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氏家族与天后宫的历史渊源

 俯首甘为孺子儿 2023-03-07 发布于北京

在明朝洪武年间的移民大迁徙中,青岛村胡氏家族的始祖胡胜与妻子周氏携其子女由云南的岷江流域迁来山东。由于胡氏移民在云南岷江流域的生活方式就是亦农亦渔,所以在永乐初年迁来此地时,便选择了既可以打鱼又能种粮的青岛前海边定居,因长年生活在江边深知洪水泛滥的危害,为避水患而选择了在今信号山南麓龙口路迎宾馆一带半山之上的风水宝地创建了胡家庄(明万历年间改称青岛村),延续着半农半渔的生活方式。

图片

《前世青岛》画册中建在青岛口滩涂上的总兵衙门,西侧是天后宫。

相传在明成化初年的一场海难中,一家主要靠打鱼为生的胡氏父子再也没有回到家中。丧夫丧子的寡妇哭干了眼泪,在与公爹商议后决定将家中在前海边上的几亩土地捐出来建妈祖庙,让妈祖保佑出海的人们不再有海难悲剧的发生。这时胡氏家族已在此繁衍生息六十多年了,虽已分家各户经济独立,但此时的族人还都在五服之内。族人们闻讯后纷纷积极响应并勇跃捐款捐物,齐心协力,在胡氏族人的共同参与下,于明成化三年(一四六七年)在现在的太平路上建了一座妈祖庙,以便于海船祭祷天后祈求平安。

初建的妈祖庙规模很小,庙殿只有三间,正殿供妈祖,两侧配殿供奉龙王和财神,东西厢房用作住室和储物。

妈祖庙建成后成为崂山太清宫的脚庙(即下院),由太清宫的道士葛全忠、傅其清主持并看守庙产。

图片

天后宫历史旧影

据民国版《太清宫志》记载,创建天后宫时写有“乃有青岛胡家庄胡善士,捐地皮数亩,以供庙基地”。历经五百多年在十几代胡氏族人前赴后继捐地捐款增加庙产的不懈努力下,妈祖庙几经大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先是更名为天妃宫,后又更名为天后宫。太平路上的天后宫是现在青岛市区内最古老的建筑文物,不仅是青岛地区从事海事活动的人们朝拜妈祖的圣地,和广大信众朝拜妈祖祈求平安求子求财的圣地,也是前海一带旅游景点的打卡地。

历朝历代行监督之职的“庙董”均由青岛村胡氏族长担任。现在的青岛市妈祖文化研究会的会长也是由原青岛市副市长、青岛市委副书记、青岛市政协主席、青岛村胡氏家族第十七代传人胡延森担任。

图片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后宫住持道人宿义明会同青岛村的胡姓庙董,广为募捐,又建成天后宫的戏楼和钟鼓楼。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青岛村的胡氏十三世祖胡启喜、十五世祖胡存进(胡氏长支族长兼庙董)发动青岛口等地商人、渔户、船主集资购香火地20亩,即今太平路小学校址及操场,命住持道人陈谦元永远看守,不许典卖。


图片

天后宫历史旧影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宣统三年(1911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先后三次大修扩建天后宫经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虽1899年后青岛村被强迁大部分胡氏族人远离天后宫,但是作为庙董的胡氏一族均为集资捐款的主力,皆大为布施。在此期间,天后宫也成了青岛人每逢年节必来祝祷、看戏、游玩的地方,从而也带动了具有六十七店铺和作坊的下青岛村“行街”(商业街)兴起。

图片

胡存约(1859—1916),字规臣。胶澳青岛村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青岛本地著名绅商。(这也是胡存约的照片第一次面世)


在德占青岛期间,胡氏家族第十五代传人胡存约是青岛商界的“公所”(民间组织,相当于现在的行业协会)会首,出任中华商务公局委员和德国总督府参事会华人董事。一八九七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将现在市南区的前海一带划为德人居住区,为将德人居住区内的中国人驱除,并不准中国人进入德人居住区,拟将天后宫拆除。身为胡氏家族和胶澳商界领袖的胡存约闻知此事后便率众商家、渔民、航运及居民代表与德国当局交涉,并言:“青岛为水陆码头,而且运输货物多赖帆船,而帆船所信仰者惟天后圣母也,一旦该庙废毁,恐帆船裹足,而商业减色矣。”但德国总督仍坚持原议,并扬言前海一带已定为德人居住区,天后宫必须迁往他处。胡存约亦不退让,并以无合适地点为由,坚持不能迁移天后宫。后经德国总督府决定,在当时的皇帝街(今馆陶路)划出一块地皮,并督令天后宫速迁。胡存约仍不罢休,又争言道:“商埠初开,商业幼稚,迁庙之举非同小可,须一二年后,聚得巨资,方可举办。”德国总督无言可答,只好将天后宫拆迁之事暂时搁置起来。


不久在德国总督迈尔·瓦德克回国述职时,胡存约与众商家代表一起设宴送行,乘间言曰:“天后宫建自明代,历史悠久,若以古迹观之,尤足以壮行色也。”德国总督只得推脱不敢擅自作主,须请示德皇方可。


后来,德国当局迫于众怒难犯,只得以留作古迹为名,将迁庙之事作罢。

为保护天后宫不受伤害,胡存约率领青岛的商家、渔民、海航人士及民众与德国人斗智斗勇,几经周折终于挫败德国人的图谋,确保天后宫安然无恙。

图片

胡毓岱像

图片
胡毓嵩像

天后宫的第二次拆迁动议则是在民国时期。1931年,沈鸿烈任青岛特别市市长,认为天后宫在洋楼林立的前海十分不协调,而市区内也没有了渔民,渔民的集居地也远离天后宫,渔民上香因路途遥远并不方便,准备将天后宫迁至沙子口。此时胡存约早已去世,胡家的长支尊丈胡存进也已率子孙迁往海阳柳树庄定居远离青岛,但胡存约的三个儿子胡毓岱、胡毓嵩和胡毓华都是岛城名流,胡毓岱和胡毓嵩便成为了天后宫的庙董。天后宫住持赵泰昌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联系胡毓岱胡毓嵩兄弟及同为庙董的傅炳昭和朱文彬共同商讨对策。最终决定由胡毓嵩和傅炳昭作为代表,向市府力陈德占时期保庙的经过请保天后宫,并由胡毓嵩执笔具文呈报,沈鸿烈衡量再三后便取消了迁移天后宫的动议。

此为胡氏家族第二次保全天后宫免遭拆迁。胡氏先人施建天后宫并两次力保天后宫安然无恙,此乃系功德无量的利国利民敬神明之举。

自从胡氏先人施建了妈祖庙后,海难的悲剧再也没有降落到胡家人的头上。


图片

德国人于一八九七年占领了胶澳(青岛),为建立租界,恢弘商业,大兴土木,于一八九九年强迁规划中德人居住区内的村庄,而胡氏族人聚居的青岛村首当其冲,一起被强迁的还有周边的十数村庄。被强迁的居民在胡存约的带领下与德国人进行了斗争和周璇,最终都获得了数量可观的拆迁款和土地征用款,成为了当时的“土豪”。

遭强迁的胡氏家族长支族长胡存进,计划率五个儿子及家眷数十口人手握拆迁和征地款从海路前往土地肥沃且十分廉价的海阳柳树庄购地定居。

同期准备通过海路前往目的地的还有遭德国人强迁的其他村庄的居民,他们手中也都有数量可观的拆迁款和征地款。强盗们得到了“拆迁土豪”要从海路搬家的消息,因此就对海路搬家的群体实施了抢劫。由于胡存进率领均已成家的五个儿子之搬家船队因船舶上满载着多年积累的家私、农具、渔具和陈芝麻烂谷子,及老弱妇幼家眷,所以航速缓慢。

图片

海盗的轻舟快船从出了青岛口码头就开始对胡家的船队进行围追堵截。但是胡家船队有妈祖的护佑,靠着多年海航的技术技巧与“海盗”船巧妙周旋。一路上海盗船有很多次已经靠近了胡家人的船,就在海盗船上海盗将要登上胡家船的时刻,便有非常怪异的一阵大风吹来掀起巨浪将两船拉开距离,或是在海盗即将登上胡家船时却非常诡异的掉到海里。在海盗们近距离向胡家船拋缆登船时,缆绳却莫名其妙的全部掉到海里被海浪卷走两船无法靠牢。

海盗们一直追到海阳海域使尽了浑身解数怎么也不能登上胡家人的船。胡家的船队犹如神助的躲过了“海盗”们的洗劫,将船队安全驶入了海阳柳树庄前的鲁古埠码头,“海盗”们只能“望船兴叹”,不敢追进码头无功而返,胡存进等胡家人躲过了海盗们的洗劫。从海路搬迁至王演庄、庄子、徐戈庄及其他地方的胡家人也都安然无恙的到达目的地,胡家人十分感谢妈祖的护佑。同是从青岛口码头装船启航走海路搬家的刘姓人家、于姓人家等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被海盗们洗劫一空。胡存进在鲁古埠码头上岸后,在柳树庄购置了二百亩土地建造了五处同等样的房产,从此胡氏家族的长支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图片


胡氏家族世世代代与天后宫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保护和扩建天后宫前赴后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这是胡家人的功德之举。胡氏家族至今枝繁叶茂昌盛不衰与妈祖的护佑密不可分!

作者简介:青岛村胡氏家族第十七代传人   国家语保工程青岛方言发音人  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