2)弹法:在留针过程中,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3)刮法: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本法可加强针感和促使针感扩散,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4)摇法:针尖插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一般摇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针感;一是卧倒针身而摇,使针感向一定的方向传导。
(5)飞针:针刺入一定的深度后,用拇食两指执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张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增强针感。
(6)震颤法: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感发生轻轻的震颤,可以催气,增强针感。

针刺补泻与作用
补法: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针刺方法。
泻法:能疏泄病邪,使某些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法。
开闔补泻法: 补法;出针后,迅速地按压针孔。 泻法;出针后,不按压针孔,或摇大针孔。

留针时间
一般留针的时间在15~30MIH.对慢性、顽固性、病痛性和痉挛性的疾病,可以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对老人、儿童和昏厥、脱虚者,不宜久留针。重要脏器附近的腧穴要慎用留针或过长时间留针。

肩手综合症

肩手综合症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障碍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初期手浮肿、皮高温、肩手疼痛,并使手的运动受到限制,后期表现为手肌肉萎缩甚至畸形。本病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由不同因素诱发。常见于脑血管后期,约占12.5~32.0%。
肩手综合症在中医中属“痹病”范畴。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颞三针。
配穴:肩三针、挛三针。
颞三针位置:以耳尖直上发际2寸为颞Ⅰ针,以颞Ⅰ针为中点,水平向前旁开1寸为颞Ⅱ针,水平向后旁开1寸为颞Ⅲ针。
肩三针位置:肩髃——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进针0.5~1寸。为肩Ⅰ针,肩髃穴同水平前方2寸为肩Ⅱ针,肩髃穴同水平后方2寸为肩Ⅲ针。
挛三针位置:极泉、尺泽、内关。
极泉——手少阴心经穴。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直刺0.3~0.寸5,避开动脉。
尺泽——手太阴肺经穴。在肘横纹中点,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直刺0.5~1寸。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0.5~1寸。
(二)治法
主穴双侧均取,配穴取患侧。颞三针:采用快速进针、快速小捻转、间断平补平泻方法:首垂直刺入皮下,达帽状腱膜下后,以15°角的针刺方向沿皮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1~1.2寸,得气后以180~200转/分钟的频率捻转2分钟,分别在进针后第10、20、30分钟3次捻转行针,共留针30分钟。肩三针:也就是肩髃穴,向远端斜刺0.5~1.0寸。挛三针:极泉穴进针时,注意避开腋下动脉,直刺0.3~0.5寸,特殊情况下深至1.2寸(少数)。尺泽、内关均直刺0.5~1寸,以患者手指末端抽动或有麻木感为度,针刺后留针30分钟。

神经干刺激法
(一)取穴
主穴:极泉(下1寸)、委中。
极泉——穴手少阴心经。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直刺0.3~0.5寸,避开动脉。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腘横纹中点(俗称脚拱)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直刺0.5~1寸。
配穴:肩髃、肩髎、肩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肩髃——阴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肩部,三角肌上,

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进针0.5~1寸。
肩髎——手少三焦经穴。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直刺1.0~1.2寸。
肩臑——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毫针斜刺,向上刺入三角肌中,进针1寸。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毫针顺经斜刺1.5寸,大幅度提插泻法。
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穴。在前下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直刺0.5~1.0寸。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穴。在前上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毫针针尖向上斜刺1.5寸。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穴。松拳取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毫针合谷透劳宫或后溪,进针2~3寸。(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针此穴)!
(二)治法
患侧主穴均取,采用神经干刺激法,患者取侧卧位,极泉下1寸进针0.3~0.5寸,用提插泻法,反复探寻,使患肢出现放射针感,至手部麻胀及有抽动感,以手指抽动3次为度;再在委中穴施以同样手法,以患者腿抽动3次为度,不留针。
配穴;每次酌取4~5个穴位,交替轮用,均为患侧,用温针法:每穴行提插捻转补法1分钟后留针,艾炷置于针柄上端,每穴灸3壮,每日1次,或每周5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5天。

腕子管综合症

腕子综合症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被压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与体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桡侧麻木、疼痛,以中指为甚。有时可迫使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其余手指的感觉功能正常。夜间或清晨症状最重,适当抖动手腕,症状可以缓解。该病好发于中年人,女性多见。

温针
取穴
主穴:大陵、内关
配穴:鱼际、阳溪

大陵——手阴厥心包经穴。在腕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0.3~0.5寸。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0.5~1寸。
配穴:鱼际、阳溪
鱼际——手太阴肺经穴。在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直刺0.5~0.8寸。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拇指上翘时,当拇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直刺0.3~0.5寸。

治法
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均取患侧。主穴用温针法;患者取坐位,患手掌向上平放,穴位常规消毒,先在大陵穴直刺进针,肌腱肉厚者可进针0.8~1寸,通常进针0.3~0.5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至穴位局部出现酸麻或胀重感为度,然后在内关穴处针刺至外关穴,深度以使其得气为度。得气后,将艾炷套在大陵、内关两穴的针柄上,每穴2~3壮。温针后,另艾炷点燃,放在艾箱内,置于针刺的腕关节上,用布巾盖2层,避免烟雾直接冒出,以患者局部皮肤均匀潮红、汗出为度。配穴只针不灸,常规针法,刺至得气后行施平补平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上述针法均留针30分钟。


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针法
(1)取穴
主穴: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
配穴:膈俞、风池、合谷、血海、阴陵泉、解溪、丘墟、八邪、八风。晚期加:大椎、至阳、筋缩、肾俞、曲泽、委中。
主穴: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毫针顺经斜刺1.5寸,大幅度提插泻法。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穴。在前上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毫针针尖向上斜刺1.5寸。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直刺1.5 ~2寸。
足三里——足阳明经胃穴。在小腿前外缘,当犊鼻下3寸,距骨前缘一横指部。毫针直刺1~2寸,针尖稍偏向胫骨方向。向下斜刺可进针2~3寸。
悬钟——足少阳胆经穴。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 毫针直刺,可透三阴交,深度1~2寸。

配穴:膈俞、风池、合谷、血海、阴陵泉、解溪、丘墟、八邪、八风。晚期加:大椎、至阳、筋缩、肾俞、曲泽、委中
膈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针尖斜向脊柱进针0.5寸。
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毫针直刺,平耳垂水平,略向下,或斜刺,针向对侧风池穴,进针1寸。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穴。松拳取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毫针合谷透劳宫或后溪,进针2~3寸。(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针此穴)!
血海

——足太阴脾经穴。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毫针直刺1~2寸。
阴陵泉—— 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毫针直刺,沿胫骨后下缘,进针1~3寸。
解溪——足阳明胃经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脚大趾伸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毫针直刺向关节腔,进针0.3~0.5寸。
丘墟——足少阳胆经穴。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毫针直刺,对准踝下缘,进针0.5~1寸。
八邪——在手背部,微所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各4穴。斜刺0.5~0.8寸。
八风——在足板背部,第1、5趾间,当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向上斜刺0.5~0.8寸。

晚期加穴
大椎——督脉穴。正坐,把头低下,第7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简易取穴法;从两点连线,与督脉线正中的交叉点为大椎穴)。毫针直刺,针尖微斜向上,进针0.5~1寸。
至阳——督脉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稍向上斜刺,进针0.5~1寸。
筋缩——督脉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稍向上斜刺0.5~1寸。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七;12肋端水平线与督脉交叉点为命门穴,旁开1.5寸是肾俞穴)。针尖斜向脊柱,进针1.5~2寸。不宜向外斜刺。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穴。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直刺0.8~1寸。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腘横纹中点(俗称脚拱)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直刺0.5~1寸。

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主穴:用意气热补针法: 针刺入穴位得据后谨守勿失,全神专注于针尖,将针小幅度徐进疾退提插3~5次,以插针结束;然后用拇指、食指朝向心方向微捻其针约180°紧挰针柄,保持针体挺直不颤动,意守针尖,以意行气至病所后守气,使气聚生热。配穴:八邪、八风两穴点刺出血。晚期穴:曲泽、委中两穴刺放血。余穴:用滞针法,其操作如下:先将针迅速刺入穴位,达到一定深度并得气,然后将针稳定于该处,右手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轻轻将针向同一方向捻转3~5转,至肌肉缠针、针体不动,出现滞针现象,此时医者可明显感到针下沉重紧涩,患者则感觉局部针感较强烈。早期患者留针20分钟,日1次;晚期患者留针4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温针法
取穴
主穴:分两组。①水沟、极泉、委中。 ②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
配穴:分三组。①上肢组:八邪、阳溪、阳谷、小海、天井、肩髃、肩髎、肩贞; ②下肢组:八风、解溪、丘墟、照海、申脉、昆仑、阳陵泉、秩边、环跳; ③组腰背组:华佗夹脊。
主穴:分两组。①水沟、极泉、委中。 ②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

①组:水沟、极泉、委中。
水沟——又称人中。向上斜刺0.2~0.5寸。禁灸。
极泉—— 穴手少阴心经。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直刺0.3~0.5寸,避开动脉。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腘横纹中点(俗称脚拱)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直刺0.5~1寸。

②组: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
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毫针顺经斜刺1.5寸,大幅度提插泻法。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穴。在前上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毫针针尖向上斜刺1.5寸。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直刺1.5 ~2寸。
足三里——足阳明经胃穴。在小腿前外缘,当犊鼻下3寸,距骨前缘一横指部。毫针直刺1~2寸,针尖稍偏向胫骨方向。向下斜刺可进针2~3寸。

配穴:分三组。①上肢组:八邪、阳溪、阳谷、小海、天井、肩髃、肩髎、肩贞;②下肢组:八风、解溪、丘墟、照海、申脉、昆仑、阳陵泉、秩边、环跳;③组腰背组:华佗夹脊。

①上肢组:八邪、阳溪、阳谷、小海、天井、肩髃、肩髎、肩贞
八邪—— 在手背部,微所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各4穴。斜刺0.5~0.8寸。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拇指上翘时,当拇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直刺0.3~0.5寸。
阳谷——手太阳小肠经穴。在手腕尺侧(小指方向掌背部,手腕鸡眼远心边缘下)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凹陷处,直刺0.3~0.5寸,可灸。
小海——手机太阳小肠经穴。在肘内侧(手拱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微屈肘进针,直刺0.5~0.8寸。
天井

——手少阳三焦经穴。在上臂外侧,取穴方法,先令患者屈肘,定好肘尖,然后把手伸直,直上1寸的凹陷处是穴。直刺0.8~1.2寸,可灸。
肩髃——阴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进针0.5~1寸。
肩髎——手少三焦经穴。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直刺1.0~1.2寸。
肩贞——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肩关节下后方,臂内收时,腋纹庞上1寸。直刺,进针1~1.5寸。

②下肢组:八风、解溪、丘墟、照海、申脉、昆仑、阳陵泉、秩边、环跳。
八风——在足板背部,第1、5趾间,当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向上斜刺0.5~0.8寸。
解溪——足阳明胃经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脚大趾伸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毫针直刺向关节腔,进针0.3~0.5寸。
丘墟——足少阳胆经穴。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毫针直刺,对准踝下缘,进针0.5~1寸。
照海——足少阴肾经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得。直刺0.5~1寸。
申脉——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足外侧,外髁直下方凹陷中。直刺0.3~0.5寸。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足部外髁后方。当外髁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毫针直刺,可透太溪穴,进针0.5~1寸。(孕妇禁用)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直刺1.5 ~2寸。
秩边——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直刺1~2寸。
环跳——足少阳胆经穴。在臀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毫针直刺,针尖向外生殖器方向,进针3~3.5寸。

③组腰背组:华佗夹脊。
华佗夹脊穴有34个穴位:〔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解剖〕横突间韧带和肌肉中,一般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大致分三层:浅层斜方肌,

;中层有上下锯肌;深层有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

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主治〕第一胸椎至第三胸椎主治上肢疾患;第一胸椎至第八胸椎主治胸部疾患,第六胸椎至第五腰椎主治腹部疾患,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主治下肢疾患.斜刺0.5~1寸.

治法
主穴毎次取一组,每次均取。配穴根据病变部位而取,穴位酌选,主穴第1组,采用毫针刺,方法如下:水沟,进针后行雀啄术,使局部针感强烈;极泉,将上肢举过头取穴,直刺,反复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使针感向手指传导;委中,令患者平卧,直腿抬高约60°角,直刺,亦做提插结合小捻转手法,使针感传导至足。行针1分钟即出针,不留针。

主穴第2组及配穴之肢体穴,行温针法。 配穴根据病变部位病情,每次选择8~10对穴位。可于上午进行。进针处气后,将艾炷套在针柄上,待燃尽即去针。

配穴之华佗夹脊穴,可在下午进行,作30号×1.5寸毫针,针刺时略斜向脊柱,深刺至有阻力感,并明显得气时,略略退针,施平补平泻法,5分钟行针1次,每次选15对夹脊穴,两侧均用,进行排刺,留针20分钟。
上述针法,每日1次,配穴轮换进行,12次为1疗程,根据病情好转,可隔日1次。

颈椎病

【概述】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退化,继发上、下椎体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供血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临床上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四型。以神经根型最为常见,表现为颈肩疼痛,并放射至臂部或手指,颈部活动受限,重者可指麻无力及耳鸣头晕等症。系针灸主要治疗对象。本病以中年男性多见。现代西医学采用非激素类消炎止痛药物、理疗乃至手术等,有一定效果,但尚无特效疗法。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夹脊颈4~7;2、哑1~4、风池、天柱、大椎。


配穴:神经根型:加;肩井、胛缝、曲池、合谷、后溪、养老; 椎动脉型:加;百会、四神聪、太阳、头维、三阴交、太溪、行间;交感型:加;百会、四神聪、心俞、肝俞、胆俞、太冲;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阳、外关、委中、阳陵泉、环跳。

主穴一组
夹脊颈4~7——大椎穴至发际取穴,每侧7穴,共14个穴位。


主穴二组
哑1~4位置:哑1与哑2、哑4均位于督脉上,哑1为第2、3颈椎棘突间(哑门下1寸)、哑2为第3、4颈椎棘突间,哑4为第6、7颈椎棘突间(大椎上1寸)。哑3在哑2旁开05.寸(双侧)。
风池——定位此穴道的时候应该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取穴姿势,以方便施者准确取穴并能顺利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或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天柱—— 天柱穴位于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大椎——取定

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

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

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

,约与肩平齐。 斜刺0.5~1寸;可灸。

配穴
一:神经根型:加;肩井、胛缝、曲池、合谷、后溪、养老
肩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胛缝穴位置:肩胛骨内缘压痛点。
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毫针顺经斜刺1.5寸,大幅度提插泻法。
合谷—— 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其中一手的拇指指

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针法:1 直刺法:垂直进针,深0.5~l寸。针刺感觉:局部酸胀。2 斜刺法:与皮肤呈20度夹角,向腕掌关节方向斜刺1-1.5寸。针刺感觉:局部酸胀可向上扩散,有时可到肩、肘。针刺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炙3-5壮,温灸5-15分钟。
后溪—— 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具体在在

尺侧,第5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直刺0.5~l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


养老—— 手太阳经之

。其定位在

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取法:1.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上,与尺骨小头最高点平齐的骨缝中是穴。2.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刺法:向上斜刺0.5~0.8寸,手腕酸麻,可向肩时放散。

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二:椎动脉型:加;百会、四神聪、太阳、头维、三阴交、太溪、行间;
百会—— 足太阳之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平刺0.5~0.8寸。
四神聪—— 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横刺,向前后左右透刺,深0.5-1寸#针感:局部胀痛
太阳——经外奇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毫针直刺,进针0.5~1寸。该穴针后易 出血,要注意按压,但若为泻火,也可让其出血自止。
头维——足阳明胃经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平刺0.5 ~1寸,禁灸。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毫针直刺透绝骨,进针1.5~2寸,斜刺:针尖向上,进针1.5~2.5寸,得气后,大幅度捻转,酸胀感可扩散至膝关节或股内侧。
太溪——足少阴肾经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毫针直刺0.5~1寸,可透昆仑穴。
行间——足厥阴肝经穴。在足背部侧,当第一、第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毫针斜刺,进针0.5~1寸。


三: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阳、外关、委中、阳陵泉、环跳。
足三里—— 足阳明经胃穴。在小腿前外缘,当犊鼻下3寸,距骨前缘一横指部。毫针直刺1~2寸,针尖稍偏向胫骨方向。向下斜刺可进针2~3寸。
太阳—— 经外奇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毫针直刺,进针0.5~1寸。该穴针后易 出血,要注意按压,但若为泻火,也可让其出血自止。
外关—— 手少阳三焦经穴。在前上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毫针针尖向上斜刺1.5寸。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腘横纹中点(俗称脚拱)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直刺0.5~1寸。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直刺1.5 ~2寸。
环跳——足少阳胆经穴。在臀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毫针直刺,针尖向外生殖器方向,进针3~3.5寸。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1组,可轮流选用。其中第1组穴,一般取夹脊颈5~6,如颈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组穴每次仅选哑(1~4)中之1穴,余穴选1~2穴。配穴据不同症型,取2~4穴。

夹脊穴操作:取28~30号1.5~2寸之毫针,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开夹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针尖有抵触感即退针5分。采用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促使针感传导。疼痛重者紧提慢插,肢体麻凉甚者紧插慢提。一般则用平补平泻法。哑1、2、4穴,均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转,哑3进针法同夹脊穴。要求取穴准确,得气后轻提插3~5分钟或捣针2~3分钟,要求哑3针感为上肢触电感余穴应达到四肢触电感。针感宜由弱到强,逐步获得,不可乱捣猛刺。如针感不满意,可调整方向,如仍无上述针感,则不必强求。缓慢出针,出针后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进针,缓慢送针至1.5寸深。进针时针尖略朝上,得气后针尖略朝下,然后以拇食指夹持针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转,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脉下行,继而改为自上而下有节奏捻转(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针),运针半分钟。退针至皮下,复将针尖指向患侧,提插捻转1分钟,使酸麻达到肩臂,不留针。风池向鼻尖方向进针1.5寸左右,使针感向头颈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针感向颈部放散为宜,均用平补平泻之法。配穴,进针得气后亦用平补平泻法,其中,胛缝穴进针3~5分,有局部酸胀为宜;养老穴取穴时手掌朝胸前,针尖向内关方向刺入,针感应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针者外,均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颈椎活动度正常,但颈部X片显示退行性病变未见明显改善;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劳累后颈部稍有不适,余同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可做轻工作,余同上;无效:症状、体征均未见改善。
颈肩部疼痛改善率为91.6%,指麻及颈肩关节活动障碍有效率分别为89.5%和94.2%[8]。从总的治疗情况看,以神经根型针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风门。配穴:天宗、肩井、肩贞。
阿是穴——颈部压痛点。
大杼——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配穴:天宗、肩井、肩贞。
天宗——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棘突相平。
肩井——足少阴胆经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上。
肩贞——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肩关节下后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二)治法
主穴第一组为刺络拔罐法,第二组为竹罐法。每次一组,可交替选用。如仅用主穴疗效不显,改用或加用1~2个配穴。

刺络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铍针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针后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过5毫升),亦可以皮肤针局部叩刺至皮肤微出血。针后加火罐,留罐15分钟,去罐后作局部按摩及头部作旋转运动,3~5天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竹罐法:将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药水锅内煮2~3分钟,取出并甩尽药水,然后迅速置于穴位上使吸住皮肤,7~10分钟后取下,以出现瘀斑或充血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药液制备:艾叶、杜仲、防风、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没药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


温针法
(一)取穴
主穴:颈夹脊4~7
夹脊颈4~7——大椎穴至发际取穴,每侧7穴,共14个穴位。
配穴:风池、肩井、曲池。
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毫针直刺,平耳垂水平,略向下,或斜刺,针向对侧风池穴,进针1寸。
肩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毫针顺经斜刺1.5寸,大幅度提插泻法。

(二)治法
以颈椎病变所对应的夹脊穴

为主,每次选两个穴点。配穴酌加1个,可轮用。选用0.3MM×50MM之毫针。颈夹脊穴直刺进针约1~1.5寸,针感以有酸胀感或放射至上肢、头颈、背部为度。将艾炷分别插在每根针柄上。从近点燃,温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灸2壮 ,艾燃尽后,留针10分钟后出针。配穴常规进针针一峭,不灸,留针时间同主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日。一般治疗3个疗程。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疾病症状
起病隐袭。患者逐渐出现臀髋部或腰背部疼痛和/或发僵,尤以卧久(夜间)或坐久时明显,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有的患者感臀髋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疾病早期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数月后疼痛多在双侧呈持续性。随病情进展病变由骶髂关节向腰椎、胸颈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据报道,我国患者中大约45%的患者是从外周关节炎开始发病。
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外周关节病变,以膝、髋、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和足小关节偶有受累。非对称性、少数关节或单关节,及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我国患者除髋关节外,膝和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为暂时性,极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髋关节受累占38%~66%,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屈曲孪缩及关节强直,其中大多数为双侧,而且94%的髋部症状起于发病后头5年内。发病年龄小,及以外周关节起病者易发生髋关节病变。

体针法
(一)取穴
主穴:华佗夹脊、大椎、风池、肾俞、阳陵泉、悬钟、八髎。
配穴:受累外周关节周围局部取穴。

华佗夹脊。
华佗夹脊穴有34个穴位:〔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解剖〕横突间韧带和肌肉中,一般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大致分三层:浅层斜方肌,

;中层有上下锯肌;深层有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

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主治〕第一胸椎至第三胸椎主治上肢疾患;第一胸椎至第八胸椎主治胸部疾患,第六胸椎至第五腰椎主治腹部疾患,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主治下肢疾患.斜刺0.5~1寸.

大椎——取定

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

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

,约与肩平齐。 斜刺0.5~1寸;可灸。
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毫针直刺,平耳垂水平,略向下,或斜刺,针向对侧风池穴,进针1寸。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七;12肋端水平线与督脉交叉点为命门穴,旁开1.5寸是肾俞穴)。针尖斜向脊柱,进针1.5~2寸。不宜向外斜刺。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直刺1.5 ~2寸。
悬钟——足少阴胆经穴。外髁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毫针直刺,可透十阴交,进针可1~2寸。
八髎——在骶椎。取八髎穴的方法,先从腰俞起。骶管裂孔(俗称尾龙骨)处是腰俞穴,往上0.3分,再向外旁开0.3分处是下髎穴。然后找到小肠俞 ,在小肠俞与督脉线之间是上髎穴,在上、下髎之间等分出次髎、中髎两个穴位。直刺 l~1.5寸。
(二)治法
主穴华佗夹脊每次必取,其它穴位,据病情而加。配穴用于有外周关节受累患者。华佗夹脊采用盘龙法:沿脊柱从上向下左右交叉取穴,如首取第一胸椎左侧夹脊,然后取第二 胸椎间盘右侧夹脊,左右交替,其状如龙盘,于脊柱,故名盘龙刺法。刺左不刺右,刺右不刺左,隔日相互换刺对侧。华佗夹脊针刺,选用0.30MM×40MM的毫针,针尖向脊柱方向,刺至碰到骨膜障碍后行缓慢提插捻转手法,令患者感觉针处有强烈的酸胀得气感,之后将针留在适宜深度(一般针深0.5寸)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夹脊穴处可行温针法,施灸2壮;或采用艾条循督脉往返施温和灸20分钟;或取针后再加用隔附子饼灸,选病灶处的夹脊穴数穴,灸3壮。其余宅急送 常规刺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1疗程,疗程间停治5天。

刺络拨罐

(一)取穴
主穴:夹脊穴、阿是穴。
配穴:大椎、肾俞、腰阳关、腰眼
华佗夹脊。
华佗夹脊穴有34个穴位:〔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解剖〕横突间韧带和肌肉中,一般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大致分三层:浅层斜方肌,

;中层有上下锯肌;深层有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

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主治〕第一胸椎至第三胸椎主治上肢疾患;第一胸椎至第八胸椎主治胸部疾患,第六胸椎至第五腰椎主治腹部疾患,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主治下肢疾患.斜刺0.5~1寸.
阿是穴——患处痛点。
大椎——取定

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

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

,约与肩平齐。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七;12肋端水平线与督脉交叉点为命门穴,旁开1.5寸是肾俞穴)。
腰阳关——督脉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眼——背部穴。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二)主穴为主,酌加配穴1~2穴。嘱患者处卧位。先取患者颈、胸、腰骶部夹脊穴,皮肤均匀涂上液状石蜡,取中号玻璃罐,以闪火法拨走罐,往复推吸至皮肤微红。再于受累脊柱段两旁夹脊穴、阿是穴等穴位处梅花针叩刺以皮肤见细小出血点为度,后予叩刺段拨大号玻璃罐,留罐10分钟。配穴可单用大号或中号罐吸拨,不行叩刺。无论主穴还是配穴,应注意叩刺和吸拨部位的交替轮用。
上法每周两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停治1周。

肩关节周围炎

体针法
(一)取穴
主穴:肩髃透极泉液窝处、天宗透秉风天宗直上举手有凹陷处、肩贞,条口透承山小腿后面,小腿上提时呈现肌腹尖角处。
配穴:曲池、尺泽、肩陵、肩井、合谷、阳陵泉。
主穴
肩髃—— 阴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进针0.5~1寸。
天宗——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棘突相平。直刺0.5~1寸。
肩贞——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肩关节下后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直刺,进针1~1.5寸。
条口——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直刺1~2寸,肥胖者可刺至2~2.5寸。

配穴:曲池、尺泽、肩陵、肩井、合谷、阳陵泉。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毫针顺经斜刺1.5寸,大幅度提插泻法。
尺泽——手太阴肺经穴。在肘横纹中点,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直刺0.5~1寸。
肩陵——阴陵泉下8~9分。
肩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合谷—— 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其中一手的拇指指

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针法:1 直刺法:垂直进针,深0.5~l寸。针刺感觉:局部酸胀。2 斜刺法:与皮肤呈20度夹角,向腕掌关节方向斜刺1-1.5寸。针刺感觉:局部酸胀可向上扩散,有时可到肩、肘。针刺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炙3-5壮,温灸5-15分钟。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直刺1.5 ~2寸。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嘱患者 垂肩曲肘。主穴:宜以28号针,长3~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较强的酸麻胀感。条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阳陵泉均宜针对侧穴,为提高疗效,可先针此类穴,待明显得气后,令患者 活动肩部,内外旋转、前后伸屈等;然后再针配穴。均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配合TDP红外线照射患侧肩部,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度。每天治疗1次,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温针法
(一)取穴
主穴:肩髃、天宗、肩臑、肩贞。
配穴:肩井、大椎、曲池、外关、腕骨、合谷。
肩髃——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进针0.5~1寸。
天宗——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棘突相平。直刺0.5~1寸。
肩臑——手阳明大肠经穴。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直刺或斜刺0.5~1寸。
肩贞—— 手太阳小肠经穴。在肩关节下后方,臂内收时,腋纹庞上1寸。直刺,进针1~1.5寸。

配穴:肩井、大椎、曲池、外关、腕骨、合谷
肩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大椎——督脉穴。正坐,把头低下,第7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简易取穴法;从两点连线,与督脉线正中的交叉点为大椎穴)。毫针直刺,针尖微斜向上,进针0.5~1寸。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毫针顺经斜刺1.5寸,大幅度提插泻法。
外关—— 手少阳三焦经穴。在前上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毫针针尖向上斜刺1.5寸。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穴。在

尺侧,

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赤白肉际凹陷处。沿

赤白肉际向上推,有高骨挡住,凹陷中即是。直刺0.3~0.5寸。
合谷—— 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其中一手的拇指指

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针法:1 直刺法:垂直进针,深0.5~l寸。针刺感觉:局部酸胀。2 斜刺法:与皮肤呈20度夹角,向腕掌关节方向斜刺1-1.5寸。针刺感觉:局部酸胀可向上扩散,有时可到肩、肘。针刺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炙3-5壮,温灸5-15分钟。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取患侧,配穴酌加,可轮用。患者取坐位,选用0.3MM×45~50MM之毫针,采用指切进针法,在所选穴位将毫针刺入,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每穴3壮。配穴:用同法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不灸。主、配穴均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疗程间停治3~5日。

刺络拨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尺泽、曲池、曲泽
尺泽——手太阴肺经穴。在肘横纹中外侧,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穴。在肘横纹中内侧,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二)治法
主穴为主。如效不显时加一配穴,可轮用,主穴操作:首先在患者肩上进行按压,找到压痛点,在最明显的一处用三棱针或铍针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即出针。如此上、下、左、右直行点刺,共5针,呈梅花状,范围以稍大于罐具口径为宜,点刺处则应血出如珠。如痛点较点较分散,每次刺络2~3个痛点,用真空拨罐器拨罐10~15分钟,拨出1~3Ml血为度。配穴操作:先在穴位及周围子细寻找有瘀血现象之静脉,然后用消毒三棱针刺破血管,出血10~20ml,血止后拨罐5分钟。
每隔2~4日一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肘外侧疼痛综合症,俗称

。以

外侧疼痛,用力握拳及前臂作旋前伸肘动作(如绞毛巾、扫地等)时可加重,局部有多处压痛,而外观无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学中

、肘痛等范畴。认为系由肘部外伤或

、或

湿邪致使局部气血凝滞,

瘀阻而发为本病。 在穴位刺激方法上,早期或针或灸,较为单一,近年来不仅多种穴位刺激法被用于本病,且提倡综合互补,或针刺与灸治结合,或刺血加

,意在疏通局部气血,使疗效有所提高。

体针法
(一)取穴
①主穴:阿是穴;②曲泉、三间。
配穴:手三里、尺泽
阿是穴位置:有二穴点;一为肱骨外上髁前缘凹陷处;一为肱骨外上髁髁体后缘凹陷处。
曲泉——足厥阴肝经穴。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仙止端的前缘凹陷处。简易取穴法:屈膝,在腘横纹内侧端上方凹陷处。直刺1~1.5寸。
三间——手明阳大肠经穴。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直刺0.3~0.5寸。
配穴: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属肘尖一侧),当阳池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直刺0.5~1寸。
尺泽—— 手太阴肺经穴。在肘横纹中点,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直刺0.5~1寸。

(二)治法
主穴任取一组,加配穴。第一组:阿是穴每次二点均取,前者以30号、1寸毫针呈90°角直刺;后者,则从肱骨外上 髁髁体正中针向腕背部,以45°角刺向髁体后缘凹陷处。第二组:用毫针直刺健侧曲泉穴,平补平泻,留针;三间穴,用毫针快速直刺,强刺激1分钟,留针。配穴:如前臂旋 前受限,加手三里,旋后受限,加尺泽。常规针法。针刺得气后,用泻法运针1分钟。上述穴位均留针20~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刺络拨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嘱患者正坐屈肘,医者以右拇指指腹在患侧肱骨外上踝附近按压寻得最痛点。穴位常规消毒后来,用梅花针叩刺阿是穴,频率为70~~90次/分钟,以明显渗血为度。用大小适宜的真空罐,拨在叩刺部位,留罐5~10分钟。

温针法
(一)取穴
阿是穴、手三里、肘髎
配穴:曲池、尺泽。
阿是穴——患处痛点。
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属肘尖一侧),当阳池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直刺0.5~1寸。
肘髎——手阳明大肠经穴。在上臂外侧,屈肘,曲池上1寸,当肱骨边缘处。直刺0.5~1寸。
配穴:曲池、尺泽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毫针顺经斜刺1.5寸,大幅度提插泻法
尺泽——手太阴肺经穴。在肘横纹中点,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直刺0.5~1寸。
(二)治法
主穴均取,疼痛在肘外侧加曲池;向内侧放射者,加尺泽。患者取坐位,屈肘成90°左右,放于桌上。确定阿是穴后,30号、1.5寸毫针依次刺入阿是穴、手三里、肘髎、曲池,或尺泽,针用捻转进针法,强刺激,患者可感觉到酸胀感向前臂、肩部放散,然后用平补平泻法。将艾炷置于会柄上,每穴5壮。留针30分钟,日1次,10日为1疗程,间隔1~2日直行下1疗程。

膝关节骨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

,它的主要改变是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主要表现是关节疼痛和活动不灵活,X线表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

断裂,有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有唇样增生。后期骨端变形,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内软骨剥落,骨质碎裂进入关节,形成关节内

。骨性关节炎又叫

,实际并非炎症,主要为退行性变,属关节提前老化,特别是关节软骨的老化。骨性关节炎代表着关节的衰老,故称之为老年性关节炎。广义的

还包括其他一些无菌性关节炎疾患。

温针法
(一)取穴
主穴: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
配穴:①肾俞、腰阳关。②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犊鼻——足阳明胃经穴。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韧带外侧凹陷中。刺法:稍向内斜刺0.5~1寸,或透刺内膝眼穴。
内膝眼——下肢部穴。屈膝,在髌韧带内侧凹陷处。向膝中斜刺0.5~1寸。
血海——足太阴脾经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直刺1~1.5寸
梁丘——足阳明胃经穴。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直刺1~1.5寸。
配穴:①肾俞、腰阳关。②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七;12肋端水平线与督脉交叉点为命门穴,旁开1.5寸是肾俞穴)。针尖斜向脊柱,进针1.5~2寸。不宜向外斜刺。
腰阳关——督脉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稍向上斜刺0.5~1寸。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直刺1.5 ~2寸。
足三里—— 足阳明经胃穴。在小腿前外缘,当犊鼻下3寸,距骨前缘一横指部。毫针直刺1~2寸,针尖稍偏向胫骨方向。向下斜刺可进针2~3寸。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毫针直刺透绝骨,进针1.5~2寸,斜刺:针尖向上,进针1.5~2.5寸,得气后,大幅度捻转,酸胀感可扩散至膝关节或股内侧。

(二)治法
主穴均取,用温针法:配穴取一组、二组交替轮用,常规针刺。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下垫一小棉枕,使膝关节呈半弯状态,肌肉放松,穴区内常规消毒,毫针刺穴,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将艾炷插在针柄上施灸,每穴3壮。灸毕,继续留针10~15分钟,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到体内,达到治疗的目的。配穴用同法针刺,不施灸。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2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日。

免费学独门道医绝技、零风险、高回报、造福他人,成就自己。值得加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