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教师的地位与待遇

 唐白甫grpj8q5p 2023-03-07 发布于新疆

唐朝教师的地位与待遇
——师业兴则国业旺
周忠炳
盛唐时期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峰之一,自然也是教师的一个黄金时期。隋唐重武兴文有因有果,具体如下:  
(1)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内乱,人心思安,人心思治,治者重文。同时儒学、道学、玄学、释学等学述思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融合,互相渗透,所以到了隋唐百花齐放,儒道佛兼容,以儒为主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辛文房《唐才子传》:“魏帝著《论》,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未若文章之无穷’。诗,文而音者也。唐兴尚文衣冠兼化,无虑不可胜计。擅美于诗,当复千家。”可见唐人尚文美诗,自有渊源。
(2)这时期出现了封建时期最好的几个帝王和最好的社会环境。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如秦,也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在治国方略上颇有建树,包括在教育方面建立国子监和实行科举制,为唐代所继承和发展。隋文帝正式废除落后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置进士科,一般认为,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直到1905年废除。这样士族制被大大削弱,平民子弟有了学而优则仕的希望,下层贫寒子弟也有了通过苦读来改变命运的机会。知识能改变命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就像一根魔术棒一样,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强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

请先看看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贞观政要·崇儒学·第二十七》的记载: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贞观二年(628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这年)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不久)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贞观十四年640年)诏曰:“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陈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何妥、刘炫,并前代名儒,经术可纪,加以所在学徒,多行其讲疏,宜加优赏,以劝后生,可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姓名奏闻。”二十一年(647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堂。”其尊儒重道如此。贞观二年628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贞观四年(630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重加详议。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而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赐帛五百匹,加授通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太宗又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定五经疏义,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施行。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fú)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董仲舒勤学三年不下楼、不窥园)。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fú)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美好的品德)。”
上述史料具体记述了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大臣们从治国安邦的角度,对人才,教育,才德,办学,兴校等的认识和管理措施。其认识之深刻,理念之先进,管理之得力前所未有。唐初统治者注意搜罗人才,发现人才,还注意人尽其才,更注意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重视整理文化,考订五经。看重学生的学业,鼓励学生勤学苦学。
据《全唐文》记载,当时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学术文化的地位大大提高,因为它意味着锦绣前程。所以连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也养成敬惜字纸的社会风尚。教师自然大受重视。唐太宗李世民很重视儒学儒生,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时人称为十八学士登瀛洲,反映当时社会中的钦羡心情。唐太宗曾自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以上引自俞启定任总编纂的网络课程)

(3)唐朝如汉,建立起强大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有最好的综合条件,有最好的国策,有最强大的国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为教师的施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宋·欧阳修、宋祁主编的《新唐书·儒学上》记载高祖始受命,鉏chú同“锄”)类夷荒,天下略定,即诏有司立周公、孔子庙于国学,四时祠。求其后,议加爵土。国学始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以上子弟若孙为之;太学百四十员,取五品以上;四门学百三十员,取七品以上。郡县三等,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下以十为差;上县学置生四十员,中、下亦以十为差。又诏宗室、功臣子孙就秘书外省,别为小学。学校数量大增、规模扩大,教师的待遇大大改善,地位大大提高,教师队伍迅速扩大。
(4)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是重振儒术,兼用佛、道。或者说是三教并用,世俗社会政治领域则以儒为主。孔子及其弟子的地位迅速上升,有了文宣王庙十哲文宣王庙 即祭祀孔子的寺庙建筑,通常设置于中央及各地官学之内。中国古代从西汉初期开始祭祀孔子,但在学校内部设置孔庙则始于唐代。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始在国子学设置周公、孔子庙各一所,这是中国古代在学校设置孔庙的开端贞观四年630年)诏令州县学校皆立孔庙。由于孔子曾被尊称为先师先圣,故孔子庙又被称为先师庙先圣庙。开元二十七年,唐朝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故孔庙又称为文宣王庙文宣就是辅助帝王宣扬文德,推广教化的意思。)(十哲指孔子的十位最著名的弟子,分别为:颜回、子骞、冉伯牛、冉仲弓、宰予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唐朝在开元年间将十哲配享于孔庙,分列于孔子塑像的两侧供世人祭奠瞻仰,以后历朝因循此制。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表明国家尊孔崇儒的教育主旨,同时也在于以孔门师生的道德言行及其风范表率士风。)

再从〔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第二十七》等史料记载,看唐代的学校教育设置及管理政策: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的前三学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于专科学校,书学研习书法,算学学习历算,律学学习律令。以上六学归国子监统领。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祭酒之下设司业(司业:学官名。隋以后国子监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至清末始废)2人,助祭酒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设丞(丞:官名。多作为佐官之称)1人,管理六学学生的学习成绩。设主薄(主薄: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1人,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
此外,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医学。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医学亦属专科性质,直辖于太医署,不归国子监管辖。唐太宗时,中央和地方都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这比西方要早几百年。皇族子孙另立小学崇玄学隶属于祠部,学习《道德经》、《老子》等。
唐代学校在中央所设的六学二馆,开始学生总数为2200多人。到了太宗贞观年间,扩充学舍,增加学额,学生增加到3200人。后来又逐渐发展,学生增加到8000余人。
同时唐代在各府、州、县分别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镇学。学生的名额和教师编制是有规定的。地方学校主要学习儒家经典。所有府、州、县、市各学校统统属直系,归地方政府之行政长官长史兼管。(长史:官名。唐宋州郡设长史,职任甚重。大都督府之长史往往即充节度史)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分别由中央太医署和礼部之祠部领导。地方学校学生的毕业考试由长史主持,合格者由其于每年冬季报送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亦可以升入四门学,这是地方官学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的开端。地方学校的教师除教学外,还有服务地方、推行教化的任务。(以上引自俞启定任总编纂的《教育史网络课程》)
这样从贞观到开元,国力最强盛,也是学校最发达的时期。自然也是教师队伍最兴旺的时期。
5)唐朝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待遇。保证教师享有很高的地位。并确保教师的人身安全。
定期的考核制度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唐代对教师与国家其它官员一样还实行定期考核,主要考核其业务、品德及教学效果,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升迁、奖励,如由四门学助教升为太学助教等。唐代教师的考核与朝廷命官一样,由吏部统一掌握,分小考和大考两种。小考每年一次,评定该年等第。大考每3—5年一次。吏部参照几年小考等第,以决定其升降奖惩。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教师考核开始强调教学方面的因素。清·徐松撰《登科记考中》卷二十一载诸博士,助教皆分经教授学者,每授一经,必令终讲。所讲未终,不得改业。并且,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博士分经进行讲授。助教佐博士、直讲佐助教。各学师生皆有定额,如国子学博士7人,助教、直讲各5人,学生300人,师生比是125。太学、四门学师生比例则分别为1:45172。  

唐朝制定制度来保证教师的待遇。在此以前,教师实行束修制,这在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初入学拜见教师时总要带一些礼品作为见面礼,表示对教师的尊重,这种行为叫做行束修之礼从唐代开始,这种礼仪被朝廷明文规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交纳束修的多少,根据学校的等级不同而不同:国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3匹,四门学学生每人送绢2匹,律学、算学学生每人送绢1匹,地方的州县学生亦送绢2匹。此外,还须赠送酒肉,数量不限。束修的分配原则是三分送给博士,二分送给助教。这样,束修就从原来只是见面礼而已,变质成官学教师的固定收入项目了博士、助教既是学校教师,又为朝廷有品级的官员。如国子学博士是正五品上,助教为从(从:付,""相对)七品上,其它六学的教师等级和待遇依次减等。地方府、州学的教师品秩(秩:官吏的俸禄)多在八品和九品。教师的待遇,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可相差近10倍。隋唐时期,教师俸禄与其品秩相应,国子博士岁禄为200石,每月俸钱9.2万;助教为90石,每月俸钱5.3万;太学博士为100石,每月俸钱5.3万;太学助教70石,每月俸钱4.5万;四门博士为80石,每月俸钱4.5万;四门助教为50石,每月俸钱2.5万。唐代教师的薪俸由3个部分组成:禄米俸钱田产收入。教师的俸禄是随朝代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定的。随着唐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禄米量明显提高;俸料由月俸、食料、资课、杂费组成;其它收入则由职田收益,伙食屋子(每月学校结算的伙食费盈余分发给教师),常食料(一种副食补贴)组成。这些都是按品发放的,不仅面广周到,且待遇极高。
用法律确保教师的地位 唐代高等学校教师享有很高的地位。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博士、助教分别享有正五品上、从六品上,正六品上、从七品上,正七品上、从八品上的品级。
用立法来保护教师的人身安全。唐律规定,殴、杀教师属于'十恶中第九恶'不义,犯'十恶罪者,不准议请减刑,即使逢'大赦'十恶亦不在其中。《唐律疏议》卷二《斗讼》载: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各斩唐代还以法律形式保障教师的人格和地位的尊严。这在中国教育史上不得不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参阅网文及俞启定任总编纂的教育史网络课程
这样的环境里教育迅速发展,教师的地位迅速上升,进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教师黄金时期。师业兴旺则教育兴盛则人才发达,于是唐朝国力强盛,盛唐应运而生!

作者简介:周忠炳,男,196411月生, 1987邵阳师专中文系(现邵阳学院)毕业,一直在乡下和县城中学从事以语文为主兼顾历史,政治,地理,英语,体育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曾任13年文科组长,任班主任30年。1998年以来的课余时间注重《薪火相传——中国教师历史及其资料简编》的编著,资料主要来自25史,中国历代笔记小说(野史),网络网文精选。主要想给读者从感性知识到理性思考的认识和感悟。不想独断专言,只想察纳雅言,集思广益,汇成共识。希望(古往)今来的老师既有血有肉有骨,也有精有气有神,以利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健康发展。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罗东成  刘惠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刘肆梁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刘长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