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魏碑”——北魏洛阳时期的楷书

 三个小布丁 2023-08-16 发布于河南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魏碑”,或者说,清朝碑学家所说的“魏碑”,是指北魏的刻石书迹,而且多指其中的“真楷”。
而且,近百年来出土的北魏书迹,以洛阳时期的品目为多,论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北魏书法,也是在洛阳时期迅速走上了向南朝书法看齐、奋起直追的道路,形成了弃古趋新、舍质求文的书法风尚。
本文起,我们来学习北魏时期的书法,限于篇幅,这一篇,我们只说北魏洛阳时期的楷书。
北魏洛阳时期的“正体字”是楷书,所以,这一时期的碑志普遍采用楷书。洛阳时期的碑志楷书,可谓“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这是王澍《虚舟题跋》中说汉碑的话)”,但作手绝不是主观故意地“出之自在,故多变态(这是包世臣《艺舟双楫》中的话)”,而是因为它们出自北魏境内各地的不同书手、刻手,当然形貌各异,即使是一人所书,因为刻工或精或粗,也会生出异态。
当时楷书依然是“字有定法”,而且有精美与草率之分、新妍与古拙之别。
精美又新妍的楷书体态,在洛阳一带大量出土的北魏宗室元氏墓志中屡屡见到,不胜枚举。原书434页列出了许多元氏墓志,以《元桢墓志》为例。

(《元桢墓志》拓本)
这一类作品,石质优良,刻工的刀法精湛,转笔的柔韵,折笔的峻峭,都惟妙惟肖地刻划出来了。它们的特点是:点画丰满,俯仰向背各有姿态;横画起笔出锋斜按,收笔下顿,左低右高的欹斜之态十分明显;撇笔和捺笔写得开张,收笔平挑;竖钩不再平挑而是上挑;“结体间架已是斜画紧结而不是平画宽结”。
此类作品还有洛阳地区刻工比较精良的造像记等,如《始平公造像记》等。

(《始平公造像记》局部)
这一类“斜划紧结”为共同特征的新体楷书,楷法遒美庄重,接近东晋王献之《廿九日帖》和南朝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的楷书。因为北方这类楷书首先在洛阳地区的上流社会流行,我们不妨称之为“洛阳体”。
到了北魏后期,传习洛阳体楷法已经蔚然成风,各地的碑志、造像记上的楷书均是如此。洛阳体在北魏境内广为流行,这表明这种体式必是洛阳时期铭石书的主流形态。
更需要注意的是,洛阳体也见于当时的写经,这证明了一点,即:“正体字”即北魏后期楷书的“官样字”。(官样字,这很重要,就相当于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是官方的正体字)。
洛阳体家族中的“成员”并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和而不同”。
洛阳地区出土者,《元绪墓志》结字修长,有左倾之势;《元祥墓志》圆润秀雅,笔韵十足;《元保洛墓志》不作方头厚笔,有流动的笔意;《元怀墓志》笔画匀称瘦劲。结字宽博疏秀,显得静穆;《元祐墓志》的结体化解了豪纵欹侧、娴静秀整,接近南朝的楷书风范;《孟敬训墓志》结字紧侧,呈纵势;《李超墓志》峻美而饶有笔趣;《始平公造像记》笔画极其方锐厚实,如斩钉截铁,结体严密,字势雄强。
河北、山东、陕西地区出土者,《郑文公碑》笔圆体方,含蓄稳重;

(《郑文公碑》局部)
《刁遵墓志》笔力内含,圆融得颇有柔情;《崔敬邕墓志》笔画挺劲,结体之势,斜耸而周正;

(《崔敬邕墓志》局部)
《贾思伯碑》和《张猛龙碑》笔画如长枪大戟,天骨开张;

(《张猛龙碑》局部)
《马鸣寺根法师碑》却是生旷不整……甚至《皇甫驎墓志》中用隶书的波挑来装饰楷书……

(《皇甫驎墓志》局部)
其实,这都是北魏书手笔体的差别,但在后人看来,这就是不同的“风格”。
到了北魏后期,楷书中还有“平正”一派,最典型的作品是《元徽墓志》,其结构是“平划横结”,字形方整平稳,还杂有翻挑的隶笔。如图:

(《元徽墓志》局部)
它的横画斜度平缓了,竖钩上挑而且短,“口”“田”上宽下窄,是后来楷书中常见的写法;结字内敛,字形横扁,姿态与“斜划紧结”的洛阳体颇有不同。北魏末年最著名的楷书作品《张黑女墓志》也属此类,如图:

(《张黑女墓志》局部)
值得一提的还有山东德州的《高庆碑》和《高贞碑》,此二碑似乎出自一人之手,字方势平,或谓“树欧、褚之先声”

(《高贞碑》局部)
这里还需要特别提一下被康有为列为“神品”的《石门铭》,如图:

(《石门铭》局部)
它是摩崖一类的书迹,笔画圆浑,结体的主调是“横斜”,但有的平扁开宕,有的高耸裹束,轶出了严整的常态。后世的碑学家大为惊叹,称它“飞逸奇浑”“飘飘欲仙”,赞不绝口。其实呢,《石门铭》的书写人是太原人王远,时任“梁秦典签”,是名属吏。他模仿洛阳体写字,又是面壁书丹,类似“题壁”,他把心慕手追的洛阳体写走了样才出现了种种变态,这是他也无可奈何的事情,并非有意造奇设险。清代碑学家欣赏到的奇妙意象,不过是隔世的追认。刘涛先生进一步认为:如果真按当时洛阳体的标准衡量,《石门铭》只能算俗品。
当然,当时有别于洛阳体的俗体楷书还有不少,这里就不再一一分类罗列了。
如果把北魏洛阳时期的楷书置于公元6世纪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有两个现象应当引起我们注意:
第一是洛阳体的出现,表明北魏楷书受到了南朝新书风的影响,走上了弃旧图新之路,过去书论家把“王褒入关”(554年)事件作为“南风北渐的开端,实际上北魏后期书法已经与南朝接轨,洛阳体就是证据。
第二是北魏后期正体楷书中的平正一派,把它和东魏、北齐通行的楷书加以比较,不难发现,这类楷式在东魏以后渐渐成为楷体的“多数派”,终于在6世纪后期的隋朝居于主导地位。
刘涛先生认为,这就是公元6世纪北方楷书演变发展的走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