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历史」重读“刺马”案,管窥晚清政治辛秘(九)

 新用户8926AVU2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奇案再现:杨乃武与小白菜,风起于青萍之末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十二日,一代名臣曾国藩去世,享年61岁。相较于同僚,他这个寿命并不算长,而从其留下的文献资料来看,曾本人热衷养生之道,亦无酒色嗜好,何以如此短寿?还是那句话,太操心了。

湘系集团内部,自胡林翼死后,李鸿章、左宗棠出走,就没剩下几个明白人。争权冒功、搜刮地皮、装满金银的大船从江宁逆江而上驶往湘中,首尾相衔几十里,一眼都望不到尽头。大家都觉得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该享受享受吗?其九弟曾国荃,更以日御十女而闻名,浑然不觉刀已经架到了脖子上,反正天塌下来,有曾大帅顶着。

文章图片1

曾国藩致力于将湘系集团打造成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自己以家长自居,就不得不面对这种鸡飞狗跳的局面。以家法御下,使湘军与青帮无异,这种情形之下,整个集团内部就会呈现一种逆淘汰,重亲疏而不重才干,家人们有恃无恐,杀人放火不过罚酒三杯,法度荡然无存,清白之人也要自污以自保。就连曾最得意的弟子丁日昌,在江苏卖官鬻爵,官声也非常糟糕。丁日昌的举报材料早就到了马新贻手上,只不过因为马突然被刺,针对丁的弹劾程序才戛然而止。故太后当日接见曾国藩时,剑锋直指丁日昌亦绝非空穴来风,曾氏哑巴吃黄连,也只有暗戳戳地“打碎牙齿和血吞”。

“刺马”案使湘系的行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湘系杀死了马新贻,亦同样摧毁了曾国藩的健康状况,疲于应付的曾氏再度署理两江之后,彻底放弃了对江山皇权的幻想,在与朝廷的政治博弈中,继而谋求湘军集团整体转业安置问题。太后宽宏大量既往不咎,给出路给就业保稳定,一时间,江浙各省行政系统塞满了湘系各营将领。当做完这一切后,油尽灯枯的曾国藩带着对时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文章图片2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曾国藩辞世一年多以后,浙江余杭发生了一起极为普通的人命官司。一老妪至县衙抱告儿媳毕秀姑,伙同奸夫杨乃武毒杀其丈夫葛品连,人命关天,余杭知县刘锡彤着将二人羁押,派仵作沈祥验尸确系砒霜中毒。余杭县立即突审杨乃武毕秀姑,重刑之下,二人承认合谋毒杀葛品连,画押具结。

案子送到杭州府复核,杭州知府陈鲁认为案情明了,证据确凿,依照大清律,以谋杀亲夫罪判处毕秀姑凌迟,以授意谋害他人亲夫罪判处杨乃武斩立决,并上报浙江按察使衙门。

浙江按察使蒯贺荪审核案卷后,虽然对杨乃武的招供内容感到不可思议,一个家境优渥、前程大好的举人,竟为争夺卖豆腐的贱民之妻而干出这种杀头的事情,案件本身就过于荒诞。但有浙江学政胡瑞澜革其功名在先,余杭、杭州两级政府一致判决,也就没有过多考虑,草草审批后按流程上报浙江巡抚衙门。

文章图片3

浙江巡抚杨昌浚照例大笔一挥,签字同意,然后上报刑部,只待刑部回文一到,即刻行刑。

读到这里直令人不寒而栗,一桩重案,三条人命,仅仅依据余杭县衙的审讯就这样一路绿灯结案完毕。我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怀疑余杭知县刘锡彤的办案水平,从整个审批流程来看,大清朝有着非常完备的司法程序,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保障案件审理的公平和正义,即便某一级办案出现差错,仍可以很快进入复议程序实现纠错。准确地说,本朝的司法制度,经历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司法实践,已经非常完备。但很不幸的是,执行制度的永远是人,负责审理案件的余杭知县、杭州知府、浙江按察使、浙江学政、浙江巡抚……无一例外全部都是湘系官员,他们用一种派系认同,完全替代了司法实践,从而使制度的权威荡然无存。

文章图片4

如果不出意外,杨、毕二人将顺利伏法,国家为了保障他们的生命权而设立的复杂司法制度,高屋建瓴,却形同海市蜃楼。但是此案与“刺马”案并列“晚清四大奇案”之一,自然不会就这样草草收场。

首先要感谢杨乃武是个家资颇厚的举人,余杭乡绅杨乃武在浙江省内广有结交,过去我们讲门生故吏遍天下,举人必然有师门有同门,这是一张看不见的网,在这个网上的,是浙江所有士绅精英阶层。而这样一个庞大的阶层,又与整个浙江的湘系官员形成了对立面,这种矛盾与冲突由来已久,杨乃武案恰恰成为一个爆发点。

在浙江籍官员的帮助下,杨乃武的家属开始进京告御状,时任刑部侍郎的浙籍官员夏同善将案件发回浙江,浙江巡抚杨昌浚指令宁波知府边葆城、嘉兴知县罗子森会同重审。重审结果维持原判,看来湘系是不打算给浙系一点面子。

文章图片5

感觉受到侮辱的浙系官员,又协助杨家将冤状递到都察院,都察院再次提请重审,由浙江学政胡瑞澜领衔,候补知县顾德恒、龚世潼协同。但这三人同样属于或依附湘系,案件依旧维持原判。到这个地步,能走的司法程序都已经走完,案件结果似乎无力回天,而杨家在两轮告御状的过程中,万贯家资皆已散尽。但是,倔强的浙江人没有放弃,杨乃武的凄惨遭遇得到了全体士绅阶层的同情,这已经不是杨乃武一家的案子,而是积压已久的浙江民间情绪一次集体性爆发,浙江苦湘系久矣。湘系军头在浙江卖官鬻爵、操控官场、僭越司法、鱼肉百姓,早就民怨沸腾。现在曾氏已死,湘系式微,地下沸腾的熔岩喷涌待发。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了扳倒湘系,浙籍在京官员巧妙通过步军统领衙门,将状子递到了太后手中。而浙江士绅更是以重金将杨案详细材料登上了《申报》头版头条。

文章图片6

经文坛高手润色之后,案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空前关注。本案死者葛品连,年过四旬的打豆腐老汉,却娶了个十六岁的小娇妻毕秀姑,本就容易招惹是非。夫妻二人租住在杨乃武家里,葛品连每日早出晚归卖豆腐,毕秀姑操持家务,随着年龄增长,越发出挑得水灵,因其常穿一件翠绿上襟,系白色围裙,邻里谑称“小白菜”。而这位房东杨老爷呢,又是个年轻的鳏夫,有钱有地位,孤男寡女长处一室,难免飞短流长,这二人也不避瓜田李下,杨乃武闲暇之余,尚有兴致教小白菜读书识字,小白菜呢,也对杨乃武生活起居多有照顾。

故葛品连的突然暴毙,使余杭城内流言蜚语皆暗指杨乃武与小白菜是当朝的西门庆与潘金莲。知县刘锡彤的审讯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舆论的影响,毕竟刘锡彤属部队转业干部,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司法训练。并且湘系出身的刘,亦对杨乃武为代表的地方士绅阶层深感厌恶,舆论挟裹着私怨,一件冤案就被办成了铁案。

文章图片7

《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报刊媒体,依靠着沪上码头的便利,其刊发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瞬间传遍全国智识阶层,一时间全国舆论哗然。清朝群众的吃瓜热情一点不比现在差,各地纷纷发表意见,有质疑有深挖有演绎,毕竟此案不似“刺马”案,没有什么政治顾忌,俨然成为一场全民狂欢。

风起于青萍之末,深宫之内的太后,终于捧起了早已暗递上来的“杨案”奏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