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颜三卫,包含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又称兀良哈三卫,洪武二十二年设置。由于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对北元用兵,遣冯胜、傅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围住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脱古思帖木儿最终被明将蓝玉的军队击败西走,因此大兴安岭以东蒙古诸部变得孤立,只得归附明廷,为安置归附蒙古诸部,明廷设置了朵颜三卫。 最开始的组织架构是:朵颜三卫都指挥使是阿扎失里,元廷末代辽王,成吉思汗之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裔;泰宁卫指挥同知,塔宾帖木儿,领翁牛特部,有说是成吉思汗之弟别勒古台后裔,但他实际也是铁木哥斡赤斤后裔,与阿扎失里同族;朵颜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领兀良哈部,是成吉思汗大将者勒蔑后裔,花当太师的孙子;福余卫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元封惠宁王,元亡后投明,明设福余卫又来坐上指挥同知位置,领乌济叶特部。海撒男答奚的身份至今还不明确,估计也是元朝的贵族,但很明显他是个政治投机者,在重视宗族的蒙古部落很难站稳脚步,所以不久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靖难之役爆发,朱棣靠朵颜卫三千骑兵支援,夺得了天下,自然也不忘回报。永乐元年,组织又重新变更,各部统治者发生很大变化。朵颜卫的脱鲁忽察儿,改任左军都督佥事,行都指挥权;他的侄子哈尔兀歹和董狐狸等先后接任了他的指挥同知。泰宁卫进入动荡期,先后由忽刺班胡 和 阿散 袭职,此二人并未有记载是铁木哥斡赤斤后裔,所以他们的统治在宗族色彩浓重的部落并不稳固,直到阿只罕出现才逐步稳定下来。福余卫的情况就更复杂得多,驻地最靠北,但实力最弱。永乐元年,刚封安出、土不申为指挥佥事,永乐六年三月壬申 就换成了女真人,《明实录载》“戳儿河女真野人头目忽失歹、安苦等来朝。命忽失歹为福余卫指挥佥事,安苦等为千百户镇抚,赐钞币有差。”
三卫建立,始于泰宁卫 事实上,三卫建立,主要还是基于最早的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封地建立的。而且三卫首任指挥使阿扎失里,末代辽王,就是铁木哥后裔,在整个部落威望很高,是他在看到形势不对之后,首倡降明,提出保全部族的权宜之策的;泰宁卫首任指挥同知,塔宾帖木儿也是原铁木哥后裔广宁王的后人,这些几乎没有太大争议。只是到洪武末期,阿扎失里又归附了元佥院安达纳哈出,举兵叛明,从此下落不明。 随后泰宁卫落入两个世系不详的人手里,忽刺班胡 和 阿散。此二人笔者猜测很可能也是铁木哥后裔,不过可能出自旁系,世系也很远。目前没有正面史料可以证明。
永乐十一年,一个叫“阿只罕”的人出现了,而且再次位居三卫首领。查阅史料可以分析到,不止阿只罕,还有类似名字阿失里、阿者失里、阿者罕。这些人是什么关系呢? 几个名字, 似乎都与阿只罕,阿扎失里有关系。从《明实录》进贡信息看,阿只罕与阿者罕是一个人,阿者罕应该是阿只罕的异写。阿者罕可能只是阿者失里的建成,而阿者失里和阿札失里在蒙语里写法又相同。所以,日本学者和田清推测:阿只罕可能就是都督阿者失里, 即辽王阿札失里其人的后身,也未可知。 阿只罕卒,其子脱火赤、拙赤等相继袭位,到拙赤已经是泰宁卫的巅峰。后来首领位置发生变化,革干帖木儿和兀南帖木儿兄弟相继袭位,成功掌握泰宁卫主导权,直到逐渐没落,泰宁卫被内喀尔喀五部吞并。 有人可能怀疑革干帖木儿和兀南帖木儿不是铁木哥后裔,或者不是阿扎失里后裔?笔者查阅资料,发现革干帖木儿有个“刘王”称号,这个和“辽王”是高度相似的,怀疑是异音记录,从革干的事迹,以及他追随拙赤等情况看,他大概率还是铁木哥后裔。 综上,整个泰宁卫前期是三卫最强的,也是三卫建立的基石,三卫的建立始于泰宁卫。整个泰宁卫首领也基本聚焦在铁木哥后裔之中,直到后来逐渐没落,并为内喀尔喀五部吞并。
三卫发展,福余卫最悲催 福余卫的首领,从明永乐元年,万历年间,不知道换了多少次,也不知道地方迁徙了多少次,至今为止很难有资料准确解释清楚。永乐元年封的安出、土不申,有资料说是铁木哥斡赤斤后裔,但其实根本不清楚世系。 永乐六年之后,换成了女真首领忽失歹为指挥佥事。屈裂河战役后, 福余卫受到残酷打击,曾一度沉沦。但到永乐二十二年,阿鲁台太师借助科尔沁重新崛起之后,其势力有所复苏时,又随另外两卫开始不断纵骑南下,这时候首领也变成了科尔沁同宗的成吉思汗另外一个弟弟哈萨尔的后裔。 明宣德年间瓦剌强大,福余卫又开始勾结瓦剌,为瓦剌刺探明廷虚实,待到瓦剌首领脱欢去世,其子也先继位,瓦剌达到发展顶峰,福余卫又开始飘了,屡次南下。正统年间,明廷遣朱勇,吴克忠分道北征,福余卫再受打击,残部北迁脑温江流域。这时候的首领还是哈萨尔后裔,福余卫也开始融合到同属哈萨尔后裔的科尔沁诸部中。 明景泰二年,福余卫又卷入瓦剌内讧中,脱脱不花与也先争位,战败逃到福余卫。也先追击,福余卫也被处置,头领位置给了朵颜卫首领哈儿兀歹孙孛罗,代理政事,直到达延汗崛起。 达延汗真正统一鞑靼诸部之后,科尔沁臣服。达延汗封其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到内喀尔喀,即漠南蒙古地方。后来因为草场,水源等问题,到其子和尔朔齐开始逐渐东迁,到其孙炒花在位的时候,彻底占领了原福余卫地盘,这时候的蒙古东迁诸部被称为“东虏”,区分“东夷”。史料中东夷是指女真,主要是建州、海西、东海三部。 至此,福余卫已经变成了内喀尔喀主导,回到了达延汗家族。此时,福余卫兵力编成二十四营,每营大概五百,或多或少,多的到五千,少的只有两百。老的福余卫只剩二营,即恍惚太营和土门儿营,其余二十二营已经称为阿尔楚博罗特后裔主导。 内喀尔喀主导的二十二营,又以和尔朔齐第五子炒花为首领,他所领导的部落叫乌济叶特部,所以很多史料称这时的福余卫就是乌济叶特部。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整个内喀尔喀五部被林丹汗和后金夹击灭亡,归顺后金为止。 从以上看,三卫初置时,泰宁最强,福余次之,朵颜最微。但发展之后,福余卫是几次迁徙,几次易主,从铁木哥后裔到了哈萨尔后裔,又到了朵颜卫者勒蔑家族后裔,又回到黄金家族的达延汗之子阿尔楚博罗特后裔。几经扭转,受到过十余次打击,导致最终消亡,这种结果无疑是三卫中最悲催的。
三卫地位,朵颜卫最稳健 朵颜卫实际创建于脱儿火察手里,此人姓乌梁海济尔莫特氏,是成吉思汗大将者勒蔑后裔。朵颜卫最开始实力最弱小,但发展却是最稳健的,地盘基本上没有缩小,在对北元-察哈尔-科尔沁、明廷、瓦剌之间斗争中并未受到致命打击,屡次保存实力下来,非常牛;同时,朵颜卫的世系也是最清楚,最详细的。 脱儿火察去世,他两个儿子完者帖木儿、朵罗干,分别继承了左都督兼指挥使和右都督。左翼的发展,开始并不顺利,完者帖木儿的儿子塔不乃先父早卒,孙子阿儿乞蛮继承了朵颜卫都督佥事才把左翼带回正轨,明正统十一年,阿儿乞蛮正式任朵颜卫都指挥使。他的儿子叫花当,有的地方翻译为和通,自称太师,主要活动在正德到嘉靖年间,对整个朵颜卫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花当刚继位的时候,朵颜卫经历达延汗东进的冲击,受到重创,他不久就向达延汗臣服并结盟,获得发展空间。之后,屡向明朝要求增加贡额及抚赏,被拒,他开始犯边贯穿整个正德年间,直到后来他遣子打哈入朝悔过,恢复贡市,直到嘉靖间才真正太平下来。他有十一子,各个有部众,巅峰时期花当控弦之众上万人,是朵颜三卫中对明廷威胁最大的一部。 后续经历革兰台、脱力、董狐狸等好几任首领,朵颜卫依然非常强大,影响力遍布东北边塞,是明廷不敢忽视的力量。内喀尔喀五部东迁,也没有灭掉朵颜卫这个家族。贯穿整个明朝,前期泰宁卫有威慑力,到中后期基本就只剩了朵颜卫。故,兀良哈三卫被称为朵颜三卫是有原因的。 朵颜卫这种强势一直延续到归顺后金。归顺之后,这个家族占满了喀喇沁各部首领位置,同时还占据了土默特左旗首领位置,毫无疑问这是三部中生命力最顽强,发展最稳健的一部。 综上,朵颜三卫发端于泰宁卫,影响力最广的又属朵颜卫,福余卫累经变迁几乎没了存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