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小波先生所著《此岸的辨识》动人怀

 xqjhr 2023-03-06 发布于天津

原标题:《此岸的辨识》动人怀

歌德说过,阅读一部好书,就是与众多高贵的灵魂对话。阅读《此岸的辨识》于我,正是同样的感觉。

五尺青龙偃月大刀,自然有它的快意沉雄,“所指无不洞血”的短剑,却也令人肃然惊煞。

杨小波先生所著《此岸的辨识》体量不大,篇幅不长,字句简约,却尽说此岸人事,力辨乾坤道法,劲析心理曲直,探究知行奥秘,立意高远,说理通透,文风清新,俯首捡拾天女散花般的洞见,满满正能量如水银泻地,清清兰花香若空谷传幽,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强烈的冲击,并引发我深深的感动、感铭、感怀,让我顿生少时初读《阅微草堂笔记》的情趣、青壮之际学习《燕山夜话》的愉悦,并生发出披历《启示录》等经典后才有过的联翩感悟。

《此岸的辨识》令人信服地辩证呈现出形而上思考和形而下实践的完美结合,既站高思深,又学以致用,现实性切近、现场感饱满,无论是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者,都能产生明道晓理、养性足智、拓胸宽怀的共鸣。

这就是我阅读《此岸的辨识》后与读者朋友分享的一点儿心得。我想,有幸阅读此作的读者,当会与我怀有同感。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基本概念------此岸性与彼岸性

来自专栏 辩证形而上学漫记

基本概念------此岸性与彼岸性

引自《外国哲学大辞典》:
【此岸性】指人的认知限于现象界的此岸的特性。
【彼岸性】指自在之物处于人所能认识的现象界之外的特性。

康德认为认为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而产生的经验材料,由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加上先天形式后,成为人所认识的现象界,人的认识仅限于此。现象界之外的彼岸的自在之物具有彼岸性,人完全不能认识。

康德对此岸性与彼岸性的划分,是根据认知对象的论域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他认为,人的认知限于现象界之内。因此,根据人对事物的可知与不可知,认知对象就被分为现象界之内与现象界之外。其中:

现象界范围之内的事物,即为“为我之物”,具有可知性。当人的认知立场处于现象界之内时,其认知特性称之为此岸性;

现象界范围之外的事物,即为“自在之物”,不具有可知性。当人的认知立场处于现象界之外时,其认知特性称之为彼岸性。

【01】此岸性与彼岸性的逻辑构成分析:

从形而上学角度分析,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同处于一个论域中,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的交叉重合部分,是主体理性与客体理性的统一性论域。在该论域中认知对象具有可知性,因此,主客体的统一性论域即为认知对象得以存在的“现象界”;而其他论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此岸性”与“彼岸性”等认知特性。如上图所示,其中:

认知对象中与认知主体不发生关系的部分,是未知或不可知论域,即为“自在之物”得以存在的“彼岸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向该论域的发展趋向性,即为“彼岸性”;

认知主体无论是否包含了认知对象,都是由人的主体理性构成的意识活动空间,即为人的“此岸世界”;人处于其中,即为“此岸性”。

【02】此岸性的两种类型分析:

在认识论中,“此岸”与“彼岸”是对思维活动的两个不同存在性论域的象征性表述。当人的认知立场处于这两个不同论域中时,其存在的必然性,被分为此岸性与彼岸性。

如:当人们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人所依据的数学规则是人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采取的一个认知立场。这时:

由数学规则构成的系统整体,即为“此岸空间”;

人坚持数学规则时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就是人处于“此岸空间”中的存在必然性,即为“此岸性”。

人对认知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一种直接性认识。人类除了直接认识事物之外,还具有自行建构理性体系的能力。如: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形成“数学”这种独立于客观事物之外的理性体系。这种与认知对象没有直接关系的理性体系,称之为“先天范畴、先验理性、纯粹理性”等。因此,人的主体理性包括了两个部分:

其一,与认知对象直接有关的主体理性,称之为经验性;

其二,与认知对象没有直接关系的主体理性,称之为先验性。

经验性与先验性,体现了“此岸性”的两种基本类型。

【03】彼岸性的两种类型分析:

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存在三对矛盾关系。其中:

其一,人的主体理性与事物的客体理性之间的矛盾;

其二,人对事物的认知结果与事物自身的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

其三,人对事物的认知结果与主体理性之间的矛盾。

哲学上对认识论的研究,既包括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也包括了人对知识、观念、意识、精神等思维成果的研究。因此,当人们的认知对象为认知观念时,也具有彼岸性特征。其中:

当人们对客观事物中超出人的认知能力范围以外部分的进行认知时,其认知结果即为客体理性的自在之物。这时,认知的彼岸性属于客体性的“彼岸性”。如:现代天体物理学和微观物理学超出了人类的时空维度,人类处于当下时空维度中,永远无法对其他维度的客观事物达到绝对真理的认识。因此,人对这类事物的研究,永远存在一个难以企及的客体性的彼岸世界。

当人们对未知的先验理性领域进行研究时,其认知结果就是主体理性的自在之物。这时,认知的彼岸性属于主体性的“彼岸性”。如:人类通过对脑科学、思维科学等的研究,逐渐解开认知科学的神秘面纱。但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形而上学特征,使人类对自我意识活动研究永远存在反身性和悖论,使这种认知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因此,人对自我意识的科学研究,就是一种主体性的彼岸世界。

【04】思维与对象的比较分析:

所谓彼岸性,即为向未知的自在之物发展的认知趋向性;

所谓此岸性,即为人已经形成的经验性和先验性思维体系。

此岸性与彼岸性,是关于认知主体的思维论域的存在特性。而自在之物与为我之物,是指关于认知对象的不同存在形态。这两对理论范畴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其各自论域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其中:

自在之物具有不可知性,都具有彼岸性;

此岸性是人的可知性论域,包括为我之物但不限于为我之物。

发布于 2022-09-20 08: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