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回响(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3-03-06 发布于山东

听课回响

(一)

01

细雨无声润心田

黑龙江省北安市第四中学   孟繁菊

大道至简,大美天成。聆听智者的声音,体悟觉者的情怀。听王岱老师的课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一、如话家常似的导入

王岱老师执教的是《项链》,上课伊始,王老师问“当你一个人走路摔倒后,第一反映是什么呀?”学生给出了回答:看周围人的反映。王老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师生一样,心有戚戚焉。这个看似和课题无关的小问题,不仅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而且还有着细致入微的深意。

二、常态化的教学过程

王老师的教学环节分别是介绍作者、复述小说情节、理解人物、探究主题。看似很常规的教学,却简约而不简单。

1.在复述情节中,王老师提示学生要注意细节,如名字,小说要记住人物。在复述中语言要美。之后为学生串线,问“哪一节是最精妙的?”“第一遍读到此处感受是什么?”学生觉得用十年还债务,玛蒂尔德可笑,虚荣心的结果。王老师说:“十年,少妇最美的时光啊!”学生感慨道:“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进而王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艺术的奇妙,能给人以情感的启迪。

接着,王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会怎样,有什么行动,第一表现是什么?至此,我们明白了王老师课前导入的问题,摔倒第一反映是为此处做铺垫啊!适时讲解“空筐结构”,伟大优秀的作品总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如《边城》结尾,触动人的内心,让人不断揣想它,诱惑人的想象。引导学生读书要善于去揣摩。

2.在理解人物中,王老师告诉学生,初读是印象,再读要落实到语言上仔细去品味,文学作品从语言中来。读文学作品要把人物放在原来的时代中才更好理解。精彩环节是让学生思考:你会选择十年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十年后的玛蒂尔德?学生们纷纷表示喜欢十年后的玛蒂尔德。王老师说“真的吗?”让学生找相关文句来读,问:“有没有很扎心的词?”又说:“不是选保姆,是选和你一起走上红地毯的人。”通过手的十年间变化“玫瑰色”与“通红”进行对比,又问:“你还会选十年后的玛蒂尔德吗?”这时,学生默默无语。王老师说“作者为什么不塑造一个你喜欢的玛蒂尔德呢?”文学作品要给人缺憾,人的情感是复杂的,玛蒂尔德也是一个复杂丰富的人。我们要从常识、从人性出发去理解这个人物,十年辛酸只为一个舞会,小人物的“痛”,反问:“现在你还觉得她可笑吗?”由此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关于主题中,王老师说:“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想说点儿什么呢?”接着课件出示了部份名家评论,并问学生:“你同意哪个说法?或者你的想法呢?”“再读于勒,你是否有新的发现?”抛砖引玉似的问题结束了本课,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索。

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简简单单的一堂课,常态的教学过程,家常的味道,却有如行云流水,清风徐来,给人以无尽享受。这是一堂朴素而又灵动的课,一切顺着语文本真的样子,顺着学生真实的学情,自然流淌,厚重却不沉重,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王老师通过不断的追问,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进行深阅读,深思考。课堂上,学生经历了由迷惘到顿悟;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这是语文的魅力,也是教学的艺术,更是老师执著的追求。有悲悯情怀的人才能读懂作者的过人之处,也只有具有悲悯情怀的老师,才能上出这样的能够启迪人的灵魂的好课。这堂课不仅上给了学生,也上给了在场的一千来位老师们。

教育需要用心,用力,用智,用情。文字的背后是有趣的东西,真正的意义蕴含在文字中。这节课,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课堂是真实,真诚,生成的。王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语文的天地里,去体验,去发现,去思考,王老师教给我们读作品一定要有新的启发,并带着这样的启发再读其它文学作品。而这决不是一篇课文,一本教科书所能承载的。王老师就是在引导学生用心灵发现生活,用思想垂钓世界,做一枝有思想的芦苇。王老师的课堂上,把气充足了的球,抛给学生,从而引爆学生的智慧。这样的课堂,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王老师又能时刻关注那些泛起小浪花,并将一个个美丽的小浪花放大,扩散,荡起片片涟漪,连缀,汇聚,去感染,滋润在座的每一个人。

最后引用王老师的话,与大家共勉:上课不是表演,学生不是道具;不是让学生将就、配合教师,而是教师要始终陪伴学生、倾听学生、引导学生。如果用“拉车”来比喻教学,那么,学生是拉车者,教师是引路人;在上坡时,教师可以推学生一把,但不能把学生抱上车自己去代替学生拉车,更不能干脆不管学生,自己拉车跑到终点。要想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就必须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审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