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ay38】北魏洛阳时期的书法

 竹香书屋 2023-03-07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一起解决书法上的问题

书法史全年

学习计划

图片

嗨!大家早上好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魏洛阳时期的书法历史吧!

点击音频,一起学起来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魏洛阳简介

北魏,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王朝。也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族拓跋氏所建,传12帝。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宣布迁都洛阳,其后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改姓元氏。后来,北魏统治者日益腐化,吏治败坏。六镇起义后,北魏内乱迭起,争战不息。534年,孝武帝元修为权相高欢所逼,西奔关中,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取代。

北魏洛阳时期,是指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此时期孝文帝拓跋宏实行“汉化改制”,形成慕尚南朝衣冠之制的风尚。这一时期楷书出现了秀颖峻拔的风格样式,姿态近于南朝书法,形成了弃古趋新,舍质求文的书法风尚。

图片
图片
图片

龙门四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大诗人杜牧曾在诗句中如此记载南北朝时佛教的繁荣。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传播达到极为昌盛的地步。其实不仅南朝大兴佛教,北朝也极为推崇,特意为佛教寺宇广开石窟以供奉,更为佛像专门书刻题记以宣扬佛理,彰显禅观。

龙门石窟内的魏碑属于造像记一类,笔画具有棱角分明、斩钉截铁的特点。清代碑学兴起,各地金石学家都以访碑拓碑为目标,龙门石窟造像记数量多达数千方,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有“四品”、“十品”、“二十四”、“三十品”等说法。

其中来自浙江钱塘的金石书家黄易,最早来到龙门石窟中寻访魏碑,发现并拓下了其中四品碑刻,世称“龙门四品”。

《始平公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刻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九月十四日。

《始平公造像记》全文为阳文,共十行,每行二十字,字间有方格界栏,内容是比丘慧成为其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而作的题记。

图片

棱角分明的方笔是《始平公造像》在用笔上的一大开创,堪称是魏体方笔的源头。

这种方切式的入笔技巧改变了以往篆隶书的藏锋用笔,变易为露锋方切,加入了侧锋的妍美体势,突破了笔笔中锋的传统。

在起笔的大胆侧切,转折处的果断翻折,《始平公造像记》强化了雄强险峻、外方内圆的特点。

《始平公造像记》的结体特点大多由方趋扁,呈横向拓展的体势。整体的重心特意抑左扬右,压低左半部分并抬高了右半部分的重心,将篆隶字体的端正方整改为追求奇险方峻的结构特点,给书法艺术的审美注入了无限的生机。

外拓的方笔强调了内正中实的丰厚力量,博大雄强的面貌下也隐匿着灵秀的内涵,在严正中寓变化,在方峻中见飘逸,在镇密中透空灵,在细腻中发雄浑。

康有为在看过龙门石窟中的石刻文字,尤其是《始平公造像记》后说,“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

作为魏碑方笔的代表作,无怪后人评价《始平公造像记》“方笔雄健,允为北碑第一”。

《孙秋生造像记》

《孙秋生造像记》全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刻于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二十七日。

《孙秋生造像记》全文为阴刻,上截记共十三行,每行九字;下截题名共十五行,每行三十字。内容是新城县功曹孙秋生等人敬造石像,祈祷国运昌隆、家族往生极乐的愿望。

图片

《孙秋生造像记》与《始平公造像记》风格较为接近,而笔法更为多变。书风沉着劲重,用笔方整遒劲,古拙朴厚,在骨力上峭拔劲挺。

在结字上依然取力外拓,有明显的扩张表现感,并延续了隶书横向取势的特点,结体宽绰方整,刀口棱角分明。

在章法的处理上整体较为整齐,纵有行、横有列。在排列整齐的同时又通过改变上下字的重心,欹侧取势,使得每字看似独立,但实际的视角效果却活泼生动,毫无后世楷书严整刻板的弊病。

康有为在评价《孙秋生造像记》时认为,“龙门二十品中,约而分之,亦有数体,《孙秋生》沈著(沉着)劲重为一体”。另一位金石学家杨守敬也评价《孙秋生造像记》为“以劲健胜”。

在上承秦汉,下开隋唐的魏晋南北朝,以《孙秋生造像记》为代表的北朝碑刻,极大地扼制了后世靡弱婉约的书风,成为一剂雄健沉劲的书法良药。

《杨大眼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未刻具体开凿的时间。

《杨大眼造像记》额刻“邑子像”三字,正文共11行,每行满行23字,因漫长的岁月,文字多有残缺,今存二百三十余字。内容是歌颂北魏将领杨大眼军功显赫的一生。

图片

杨大眼是北魏的一员名将,真名已不得而知,只因眼睛大得像车轮子,所以人称“杨大眼”。勇冠三军的胆气让杨大眼立下赫赫战功,以肉体凡胎成为北魏时期开凿设像,与其他各位神话传说中的仙佛一样接受后人的供奉,满满的励志感。

和杨大眼武将身份相匹配的是,《杨大眼造像记》用笔方峻,提按顿挫的使转明显,使得刻字的圭角尽露,这种雄奇的笔势也给人一种武将之感。

《杨大眼造像记》的结体庄重而稳健,已脱尽隶法,纯以方切翻折为用笔特色,字体整体变横为纵,体势开始趋于伸长,不再宽横取势,中敛而外放。

《杨大眼造像记》斜画紧结呈中宫紧收的态势,开隋唐楷书的先河。

康有为在他的著作《广艺舟双楫》中把《杨大眼造像记》评为“峻健丰伟之宗”,又称赞它“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

在楷书的发展史上,《杨大眼造像记》以其气力充实,坚实丰满的行笔成为中锋骨力用笔的标杆,为唐朝之后笔画两端用力而中段怯弱的楷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魏灵藏造像记》

《魏灵藏造像记》全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既未刻具开凿的年月,也未留下撰书人的姓名。

《魏灵藏造像记》共计十行,每行共二十三字,此外碑额楷书题“魏灵藏”三字,碑额左题“薛法绍”三字,中间一行题“释迦像”三字,共计九字。内容是陆浑县功曹魏灵藏等人祈佑菩萨庇护之愿。

图片

《魏灵藏造像记》是魏碑方笔露锋的典型代表,每笔的起笔都将锋颖显现在外,有锋芒毕露之感。

棱角分明的转折和笔锋毕现的点画,《魏灵藏造像记》呈现出方整厚重、恣肆雄奇的态势。

笔画末端上扬的收笔显出浓重的隶书韵味。

《魏灵藏造像记》的结体随势而布,有的取横势,有的取纵势,充满活泼的基调。

与《始平公造像记》抑左扬右的结构不同的是,《魏灵藏造像记》的刻字结构上密下疏,重心偏高。

通篇的章法在这种轻灵的分布下,显得整严肃穆,端庄隽洁。

笔画或大或小,结字或横或纵,《魏灵藏造像记》给人一种“欹而能正”的印象。无怪晚清金石学家杨守敬认为它“以灵和胜”的评价。

图片

元氏墓志

huan jia 

图片

北魏皇家墓志,又称”元氏墓志”,因北魏孝文帝时期改”拓跋氏”为”元氏”而得名.由于元氏家族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其死者的墓志在选石、书丹,镌刻等方面都与众不同。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元彦墓志》、《元演墓志》、《元祐墓志》、《元倪墓志》。

《元彦墓志》: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十一月立。清代末期出土于洛阳市孟津县瀍河两侧的北邙山域。此碑刻的书法风格工整硬挺,规律严谨。是北魏碑文的经典作品。现存于北京图书馆。

图片

《元彦墓志》笔法严谨,线条细而硬,风格特别工整粗犷。结斜紧结,行笔收、撇时的张力逐渐消失,但动感极为明显,呈现出豪放之势。

《元演墓志》:(公元513年)墓志刻石,志文18行共391字,魏碑书体。

图片

《元演墓志》:呈现出一种天真、自然、生动的书法风格。单字之间的大小对比非常明显。粗略地说,一个笔画少的字符应该占据字形的一小块区域;并且笔画多的字符应该占据更大的区域。这一特点与其自然生动的书写风格相吻合。

《元祐墓志》:北魏《元佑墓志》,正书,民国墨纸拓片, 59 x 61 cm,二十四行,行二十三字。为北魏神龟二年刻,清光绪间在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图片

《元佑墓志》行笔特点为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具有隶书的意味,还有一些用笔还有行书之意,结体动态有规律。字势活泼、结体跳动、简朴古拙,既有北魏的碑刻神韵,又有楷书的法度,书家一直好评,可称为魏碑中的精品。

《元倪墓志》:北魏《元倪墓志铭》,全称《魏故宁远将军敦煌镇将元君墓志铭》,刊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二月刻。《元倪墓志》长宽为74X73.5CM,基本上为正方形。

图片

《元倪墓志》:字形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有意加长了主横画、撇与捺画、主笔走字底和主竖画的长度。通过故意延长这些特定的笔画,字形显得更加开放和流畅。尤其是《元倪墓志》将主立画有意拉长,与北魏其他墓志略有不同。

图片

Day37

https://mp.weixin.qq.com/s/TdSTXOkylT-lSS5y24-Yfw

Day9

https://mp.weixin.qq.com/s/sJFYeWZvjI5PxAQZuHt36w

Day11

https://mp.weixin.qq.com/s/aP4vjbhrqi3dHr1NODToOw

图片
图片

微信号|桐栖凰

喜马拉雅|故渊栖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