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兵力的运用(三)

 莫为天下先 2023-03-07 发布于湖南

三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1]国共兵力的运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投入淮海战役的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个野战集团。加上若干军区部队。其中华东野战军共计42万兵员[2],投入第一阶段作战的部队有: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六纵、七纵、八纵、九纵、十纵、十一纵、十二纵、十三纵、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共计15个纵队,可以说,除了在后方担任守备的渤海纵队外,粟裕辖下的15个纵队全部投入第一阶段的战斗,此外,中原野战军的第十一纵队此时归粟裕指挥,以上主力部队共计356558万人。参战的华东野战军军区部队还有江淮军区的第34旅和独立旅以及冀鲁豫军区部队的三个独立旅,这两支军区部队参战淮海战役的兵员共计29000人。可见,华东野战军投入第一阶段的总兵员为385558人,由此可知华野参战兵力约占总兵力的92%

中原野战军的战场广阔,只能将部分兵力投入淮海战役,前后约7个纵队的野战军。其中投入第一阶段战役的部队是一纵、三纵、四纵、九纵和长期划归华东野战军指挥的第十一纵队。第二纵队和第六纵队正在从河南西部赶往安徽的路上。如果不计入第十一纵队,中原野战军参战的部队有一纵、三纵、四纵、九纵计约103000兵员。

以上合计,解放军参加第一阶段作战的部队共计:488558人。如果说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投入淮海战役的部队共计66万,那么,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解放军已经投入可用兵力的74%

国民党军方面,如前所述,南线的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以及后方兵力,总计正规军接近百万。仅仅华中“剿总”就有317000人的正规军。问题在于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中“剿总”的部队一个师也没有投入战斗!

淮海战役前,解放军的两个野战军与国军的两个“剿总”部队在辽阔的中原区域角逐,战场优势互换数次。济南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打得十分疲劳,急待修整。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曾打算集约两个“剿总”的部队北上,尝试收复山东济南。与此同时,毛泽东命令中原野战军尽量向河南西部发展,后在豫鄂交界处作战。其突出战绩是第六纵队突袭襄阳,打得白崇禧措手不及。为此发怒的白崇禧命令所辖华中“剿总”主力跟踪“中野”主力不放,被中野大军一步一步引至豫西山区,从而与徐州“剿总”主力脱离联系。察觉白崇禧中计后,毛泽东又下令中原野战军除了少数“牵牛”的部队外,一支又一支脱离主力向东发展。这样,淮海战役前夕,中原野战军已经集中主力四个纵队来到安徽东部,与华东野战军形成呼应关系。淮海大战爆发时,得到中野支援的华东野战军司令粟裕可以集约近50万人的大军向徐州“剿总”攻击。可以说,解放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优势与毛泽东“庙算”高人一筹有关。正是毛泽东设计将华中“剿总”主力引向西部,使国军徐州剿总的兵力陷于孤立,从而面对解放军两个野战军的联合攻势。

国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失败,也和徐州“剿总”兵力调配有关。如前所述,徐州剿总辖下部队总数共达63万人,其中除了后来增调的第五十二军和第五十四军外,其他部队都在江淮一带,也就是说,仅徐州“剿总”辖下部队就有60万人。其中四个主力兵团(第二、第七、十三、十六)计有14个军、34个师,计约328000人。主力之外,徐州“剿总”还辖有两个兵团及两个绥靖区部队!其中第三绥靖区部队两个军四个师在实战中投降共军,损失大半,这是无法挽回的,其他第六、第八两个兵团在第一阶段发挥不佳,最令人奇怪的是:国军还有第一绥靖区的6个军13.5万部队却没有怎么使用,在黄百韬第七兵团被围的关键时刻,假使第一绥靖区的6个军集约北上,本可掩护黄百韬的南路,对解放军形成极大的牵制。但在实战中,第三绥靖区部队仅派了孙良诚的第一〇七军两万人北上,结果孙良诚担心兵力太薄弱,踌躇不前,被华东野战军的苏北兵团围歼。实际上,第一绥靖区的第四军是国军最老资格的部队之一,战力不错,其他第二十一军、第五十一军也是老牌军队。就战略而言,在苏北、苏中战区,第一绥靖区部队原来的对手是华东野战军的苏北兵团,苏北兵团拥有华野的第二纵队、第十一纵队、第十二纵队和江淮军区部队。一般认为第一绥靖区部队可与华东野战军的苏北兵团战成平手。但在实战中,苏北兵团参加了淮海战役,而国军的第一绥靖区部队却一直坐观成败,这样,粟裕就可利用苏北兵团向黄百韬兵团侧后穿插,从而彻底包围了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如果第一绥靖区部队尽早参战,黄百韬第七兵团的南路得到掩护,不应被围。如果这支部队在第一阶段的中期参战,杜聿明指挥国军解救黄百韬兵团,就不会只有邱清泉第二兵团和李弥第十三兵团的两路大军,而是三路大军!成功可能性大增!可见,第一绥靖区部队没有用上,是徐州剿总在战役第一阶段就陷于弱势的重要原因。

按,对国军而言,第一绥靖区部队的战略任务是掩护长江南岸的京沪地区,徐州“剿总”害怕战争中京沪地区失去掩护,所以不敢使用这支部队。然而,待徐州“剿总”主力失败后,第一绥靖区部队根本无力掩护京沪区域了。

除了第一绥靖区部队和国军主力四个兵团之外,在淮海大战第一阶段,国军的参战部队尚有新建的李延年第六兵团,由第四绥靖区改编的刘汝明第八兵团,还有冯治安第三绥靖区部队。第六兵团3个军6个师,第八兵团2个军6个师(缺编严重),第三绥靖区部队也是2个军4个师,以上共计7个军16个师,约计14万人。但这14万兵员中,第三绥靖区部队大部降共,导致徐州危机,彻底打乱了徐州“剿总”的作战计划。至于转战到蚌埠的第六兵团和第八兵团,都有消极作战之嫌。第八兵团的第181师在商丘附近脱离大队,被解放军全歼,刘汝明得知消息大哭。他率军乘车过宿县时,刘峙通知他留一个师加强宿县防守,刘汝明以181师被歼为例,拒绝执行。将全军带到蚌埠,结果导致宿县空虚,不久被邓小平所部攻克,徐州国军与南京之间的交通被切断。李延年率领下的第六兵团虽有三个军,只派两个军北上。总之,第六兵团和第八兵团消极作战,未能发挥战力。总之,这部分国军虽然参战,但对国军主力帮助不大,有的还起反作用。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真正为国军拼死作战的,其实就是第二、第七、第十三、十六等四个兵团,约计32.8万人。如果说徐州剿总辖下国军共计60.3万,那么,国军有效使用率不过54%。假使算上第六、第八兵团及第三绥靖区部队,投入大战的徐州剿总辖下国军也只有46.8万人,仅占总数的78%。可见,国军使用率不高。

分析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双方军队运用,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从纸面上看,徐州剿总辖下63万部队强于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联军50万。但国军因要保护上海、苏州等城市,未敢将第一绥靖区主力投入决战,真正投入淮海战役的部队约六个兵团和第三绥靖区部队,不足50万,数量上已经与解放军持平。然而,其中真正起作用的部队仅为杜聿明辖下的四个兵团计约32.8万人。因此,国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实际上是32.8万对解放军的50万,形成6.510的比例,国军劣势明显。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5个军10个师,以及孙良诚第一○七军的一个半师和十二军驻守灵璧的238师,此外,何基沣、张克侠率第三绥靖区部队3个师起义,重创杜聿明辖下的第二、第十三兵团邓小平辖下的中原野战军战绩也很可观,歼灭米文和的181师,以及国军驻守宿县的148师、第16交通总队及第2交通总队一部分。解放军总部统计,在这一阶段,解放军共歼敌16个师,约17万兵员。

[1]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起自1948116华东解放军发动攻势,至1122全歼黄百韬的第七兵团。

[2]唐亮:《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夺取胜利的保证——回忆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的政治思想工作》《淮海战役》第二册,第43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