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六种建立全局的办法

 渐华 2023-03-07 发布于山东

毛主席:把各种事物历史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正确解决。

通过把各种事物历史地联系起来,就建立了更完整、更大、更具生命力的全局,而在这个全局里,就有了足够的力量、这样才能正确的解决。

第一种、基于来源建立全局

固然,在华北发动战争和指挥作战的是日本的少壮派军人;但是,这些少壮派军人是谁派他们来的呢?

这是一个从少壮派军人的来源上来分析现象,这就构建出了一个更大的全局,从而不被敌人的局部说法所迷惑和欺骗。

敌人天天宣传这次日中“小冲突”是出于“偶然”,日本政府“不愿意把事件扩大”……完全具有烟幕作用的!它所以要散布这些烟幕弹,一方面是为向其他帝国主义掩饰它独占中国的既定计划,使得这种计划能畅行无阻;另一方面则是为动摇中国不坚定分子,使这些分子继续保留一丝苟安的幻想!

联系到来源,这种局部上的偶然就联系到了一个大更全局上的必然,这正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事情在全局上是必然的、偶然是必然性在局部的一种抖动和涨落。

通过在来源上上推,就得到了事实的本质。

辩证唯物论的特点,在于抓住事实的核心,事实的本质,事实的内部发展规律性,不在于尊重事实的表面。

从这个本质出发,其结果是坚持抗日的主张、并且是抗战到底的主张,这就是从来源上得到的一个更大的全局,而不是让自己沦为局部。。

第二种、从归宿上建立全局

既可以在来源上建立全局,那也可以从归宿上建立全局。这是一种推演,也是一种预见,通过分析推演某一路线的最终归宿,从而建立起更有生命力的全局。

比如,

必须转变过去红军游击时代所留下的游击路线——就是由单纯军事观点发生的轻装袭击路线。这一路线由于对军阀混战估量不正确,不了解争取一省胜利是阶级决战的工作,因而走到离开群众,不注意争取群众,建立群众工作,不注意扩大红军与加强红军力量。在军事技术上仍专门使用游击方式,不懂得阶级决战时所必须准备的条件。

这就以政治领导军事,而不是军事领导政治,并且淘汰了错误的路线。所谓的那十年,就是从归宿上建立的全局、并以这个全局来抓的一个表面。

比如,

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所谓经验,就是实行政策的过程和归宿。

从归宿上,就可以预估政策是不是正确的。

第三种、从性质上建立全局

通过判断事物的性质,从而把事物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更大的全局。

比如,

在这里应使全党同志认识的,就是不要把各地发生的投降、反共、倒退等严重现象孤立起来看。对于这些现象,应认识其严重性,应坚决反抗之,应不被这些现象的威力所压倒。

各地发生的摩擦现象,其理由不一、时间不一、对象不一,但其性质是一致的。从性质上就就推出了一个更大的全局,只有在更大的全局上,才能有力的应对这个问题。

比如,

蒋介石一月二十七日讲话,说皖南事变只是所谓军纪问题、局部问题,我们必须说明是政治问题、全局问题、外交问题,是日寇与亲日派推到投降反共的一方面。

这就是识别其具体的性质——政治问题、全局问题、外交问题,基于这些性质,就可以构建一个更大的全局、引动各方力量对蒋的压力。

如果不从性质上着手,就被蒋的说辞所骗,没有足够的抗争,其结果就是自己被温水煮青蛙。而这个问题,也只有上升到一个更大的全局,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来解决。

局部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在更大的全局里才能解决。

第四种、从可能性上建立全局

九月作战,预计结果有三种可能。第一,打一个极大的歼灭战。这即是你们所说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五军等部大部分援敌。第二,打一个大的但不是极大的歼灭战。这即是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分但不是大部分援敌。第三,济南既未攻克,援敌亦不好打,形成僵局,只好另寻战机。

通过列出各种可能性,让自己针对所有可能性做准备、能处理所有可能性,这个时候就建立了一个大得多的全局,假如只能处理一种可能性,那么这个全局是很小的,如果另外一种可能性发生了,这个全局就直接崩溃了——此时自己就成了别人的局部。

比如,反面案例:

校长:但战争的结果不能不说是失败,这失败的原因在那里呢?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不讲信义,我们平津一般将领受了敌人的欺骗,以致缺乏准备,没有作战决心。明明敌人遣兵调将,要来占领我们的城池,驱逐我们的军队,却一再要和我们讲和,我们还以为他是有诚意的,遂不加紧防御坚筑工事,一旦敌人准备好了,打了进来,我军就不能持久应战,固守阵地,平津就是这样失掉的。

好的将领,不管事情的本质如何,都应该要从最坏可能性出发做准备,而不是只准备一种可能性。

正如邓公在审核军队接收香港的方案时说'软了',正是因为只准备了和平接收的可能性,而没有准备武力接收的可能性。两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了,才能得到一个更大的全局和视野。

那么,所有可能性中,只有一个可能性真实的变成了现实性,其他的可能性的准备是不是浪费了呢?不是的,这是成本,这是让事情按其中某一个可能性发生的代价和条件。

毛主席: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做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

因为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另外一种可能性,强大的敌人就会施加另外一种可能性于现实,而自己因为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比如,

周总理: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蒋介石来了个反共,我们毫无准备。

因为只准备了合作的可能性,而没有准备分裂的可能性,结果就是大革命的失败。

第五种、从矛盾的两方面建立全局

即是通过在全局中,完善矛盾的两个方面,来构建出一个更大、更具生命力的全局。

比如,

现在要让一下,特别是在红利上,要给资本家让利,使他们有所得,这就是进攻中的部分退却。所得过少,他们就不愿意来。

比如,

如果不得不做出让步的话,那么,我们也将尽可能慢地、带着巨大的抵触情绪去做这种让步。这种让步只可能在基本条件,即我们的具体利益不受到损失的情况下,才能够做出。我们将不会偏离我们切身利益所在的那些界线。这样一来,我们的策略可归结为:进攻和退却同时进行。

这种进攻中的退却、进攻和退却同时进行,这就使得全局得以巩固、而不是崩溃成一个局部。

通过包含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就构建出了一个更大、更具生命力的全局,并且使得每一个局部都是完整的、巩固的。

比如,一打一拉,

不打不能迫使其就范建立我军的威权,但专打则势必结成生死冤仇。不打与专打两个极端政策对我们都是不利的。

这正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兼具的一个实例,即矛盾只有一个方面是不利的,矛盾的两方面兼具才是有利的,正是因此构成的全局更巩固、更具生命力的缘故,避免了自己沦入局部。

第六种、从特殊性和普遍性建立全局

既要联系又要超脱各项具体问题、各项事务工作,在全局上,在共同性上好好思索一会。而这种思索则是一个领导同志所不可缺少的,缺少了此种思索,领导工作就会失败。

通过在共同性、普遍性上好好思索,就构建了一个更大的全局。

01、对象上的普遍性

中央准备一般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但徐老一人。

从徐老一人的问题,联系到普遍性,从而在更大的全局上解决这个问题,这就使得大量人相似问题得到解决。

1)并且个人的问题放在大量人里面去看,也就能得到公正的处理、减少了发生错误和偏移的可能性。

2)反过来,从个人身上,也可以检验出在大量人身上的结果。

这种特殊性和普遍性正是相生相成。

02、时间上的普遍性

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这是从时间的角度,去考虑普遍性。从而就可能定出一个全局性的计划来处理这个问题。

03、空间上的普遍性

这是我的卫士回他的家乡安平县从那里带回的一封信。这种情况恐怕不止安平县一个乡里有,很值得注意。

这是从空间的角度,去考虑普遍性。从而就有可能构建出一个全局来普遍的解决问题,而不使自己沦入处理这个个例的局部中去。

04、标准上的普遍性

人们的实践,特别是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没有不同这种或那种政策相联系的。因此,在每一行动之前,必须向党员和群众讲明我们按情况规定的政策。

通过把执行的动作与政策相联系,就把政策剥离了出来,从而指导动作、修正动作;同时也修正了策略、指导了政策的执行。这就把一个单纯的动作化作了普遍的动作、把一个个体的政策化作了普遍的政策。

政策某种角度就是一种动作和执行的标准化,这是一个普及的方法,这是一个标准化的方法。

这种普遍性上的构建全局,就使这个全局覆盖了足够大范围的对象,这是从局部上升到全局的一个办法。

问题:为什么说毛主席更深刻、看得高、看得远呢?

1)这显然与毛主席构建全局的办法是极度相关的,正是因为毛主席的全局更大、更深刻、更具有生命力!

2)毛主席的联系能力是无与伦比的,正是通过这种种的相互联系、建立出了更有效的全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