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独立思考?该如何独立思考?

 清夜长安 2023-03-07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回复“本质”即可获得洞察本质内容专辑

文章转载请在盐九公众号菜单栏加助理微信联系授权

图片

盐九 | 作者

干货 | 风味

7500字 | 字数

25分钟 | 阅读时间

上个月有位读者在后台留言:什么是深度思考?深度思考的对面真的不好吗?

这个问题很典型,我也没有很详实地谈过关于“思考”本身的问题,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我会多谈一谈这个问题。

今天我并不会谈深度思考,而会谈独立思考。

深度思考强调的是如何逼近问题本质。

独立思考则强调「如何不受干扰的独立判断」。

很明显,独立思考是深度思考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不被干扰的独立判断,不正是能够深度思考的前提吗?

我们今天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独立思考如此重要?
-2、独立思考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3如何独立思考

下面开始。


1.
独立思考,
为何如此重要?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深度思考」,你可能会得到1000+的文章,每篇文章都告诉你如何深度思考。

那么,你该如何判断哪些有真知灼见,哪些只是你已知的信息重复,哪些甚至是错误的呢?

这时,独立思考就显得非常重要。

独立思考之所以重要,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方面,获得信息是思考的前提,我们必须接受新信息,同时,如今的信息量过大,泥沙俱下,里面充满了假与伪知……的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是充满偏见」的“滤镜”,我们很难不被自身的欲望、情绪、信念以及思考过程等影响而客观评价一条信息、一个知识的好坏。

独立思考,正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近几年,不论是我自己,还是周围高手对我的评价都指向同一结果:认知力仍在指数级增长。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形成了独立思考习惯与方法。

举个例子。

关于阅读与写作,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没有写作能力,是因为阅读量不够。

这样的思考,对吗?

不对的。阅读与写作并不是一个因果关系,一个人不会因为喜欢阅读,阅读量大,就能写作。而是因为能够基于已知信息与知识进行思考才能写作。很明显,阅读只是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一种方式。

一个人能阅读,不证明擅长思考。不能思考,就无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叔本华甚至说:大量的单纯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灵敏性,就像是一根弹簧连续不断地受到重压就会推动弹性。如果一个人不想动脑思考,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一旦空闲了就拿起一本书。这就解释了何以博学多识常使很多人变得比原来更加愚蠢麻木,并阻碍他们的作品获得成功。

他是在表达,阅读是必须的,但是没有「算法」指向的阅读,作用其实不大

永远在阅读,永远在准备,永远不动笔。

这是很多人的通病,而且,他们会误以为自己只是懒,而不是认知能力不高。

就像我们的朋友也通常用这样话“骗”我们:你很聪明,只是不勤奋。我们会将聪明当成认知力高低的评价标准,却会将勤奋排除在外。

实际上,勤奋本身也是认知力升级的一部分。

阅读量大的人,往往会认为:自己不是不会写,而是懒得写。

这与“认为自己很聪明,只是不勤奋”其实是一个道理。

而,高阅读量却会表现出一种“高认知幻觉”。

实际上,更大可能性,这是不会思考。

写文章落笔的时间其实要远远小于思考本身的时间。

一些企业家在落笔方面也会有障碍,这是因为文化素养、不勤于训练的原因,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善于思考,且有独特见解的人。

国美电器的董事长黄光裕,曾被王利芬问是否经常读书时,他的回答是:书还是会读一些,但更重要的,是整合能力。

图片

他这里表达的分段与整合」,其实就是独立思考并形成独立见解的过程。

独立思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多个维度上形成一个综合判断。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非常强调的切割自己的一种方法,一个人只有以自己这个独特的个体为核心去吸收信息与知识,才容易真正变成自己的认知。

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一直认为,一个成年人并不是要去过度阅读,读得越多,你头脑里形成的各类杂乱的观念也就会越多,如果它们之间没有被整理过,就如同杂草一般,是一种成事」的障碍,而非助力。

一个人可以随意地阅读,却不能随意地思考。

实际上,只有自己本身内心深处的思想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为什么柏拉图说:学习即回忆?
——为什么六祖慧能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为什么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为什么康德说:先天直观形式?

其实,这些东西,平日里我根本就没记住,我是听过一耳,然后刚刚在思考“独立思考”中“真正生命力”这个问题时,这些话就一下子全跳出来了。

最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现在,我想明白了,其实就是我是受到了自己内心本来的直觉在自发、独立的思考这些问题。

这与阅读有关系吗?

有关系。因为我毕竟听到过那些话。

与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吗?

并不大。因为我是在思考过程中重拾了这些素材。

并且,将这些素材进行了关联,那么,这些东西就会真正变成我自己的。而阅读,只是给了一个启发的由头。

很多人总是问我:是不是阅读量极大?

我的回答总是说:我其实也真的是很少完整地读完每本书,我更多是进行主题式阅读」。

也就是,我在要解决某个问题时,我会去查阅相应的资料,获得一些背景知识与信息;
或者,我因为看到了某个现象,这个现象又启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但是我又没想通时,我就会检索这个问题是不是有前人已经解决过;
或者,我就是在无意中翻某本书的目录或者序言时,看到了某个之前一直没想通的话题,我就会直接翻到那几部分进行阅读……

我的阅读,通常就是与思考关联在一起的,我真的很少在书海中漫步。

我最初的公众号写作,也只是为了写阅读笔记、课程的学习总结、自己的一些零散思考的系统化……
并不是一开始就规划要做一个《操作系统》课程,只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后,我发现,突然涌现出了一套系统的雏形,而且,这套系统对于“个体成长”具有普解性。
很多人都在不停地阅读、上课、交流、实践,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洞察规律与本质的方法论,也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认知变成一套可以制造影响力的“卖法”。
更为关键的,我发现很多人头脑里有很多杂乱的观念影响认知的提升,比如,他们往往认为本质就是现象背后的那个静态且固化」的存在,就像第一性原理一样,只要照着第一性原理推演就能洞察具体问题的本质,而不顾具体对象的具体属性特点,只顾着大道至简」,这都是极为错误的认知。
而这点,恰好是我思考且实践了很多年,已经成体系的一套方法论。

一个人的知道很多,并不会让他成为很厉害的人,而是要学会切割自己」,让最底层的知识、思考方法穿过自己的身体,它们才会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它们才会真正形成自己的认知。

以上,我通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以及我自身的一些经历在表达这样一个问题:

关于阅读与写作,我正是因为独立思考过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才让我没有堕入那种无限阅读」的“幻觉”,反而获得了更高的阅读效率与践行成果。

否则,我会陷入一种“幻觉”却“低行动能力”状态。

独立思考,很多人觉得它很重要,但是又并不是真正的知道它如何重要。

希望能让你获得一些启发。

那么,独立思考,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魅力呢?


2.
独立思考,
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关于思考,我们常听到的三个概念分别是:「深度思考」、「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考」。

文初,我们提到独立思考是如何不受干扰的独立判断,而深度思考是「探索事物本质」。

那么,批判性思考又是指什么呢?

它是,关于思考本身的思考。

也就是,对于一个观点背后的思考过程的破解。

这样讲,我相信你仍然不太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

关于当下我们该如何有效学习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深度思考呢?

有人会说了,TA最近学到一个哲学观念「万物皆为求存」,这个观念具有普世价值,TA应该以此为根基进行第一性原理式的思考。
TA个人来讲,就是「什么有用学什么」,那么,「什么有用呢」?
TA做的是互联网运营工作,于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当然只需将运营学通了。
于是,TA找到市场上绝大部分“运营类书籍与课程”猛学。
最后,掌握了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的知识与技能。
就不用再变化了。

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思考过程,但谈不上深度思考,从而,他也没有逼近本质。

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本质。

为什么呢?

整体到个体的逻辑链条不完善;
TA没有区分求存的动态性变化;
TA没有区分求存与求真的关系。

对于第一点,从万物突然切换到个体身上,这种跳跃损失了很多逻辑链条,比如,当下社会、市场环境、企业发展个体目标等等维度的探讨。

对于第二点,TA确实也是为了求存」,但是,只着眼点正在现在工作本身,忽略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演进,你就无法知道当下生存的「变与不变」,就会造成视野不够,而无法以现系统的视角观察“运营”这份工作,也就难以由“术”入“道”,最终无法胜任更复杂的工作,更无法对未来有更清晰的感知。

——不变(或者变化缓慢)的是什么?人性与人性在中国文化下的特定表达,以及认知、思考、逻辑等的迭代速度都非常缓慢。从而,TA需要学一些运营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心理学、传统文化、社会学、科技史等等内容。不是为了成为专家,而是从侧面认识“运营更利于提升对''与'互联网'的理解,会利于TA更好的做好运营这份具体工作。
——变化的是什么?商业环境日新月异,变化真的很快,技术、产品、商业以及运营的手段,前几年还是图文为主,现在短视频又出现在风口浪尖。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不终身学习者可以胜任最新的工作内容了,这就是全球化商业时代的基本特点,从而,「求存」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某些运营技能已经成为“增长黑客”们的基本功了。

对于第三点,由于没能理解求真与求存的关系,会认为「求真」并不重要,实际上,求真是一种对真理真相的认识过程,短期的无功利是为更长远的功利,比如,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哪有近代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只是爱因斯坦那时也不知道他的理论的实用之处在哪,这得等待时代的变迁。

从而,它需要学一些看上去「无用的知识」,它们会在人生中的某一刻爆发出巨大的价值,就像我在很多年前,也阅读与思考很多“无用的话题”,比如,宇宙是什么?世界观有啥用?价值观与世界观有什么关系?知识是什么?等等,许许多多那时看上去无用的东西,最近对我的帮助都特别大,它需要时间发酵。

这就是「无用之大用,无所不用」。

从而,TA只学习有用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从而,TA并没有进行深度思考,而只是很简化处理」地处理了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

到底该学什么?

其实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多因素多维度的复杂系统问题。

只有对复杂进行系统化的破解,才更能看清这个问题的本质。

如果我按上面的分析一步步思考下去,就慢慢进入了深度思考」,然后不断地逼近本质。

只是这是我们不需要再往下,因为你应该明白了深度思考大致是什么意思,更具体的,我未来会单独补充一篇文章。

同时,我其实用了批判性思考」进行了批判,在哪里呢?

整体到个体的逻辑链条不完善
TA没有区分求存的动态性变化;
TA没有区分求存与求真的关系。

这个思考过程极其粗糙:因为我在做“运营”工作,所以,我只需学习“如何做运营”

以上的三点批判,分别针对的是论证逻辑、隐含假设、概念理解三方面举例。

——论证逻辑,直接从万物到自己这个个体,其实逻辑并不严密,中间损失了很多逻辑链条,比如,当下社会、市场环境、企业发展个体目标等维度,而只从个体可做什么出发,这就是一种很常见的大而无当」的逻辑问题。
——隐含假设,一招鲜吃遍天,一旦掌握了核心运营技能就可以不再学习了,实际上,这个领域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增长黑客”已经快成为主流了,工程思维、数据驱动、自动化等等都是核心。
——概念理解,有用=求存吗?根本不是。无用与求存的关系也非常大,但是TA将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等同。

从而,我们通过批判性思考」发现,这个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那么,独立思考到底是什么呢?要排除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是我们在思考过程中,要排除感知、考、欲望、情绪、立场」这些人本身的局限的干扰。

我们的脑本身的软硬件就有“滤镜”,它让我们无法完全透视真相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我们喜欢说外在的世界是真实的,或者我们能够测量的东西是真实的;如果你思考得再久一点就会发现,所谓唯一真实的不过是你所感觉到的、测量出的和你感知一切的方式;外部世界很容易沦为大脑的幻觉。”

从而,我们需要用各种手段排除以上因素的干扰。

这就是独立思考的本质。

从而,批判性思考,其实就是针对独立思考的一种方法,而独立思考的目的,又是抵达真相、本质,从而,独立思考又是深度思考的方法。

一个人只能够独立思考时,才有可能深度思考。

具体来讲,如何才能做到独立思考呢?


3.
独立思考,
该如何进行?


更多时候,比解决问题更难的,是界定与分析问题本身。

当我们厘清了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独立思考如此重要?
-2、独立思考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其实方法永远是更简单的。

我们已经讲到,独立思考就是要排查「感知、思考、欲望、情绪、立场」这些主要干扰因素对思考的影响。

我们的方法,当然就是去除这些干扰。

这里,我们还需要明确一个问题。

独立思考,并不是为了认识世界的“终级真理”这样宏大的问题,这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我们要做的,是在人类社会这个范围之内,该如何通过独立思考,提升我们抵达这个边界范围内的本质。

如何做呢?

感知

第一,关注事实。还记得我们在《本质即常识》、《到底该如何做到实事求是?》都讨论过的问题吗?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进行感觉层面的观点判断,而是进行事实陈述。

这其实非常困难,我们看到的很多信息,其实都是被掩盖、加工过的。

要进行事实的溯源,本身就非常困难,很多甲方为什么会请第三方咨询公司?

一方面,是因为咨询公司在企业经营的理论迭代是更快的,比如,当年的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积分卡」一问世,最先学习的,永远是咨询公司的人,他们往往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知识迭代,才能抢占市场先机。

更为重要的,是甲方老板容易自己被自己以及自己人的信息遮蔽,也就是当局者迷,往往需要一个外部的中立观察者,来帮助自己认清事实,而不是被很多信息所迷惑。

很多时候,一个人看自己往往没有别人看自己清楚。

比如,袁世凯在为什么会称帝?

特别重要的原因,是一份叫《顺天时报》的报纸,这份报纸很特殊:它只有一个读者,那就是袁世凯。

有人对这份报纸做了手脚,让它成为袁世凯定制的一份报纸。

这份报纸每天都在告诉他:应该称帝。

袁世凯误认为他称帝是顺民心的。

毫无疑问,这强化了他称帝的动机。

而无法实事求是。

又谈什么独立思考?

思考

第二,批判思考。思考,是基于一个人的已知信息,但又超越已知信息的一种信息加工方法。

思考的门类也特别多,但是,我们这里的思考,仅指一种: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批判性思考。

也就是关于思考过程本身的思考,以此来确定我们的思考能力本身是不是就是对独立思考的一种巨大干扰。

比如,为什么有人常常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很可能是因为「过似合」(过似合的简单理解就是“高分低能”,过于追求全面,往往会丧失有效性)。

图片

这个「过似合」用在“思考”上,就是过度思考,正如上图最右侧,这样虽然在局部最优,但整体效果却不行。

比如,做生意有两种方式,一类是抓住具有「明确需求」的客户,这类客户会主动搜索,收集信息,然后找相应的供应商对比;另一类是抓住具有「不明确需求」的潜在客户,通过顾问的形式帮助客户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顺便卖产品的方式。

低客单价的产品往往采用第一种,如果你非要采用第二种顾问的方式,那么,就是一种「过似合」,效果往往并不好,因为你的顾问只是在浪费客户的时间,因为这次购买没那么重要,而且你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我们在思考时,一定要理解你所解决问题本身的属性,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而不会「过似合」

这种能力的掌握需要我们千锤百炼。

欲望

第三,克服欲望。“双十一”很多女性都会买很多自己不要的东西,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便宜”,比如,全场五折、错过今天再等一年……在这些促销广告的强大吸力之下,欲望再一步步被膨胀。

这种膨化的欲望,让人失去了判断能力,因为它不给你思考时间,就不用谈什么独立思考了。

欲望会让你干很多不该干,却又无法抗拒的事情。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轰轰烈烈的爱情,往往死得更快,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结婚之后,他们很可能会因为衣服谁洗、饭谁做、地板谁擦而争吵……

倒是本来很平淡的感情生活中的小惊喜,反倒是能长存。

因为,它让欲望得以慢慢地释放。

情绪

第四点,屏蔽情绪。很多人会误以为情绪是不好的存在,恰恰相反,情绪是我们与外界建立连接最关键的力量。人的生命力的展开,靠的也是情绪、情感,而不是理性、思考,比如,一个男人因冲动而产生的鲁莽有时是一种攻击性的表达,会对特定的女性产生一种吸引力。

而且,情绪,在丛林时代,其实就是人类的本质,因为情绪的存在,得以让人类即没有本能那样死板,也不会思考过度而产生延时反应,比如,一只熊过来攻击你,你因为恐惧而突然狂奔,因此而逃过一劫。

请问:这不是本质,是什么?

但是,情绪化在文明社会其实就是一种弱点了,因为当今社会的问题处理,都是要有思考过程的复杂问题,情绪化只会对抵达本质形成干扰。

从而,对于上次一位读者的问题:深度思考的对面真的不好吗?答案是,多数情况下,真的不好,因为深度思考的对面之一,就是情绪,情绪能解决一些问题,但解决问题的代价过大,比如,打人后有一系列的麻烦。

最重要的,是它对你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很大的干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一种说法:伟大的企业家都是“人肉阿尔法狗'。

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情绪,而是不会让情绪影响自己的独立思考。

立场

第五点,不设立场。立场源于我们的经历,比如,成长环境、工作场所、空间、社会无意识、个人历史无意识……

这些东西就如同影子一般,随时随时地干扰你。

人的大脑带宽其实是极其有限的,人每秒接受的信息中,只有二十万分之一会进入显意识被我们调出来处理,其余部分都进入了潜意识,无法察觉,而这些信息却会左右你的决策。

可怕的是,这些信息是从来没有被加工过的“杂草”。

这些“杂草”非常强大的部分,也就是我们经历中很深刻的体验、不断被重复的信息,会左右你的决策,而它们就是你的「立场」的来源。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不管多少人骂他恶俗,一点不影响它帮助史玉柱靠它还了几个亿的债务。

男人三十而立、女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四川人都爱吃辣……

这样一个个的信念、偏见等就会形成你的预设立场」,它们也会干扰你的独立思考。

为什么很多人会被《天道》打动,其实就是因为它以合理的方式挑战你的「预设立场」,所以,别人评论丁元英说他是“极品混混,是魔不是人”,实际上,丁元英就是一个能独立思考,而不被预设立场影响的人,这样的人,反面被称为“魔”。

一旦有了预设立场」人就容易将接受的信息、论证的过程变成将「预设立场」合理化的过程。

这在心理学上叫验证性偏见」。

以上五点,就是我们在独立思考时,需要克服的五种“滤镜”。

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孤独的,但一旦成功,你将受益一生。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给《操作系统》做一个社群,我的答案一直很简单:不是很适合。操作系统需要你慢慢地开始独立思考,社群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噪音,会让你形成依赖,会降低你接受真正的信号。

除非我找到了开社群而不降低信躁比」的办法,否则,哪怕我知道社群这种噱头这种能吸引更多人报名,我也不会开通。


最后,我准备在今后的文章中增加一个互动版块,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什么见解,欢迎留言和我互动,如果启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我会将它列为「选题」。

——互 动——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话题,不少人问过我:写一篇文章要多久时间?

落笔的总时间一般是3-5小时。但是思考的零散和整块时间,加起来应该超加过1天左右。

所以,关于写作,更重要的,并不是落笔成文,而是思考本身。

我会时常在路上、和别人交流过程中、或者阅读时突然产生一些想法,我会用一些关键词来储存这些想法。

然后在思考过程中,与「操作系统」本身碰撞与连接,最后为「操作系统」扩容,它也就会越来越强劲。

这就是迭代的魅力所在。

那么,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思考呢?欢迎你的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