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花费56个小时终于把《精进》的36万字读成了4万字(之道篇)

 天下小粮仓 2023-03-08 发布于福建

友情提醒:文章总长4.2万字,受单篇文字限制,被分为四篇发出(格式均为前言+对应内容)。每篇会花费你40-60分钟,但是你未必需要一次性看完,何不尝试先读一下前言,然后再决定你是否从头看到尾呢?

本篇你看到的是“道”篇——基本选择。

前言

“精进”主题的作者知乎大V采铜有三本系列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精进3: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学以致用,是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为此,我采取“精进”的方式完成了《精进》这三本系列书的阅读输入和梳理输出。不是简单的画每本书的思维导图,因为那还会囿于作者的思路,而是打乱前后次序,打乱书本顺序,用“道、法、术、器”的结构重新梳理,让“平面之纸变卷筒”


三本书
总计36万字,我整理出来4.2万字。用十分之一的内容涵盖不了作者所有的内容,但所选部分皆为过滤了N次之后留存下来的精华之精华。盘算了一下,一刷三本书分别用时:9.5小时、8.5小时、8.5小时,共计26.5小时(跨度15天);二刷提取关键词和段落录入我的创作工厂表格分别耗时:6.5小时、6小时、5.5小时,共计18小时(跨度7天);从创作工厂表格提取框架内容到草稿文档用了5个小时(一天);从草稿文档梳理成文字初稿用时大概9小时左右(跨度三天);文字初稿梳理完毕之后,再添加上前言、一些过渡及小结用了2个小时;然后再绘制思考框架图形用了4个小时(画图是我的弱项,但图形有助于加深思考,我边尝试边画);最后总计耗时56小时(横跨一个月)终成定稿。过程中碰到一些内容,按照理解觉得放在A分支处合适,放在B分支处也合适,这就是多视角看待的缘故吧,但最终还是只能择一处放之,还希望看的时候,你们也能前后联结起来,变平面文字为立体。

《精进》系列书录入的创作工厂表格


在此期间,拓展挑选阅读了两本大师著作《学问与青年》(唐君毅)、《学䈁》(钱穆)中关于
读书的难与易学问的出与入章节内容,并每天记录一些所读所想的随笔日志。希望这篇4.2万字的内容沉淀可以作为一个思考的底盘,将过去或者未来看到的相关内容都融入进来,不断拓展这些主题的宽度和深度,从认知、思维、到能力、技能,逐步完善,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次一步步脚踏实地
分层精进的过程,带给我的收获不只是读了三本书,了解了正确的学习做事方式,也不只是写了一篇沉淀内容,搭建了一个知识体系的底盘,更重要的是它成了我的人生修炼场——每走一步,都有内心焦躁的时刻,都有外界的噪音干扰。但,最终我还是战胜了自己,踏出舒适圈,聚焦这件事,完成了输入输出的闭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我们终归是要靠事上磨才能有实际的进步,相信这个历程会成为我未来道路上的重要能量来源,而我更希望它也能给你带来一丝前进的动力!


另外,在采取“道法术器”的结构谋篇布局时,发现这个结构同《最小阻力之路》书中提到的“三角形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处(即
基本选择是一种与存在状态或者与基本生活取向有关的选择,而首要选择则是关乎各种具体的成就,次要选择则是可以支持那些成就的选择),遂融合一起做了做了张结构图,有助于思考。

搭建《精进》系列书结构图

一、(道)基本选择

1、创造性选择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轻重”。朱先生曾检讨自己年轻时,由于没能权衡好轻重,以至于花了很多功夫读了一些不值得读的书,写了一些不值得写的文章,也做了一些不值得尝试的事,感到懊悔不已。他说,要能权衡好本末轻重,就得有
“价值意识”,也就是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而如果一个人有勇气为自己订立目标,敢于去做理想中的自己,并从可实现的一小步一点点迈开去,他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同时也是尽最大可能来发展自己的道路。


现在很多人遇到的成长瓶颈,究其根源,来自这样的现实:他的目标是别人给他制定的,而他的做事方式又是在模仿着其他人,那么他当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重重的阻力。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
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如果求助者能意识到这些假设的不可靠,廓清这些假设的不合理成分,就可以挣脱这些假设给自己思维造成的束缚,从原先“无路可走”的假象中走出来,发现新的改变现状的途径,进而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些新的“可能选项”。


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①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②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修正;
③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地以“985”高校学生中的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更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如果心中有了更高的标准,他甚至可以选择“炒掉”自己的学校、专业,打破旧环境的束缚,寻找更高层次的新环境,比如选择做这些事:


①选择网络上高水平的在线课程,不选择本校水平稀烂的课程;
②选择国内或国外优秀的教材,不选择国内某些拼凑而成的注水教材;
③选择与最优秀的同学或学长交流,不选择与班级里成天玩乐的同学为伍;
④选择参加具有挑战性的各类竞赛,不选择只满足于完成基本的课程作业;


要用以终为始的成长思维制定主动行动,而不是依赖于外界环境被动前行。


作者提供了一个最常用的做选择方法——
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以挑选工作为例:


第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这一步叫作“重新定义问题”,它把原来的问题“四个工作机会选哪个”重新定义为一个更根源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工作”。


第二步,就是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些特征应力求全面,同时又与问题相关。这一步就叫“因素穷举”。


第三步,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5分到5分),我称为“因素赋权”。


第四步,列出一个表格,依次对A、B、C、D四个工作机会职业价值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0到5分),然后将因素分和权重分逐一相乘就可得到每个待选项在各个因素上的加权分(例如:A的加权分=A的得分×权重)。将所有因素的加权分相加,即可得到每个工作机会的总分,然后取得分最高者。

在看似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选择之间,你还可以有很多的中间选择,你可以大胆地重组你的时间,让理想与现实兼顾且不冲突;你可以寻找两个选择之间的连接点,把能力嫁接过去;你也可以对它们做出创造性的改造,让它们互相影响,使你的工作更像你的爱好,你的爱好更像你的事业。总之,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第三选择”,因为最好的选择,往往来自在更高目标指引下的我们的创造。

2、内在驱动力

(1)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的意思是,你做这件事的驱动力来自你的内心,而不是外部的奖励或外界的要求。就像一个孩子玩耍,是发自内心的爱玩,而不是为了别的东西,如果能一直这样玩耍下去,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奖励。 以内在动机行事的人,并不在乎自己做的事会不会为自己带来金钱、名声、地位等,即便有这些,也只是顺带接受,而不是以追求这些为目的。


外部奖励引发的是外在动机。今天的时代,多数人是受外在动机驱使,读书是为了高考、工作是为了赚钱、交朋友是为了人脉等,都是这种现状的体现。


外在动机适合推动短平快的行动,而内在动机适合推动长期的、更有挑战性的行动。对短期、简单任务来说,任务能不能完成、花多少时间完成是比较确定的,因而配以明确的外部奖励,最为合适。只要完成,就有奖励,妥妥的即时满足!这个就很有用。而内在动机之所以能推动长期而艰巨的行动,是因为此时我们不是“以结果论成败”。我们更看重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可能会收获快乐,可能会收获知识,可能会收获智慧,可能会收获内心的平静。哪怕最后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我们也不会后悔踏上这段旅程,因为在沿途我们已经收获了许多许多。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或者高下之分,只不过它们驱动人前进的模式和机理是非常不同的,我们要
搞清楚什么事情适合用什么样的动机来激励,适用的才是最好的。但二者会影响我们对待失败的不同态度。在外在动机的驱使下做事,如果在中途我们遇到了挫折或者失败,我们可能会懊恼、丧气,可能会对自己失望,或者怪罪于他人(外在动机加上滑坡谬误,会使我们变得害怕失败、恐惧失败、竭力回避失败,进而就会缩手缩脚地蜷缩在一个“茧”里,这对个人或者组织的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相反,内在动机会让人不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发生时,我们会更多地去反思失败,思考从失败中能获得什么经验,从失败中能学到什么东西。内在动机驱使下的人,会把失败当作一种机会,而不是灾难。


此外,外在动机使人的行为趋同化,而内在动机能促成人的多样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在为利来为利往,把追求功利作为人生准则的人,做什么事都会权衡利弊,做什么事前都要问有没有实际的好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往往会做出趋同的行为,因为目标的单一性塑造了行为的单一性。因而
追求外在动机的人一定是拥挤的。这就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导致竞争很激烈,竞争激烈了以后你追求的东西最后未必能拿到;第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以为在追求成功或者富足,确实有可能他们做到了,但是与此同时,视域会变得狭窄,在现实目标以外的东西变得不那么容易看见了,他们又错过了太多那些看上去很“无用”但实际上又很美好的东西。


而一个由
内在动机驱使的人,他的行为是不太好预测的,他经常会自发地、即兴地做一些非常规的事情,跟其他人都不一样,并且他也不在意跟别人不一样。当大多数人都在做着差不多的事情时,他已经做了许许多多其他人也许一辈子都没做过的事。他获得的东西,其实比大多数人得到的要多得多。


(2)内在动机的来源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过一个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来解释内在动机可以怎么来。按照这个理论,如果人做某件事能使三种需要得到满足,那么他就比较容易孕育出做这件事的内在动机。这三种需要是
自主(autonomy)的需要、胜任(competence)的需要和归属(relatedness)的需要


自主的需要是指人希望在做一件事时具有自主性,能够自我掌控,自己做决定;
胜任的需要指人做一件事时希望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能做好的;
归属的需要是指人想要感觉到和其他人保持着联结,并受到支持,毕竟没有人喜欢孤家寡人、形单影只。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觉得自己是自主的呢?
在他有选择的时候,包括可以选择“退出”——他既有被讨厌的勇气,也有落败的自由。现在有很多的小孩子厌学,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上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父母替他报培训班,把所有的闲暇时间塞满,父母问过孩子的选择吗?如果孩子学习只是出于“理应学习”的教条,他是没办法发自内心喜欢学习的;如果想让孩子喜欢上学习,父母就要给他空间,给他机会能让他自己做决定、做判断,让孩子渐渐学会自主、自立,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人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能胜任呢?在他
面对与自己能力相当的挑战并且可以获得公正的评价时。所以毁掉胜任感的往往是什么呢?是不公正的评价。如果评价是公正的,那么哪怕这个评价是负面的,那也没关系,因为他会觉得如果自己再加把劲,下次还能赶上来。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总是有失公正,那么他会感到特别无力,他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能获得一个好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有胜任感呢?除了评价的公正性之外,还有一个做法,对于胜任感的打击很大,那就是惩罚失败。学习上的落后和老师、家长的批评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摧毁了孩子学习上的胜任感。


(3)外在动机会损坏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强调奖励和惩罚,让人把关注点聚焦在做一件事所能“交换”到的其他东西上,而不是这件事本身给自己带来的东西上。
强调外在动机,可能短期内会有效果,但是长期来看,会损害内在动机的培育,这在许多心理学研究中已经得到证明。


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很多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一个孩子可能原本对很多东西都是有兴趣的,但是在强调结果的错误的教育引导下,慢慢地就失去了兴趣。比如,家长让孩子学钢琴,他们会觉得学钢琴的目标就是为了考级,拿到证书。于是孩子就会把学钢琴当作一个任务,而没有机会去真正体会音乐给他带来的快乐、力量和激情。学别的也一样,画画、围棋、乐高、编程等,如果都是以考级拿证为目标来学习,就会偏离我们教育的本质,打消孩子的内部动机。结果就会怎样呢?变成了学一门厌一门,学两门厌一双。


学习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孩子都充满好奇心,想探索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如果顺着孩子的这种天性,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他自由地去探索,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良性的。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种知识的灌输,当作成绩的残酷竞赛,那么孩子对学习的这种天然的热爱,就被一点点磨损掉了,最后可能就变成了一个毫无好奇心的人。他就不再会有求知的、主动的动力,而是成了一个做题机器,在机械地完成学习的任务。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很多事情带了目的就变味了。就像发自内心的喜欢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在一瞬间发生的,所有的爱,它的产生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无法刻意地去求到。如果你刻意去追求“喜欢”“热爱”的感觉,反倒会南辕北辙,越行越远。如果我们想让内在动机来驱使我们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那么并不能靠直接去求的方法,而是为自己
培养一个开放的、好奇的、敢于尝试的心灵,然后该来的自己就会来。如果追求的是外在的奖励,那么这个奖励是没有底的。所谓欲壑难填,你永远觉得太少,总有深深的匮乏感和不安感。


所以,要
学会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需要把得失心、胜负心给放一放,把“精致利己”的惯性化思维给忘掉,才能给心以足够的空间,让内在动机在其中孕育和生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