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园惊梦 | 历经沧桑演变的黄鹤楼,曾经被搬进皇家园林

 十一贝子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题)明代仇英绘《江汉揽胜图》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云黄鹤
唐代崔颢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背,顺便都记住了黄鹤楼的鼎鼎大名。
黄鹤楼旧址位于武昌长江东岸蛇山黄鹄矶,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代屡建屡毁,却一直是驰誉天下的名楼。
民间流传许多仙人驾鹤降临此楼的故事,比如王子安、费文伟、荀叔祎好像都来过。《报恩录》记载有位姓辛的人在这里开酒馆,附近山上一个道士经常过来喝酒,辛某从不收钱。道士有一天临走的时候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说只要有客人来,一拍手,鹤就会翩翩起舞,为酒席助兴。辛某的酒馆由此吸引了大批主顾,逐渐致富。十年后道人又来,取出腰间铁笛,吹奏一曲,天上有白云降落,墙上的鹤飘然而下,驮着道人飞走了。辛某便在这里新建一楼,原名辛氏楼,后人称之为黄鹤楼。
自唐朝以来,许多诗人都为黄鹤楼作过诗,其中以崔颢写的那首最为著名,被严羽《沧浪诗话》推举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有人杜撰说大诗人李白来游黄鹤楼,见到此诗,也甘拜下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实际上李白曾经以黄鹤楼为题写过不止一首诗,比如大家同样熟悉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无论真假如何,这些诗篇和故事都为黄鹤楼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名气越来越大,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
中国古代以水景见长的名胜风景区常常修建高大楼阁,成为标志性的中心建筑,同时又是登临观赏周边风光的最佳场所,如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赣江东岸的滕王阁、黄河之滨的鹳雀楼。黄鹤楼属于同样的情况,扼守长江、汉水两条大河的交汇口,巍峨雄壮,耸出山际,极为醒目。登楼一观,四面八方、远近高低的山水、林木、亭台全部历历在目——隔江西岸有龟山与蛇山相对,延伸至江面的禹功矶上建有晴川阁,江中有鹦鹉洲,而蛇山之南的洪山上有一座明初所建的宝通寺塔,北面有重峦叠嶂的大别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的街市闾巷也尽收眼底。
元代夏永绘《黄鹤楼图》
明代安正文绘《黄鹤楼图》
历代多位画家都绘过《黄鹤楼图》,分别展现了此楼不同时期的建筑形象。其中元代夏永笔下的黄鹤楼建于高台之上,由多座楼阁组合而成,最高一楼采用重檐歇山屋顶。明代安正文笔下的黄鹤楼共有三重屋檐,歇山屋顶的两面分别垂直插入一个小歇山顶。
《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邮票
2019年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举办,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两枚邮票,图案采用武汉博物馆收藏的《江汉揽胜图》,据说是明代大画家仇英画的,图上描绘了以黄鹤楼为中心的江汉风光。
清代关槐绘《黄鹤楼图》
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关槐也曾经绘有一幅《黄鹤楼图》。从图上看,此楼坐落于小山之麓,西临江岸,以一圈不规则的短垣环绕,前设拱门,后有殿堂亭轩,自成一院。楼高三层,四个立面完全一致,乾隆时期著名学者汪中在《黄鹤楼铭》中将这种形制概括为“四望如一”。建筑主体部分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出三间抱厦,屋顶为攒尖式样,特异之处在于每面抱厦之上突出一个较小的歇山屋顶,颇显繁复,与元明时期画卷上的形象有所不同。
清代诗人继续为黄鹤楼写了很多诗。比如王孙蔚有一首诗咏道:“独立飞楼尺五天,窗环平野入樽前。长江晓结千峰雨,大别晴开万树烟。紫雁北来迷楚浦,白云西去认秦川。凭栏愁看陶公柳,舞却春风又一年。
约翰·汤姆逊1871年摄黄鹤楼旧照
(旧影志工作室提供)
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占武昌,放火将黄鹤楼焚毁。同治年间,在湖广总督李瀚章、湖北巡抚郭柏荫的主持下,基本按照原来的式样进行重建,1871年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曾经留下珍贵的照片。
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再次失火被毁,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修复。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的原址。
黄鹤楼今景(引自网络)
1981年在距离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复古风格的新黄鹤楼,1985年落成,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装设电梯,五层总高51.4米,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原貌都不完全相同。

御苑清漪

黄鹤楼尽人皆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经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全盘复制了这座千古名楼,还为之写了十几首诗。
故事得从乾隆十四年(1749年)说起。
当年冬天,朝廷对北京西北郊的水系开展大规模的整治工程,重点是加挖西湖以形成容量更大的蓄水库。次年,乾隆借“为皇太后祝寿”的名义,在西湖边的瓮山上修造一座大报恩延寿寺,还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西湖改名为昆明湖,兼做水军训练基地,同时在治水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山形水系,动工营建大型御苑。不久这座新园定名为“清漪园”——这便是后来颐和园的前身。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全园基本建造完成,与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合称为“三山行宫”。
在北京所有皇家园林中,清漪园的位置是最优越的,瓮山、西湖一带既有完整的自然山形,又有辽阔的湖面,西面的西山诸峰在其外围构成极好的远景层次。乾隆很得意自己独具慧眼,发现了这处佳美的湖山基地,写诗夸耀道:“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清漪园的整体格局全盘摹拟杭州西湖,另有多处景致参照各地的名园胜景进行仿建。园中最有特色的建筑类型是楼阁,数量之多,形象之丰富,都远胜其他御苑。万寿山前山中央位置耸立的佛香阁是全园最核心的建筑,此外还在山脚、山麓、山脊、山后以及湖岸、湖心构筑了文昌阁、转轮藏、宝云阁、昙花阁、治镜阁等二十几座楼阁,或繁或简,造型多变,参差起伏。
在昆明湖东部的南湖岛上,曾经矗立一座望蟾阁,模仿武昌黄鹤楼建造而成,成为清代御苑中一处非常独特的景致,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3 万寿盛典

乾隆皇帝热衷于在各地巡行游玩,却从未到过湖北,自然没有亲眼见过黄鹤楼。但他对这座名楼一点都不陌生,经常浏览清宫中收藏的各种版本的《黄鹤楼图》,熟读历代咏楼诗文,自己也为黄鹤楼写过三首诗,还提到过崔颢、李白那段公案:“迥临雉堞瞰江流,崔颢题诗楼上头。太白顾而不复作,卓哉此意足千秋。”表扬李白因为崔诗在前而放弃作诗的念头,实属明智。
崇庆太后画像
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正逢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的六十岁生日,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万寿庆典,乾隆居然意外见到了武昌黄鹤楼的实物翻版。
这次贺寿活动参照康熙皇帝万寿庆典的规格,王公重臣、蒙藏贵族、各地官员、外邦使节齐集,为此特意在紫禁城西华门至西郊清漪园东宫门沿途道路两侧张灯结彩,寺庙、店铺修饰一新,还搭建了大量的楼阁、亭轩、戏台、彩棚、牌楼、园林,其间唱戏奏乐,罗列仪仗,场面极为热闹。
仪典期间所搭楼台都属于临时的布景性质,分别由清宫内府、王公贵胄和地方官员负责起造,庆典过后即予拆除。其中各地封疆大吏进献的彩楼最为富丽,往往穷极工巧,竭力表现本地的特色,其情形有些类似新中国国庆期间各省送京的彩车。
广东省送来一座翡翠亭,屋顶全部用孔雀毛铺成,一片灿烂锦绣。浙江省供奉一座宽阔的台榭,以湖州出产的铜镜来装饰,内部的大藻井上安了一面大镜,周围设有几万面小镜,人入其中,可以看见自己千万个幻象,仿佛《三国演义》中擅长变身法术的左慈。
最引人注目的湖广总督阿里衮所献的贡品——他运来全套木料,按照武昌黄鹤楼的式样,在皇城西安门内大街上搭建了一座雄伟的三层楼阁。
湖广总督阿里袞所献黄鹤楼形象
楼阁在正方形平面的主体四面各出一间抱厦,各层分别设有一圈开敞的外廊,围以木质栏杆,地面铺设花毯。屋面采用攒尖顶,每面各置一座悬山小顶,二层抱厦处则采用独立的歇山顶。各层檐均铺绿色琉璃瓦,屋脊及兽件、宝顶则为黄色琉璃所制。门窗花格采用宫廷最高规格的“三交六椀菱花”图案。各层外面一圈廊柱刷深绿色油漆,内柱刷红色油漆,柱头、额枋、斗栱、栏板均绘有彩画。墙壁安装了高达七八尺的玻璃,十分昂贵。三层檐下分别挂满花灯,玲珑剔透。虽然在细节上略有一些出入,但此楼总体上明显就是武昌黄鹤楼的逼真再现。
紫光阁《功臣图》中的阿里袞画像
阿里衮字松崖,姓钮祜禄氏,算是崇庆太后的娘家人,父亲是内大臣尹德,哥哥是大学士讷亲,家世显赫,深受乾隆的宠信。此番为万寿庆典献上黄鹤楼,金碧辉煌,冠绝各省,又借相关的神仙传说来祝愿太后松鹤延年,充满喜庆之意,令乾隆母子心中大悦,此后官运亨通,爵高位显,自然不在话下。

4 湖上建阁

崇庆太后的万寿庆典从当年十一月初十开始,持续了十五天。二十四日这天,太后从北京西郊离宫回紫禁城,乾隆亲自骑马在前面引路,文武大臣、朝廷命妇、男女百姓跪在道旁迎送。太后坐在銮舆里,看了一路的绚丽景象,高兴之余,觉得太过靡费,下旨尽早撤除。
别的彩楼统统就地拆掉,倒也无所谓,唯独对于那座黄鹤楼,乾隆恋恋不舍,于是决定重赏阿里衮一万两银子,把所有材料都搬到清漪园,在南湖岛上建起一座新的楼阁,取名“望蟾阁”。
清漪园昆明湖中筑有三座岛屿,象征神话中的东海三仙山,南湖岛是其中之一,以十七孔桥与东岸连通。岛上保留一座祭祀龙王的广润祠,西侧院落中建了一座月波楼,岛北部堆叠土山,望蟾阁高踞其上,俯临湖面。
清代宫廷画家绘《万寿图》中的清漪园望蟾阁与南湖岛
大约从乾隆十七年(1752年)开始动工兴建这座楼阁,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成,但在上一年已经大致成形,可以从湖上欣赏其高大的身影。望蟾阁台基下设有码头,乾隆经常从昆明湖北岸乘船过来,驶到楼下登岸,一路碧波照影,宛如明镜,与长堤、拱桥和水鸟为伴,正如其诗中所咏:“望蟾阁外放烟舟,澄照欣看镜里游。绿柳红桥堤那畔,驾鹅鸥鹭满汀洲。
望蟾阁的造型与西安门内大街上的那座彩楼几乎一模一样,主要差别在于屋面除了铺设绿色琉璃瓦之外,还增加了黄色琉璃剪边,并且不再悬挂花灯。乾隆在诗中声称:“黄鹤由来肖武昌”,强调此阁专为模仿黄鹤楼而建。
两座楼阁不但造型雷同,而且所在景区的建筑格局也有相近之处——黄鹤楼与一组亭台轩馆共同构成相对独立的庭院,望蟾阁同样与相邻的祠宇殿堂形成完整的组群,两座高楼均居于临水一侧,而望蟾阁南侧的月波楼与黄鹤楼东侧的南楼地位相当,都属于陪衬的附楼性质。
如果将视野放到昆明湖周边,会发现望蟾阁与黄鹤楼各自所在的山水环境也颇为相似——昆明湖的水面堪比辽阔的长江,南湖岛比拟黄鹄矶,北岸的万寿山对应龟山,临湖的三层文昌阁对应晴川阁,湖上的知春亭小岛对应江上的鹦鹉洲,而昆明湖西侧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对应洪山上的宝通寺塔。从这个角度来看,望蟾阁的这次写仿兼顾到更大尺度的园林风光,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楚天江山的形势与神韵。
望蟾阁下的假山磴道有百级之多,加上楼内陡峭的楼梯,需要一定的体力才能登到最上层。乾隆退位为太上皇之后,于嘉庆元年(1896年)最后一次为望蟾阁题诗,总结自己四十多年来一共登阁十二次,只有两次爬到第三层。
从四周看,望蟾阁突兀于宽阔的湖水之上,好像是“晶盘擎出玉芙蓉”。登楼四望,东边可近观昆明湖东岸的铜牛、远眺畅春园,南面是昆明湖西堤,北面是万寿山,西边是昆明湖西岸的耕织图和更远处的重重西山,观景视野可谓绝胜。
乾隆在咏望蟾阁诗中多次提及与黄鹤楼相关的诗文典故,尤其对崔颢的诗极为欣赏,说:“设云武昌是,崔句孰能俦。”“因之即景思崔咏,只合于斯笔砚藏。”——意思是无论谁作的咏楼诗都比不上崔颢,只要想到崔诗,自己也只好把笔砚藏起来。——这话说得实在是言不由衷,他先后给望蟾阁写了十六首诗,丝毫没有藏拙的意思。

5 仙境望月

除了写仿黄鹤楼之外,望蟾阁还有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仙境,一是赏月。
乾隆有一次去香山静宜园游玩,在静室一带远远看见望蟾阁,作诗云:“昆明湖上望蟾阁,疑是蓬莱驾海涛。”把望蟾阁和所在的南湖岛视作蓬莱仙境的化身。
“望蟾阁”这个名字源自东汉时期的志怪小说《洞冥记》。这部书记载汉武帝在神话般的钓影山上建望蟾阁,高十二丈,阁上悬挂一面海外有祇国进贡的金镜,直径四尺,可以照见鬼魅,使其无可遁形。清漪园望蟾阁上没有悬挂这样的宝镜,但楼前湖平如镜,可以产生类似的联想。
乾隆从昆明湖对面看望蟾阁,作诗云:“玉蟾最可望琼阙”“隔湖飞睇者,望此作蟾宫。”古人把月亮视为蟾蜍的化身,称之为“玉蟾”。所谓“蟾宫”,指的是月亮上的广寒宫。南湖岛平面轮廓近于圆形,本身就是月亮的象征,岛中有月波楼,岛东侧的十七孔桥上刻有“偃月”二字,加上望蟾阁,构成一个完整的月中仙境模式。
由此可见,因为这座望蟾阁的存在,南湖岛成为集蓬莱岛、钓影山、广寒宫三大仙境于一身的神奇之地。
清代弘旿绘《京畿水利图》中的望蟾阁
中国素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古谚,以临水楼阁为赏月的最佳场所,看天上之月与水中倒影相互映衬,方为称心乐事。黄鹤楼同样是赏月的胜地,比如清代王守正写过一首《黄鹤楼玩月歌》,赞道:“楼头秋夜寂不喧,碧空高挂一轮月。”与之类似,望蟾阁之名兼取“远望蟾月”之意,其初衷也是想打造一个理想的赏月场所。
吊诡的是,终乾隆漫长的一生,居然从未在这里欣赏过幽美的夜月之景。
这事说来有点好笑。早在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初步完成了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曾经写过一篇《圆明园后记》,夸耀圆明园已经达到完美的境界,声明自己十分满足,从此不需要再修建新的御苑,同时告诫后世子孙也不要再浪费民力另建其他园林。可是几年之后,他就自食其言,开始动工建造清漪园,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便又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写了一篇《万寿山清漪园记》,文中除了为自己辩解之外,也含有一点检讨的意思,最后还特别强调说自己每次来清漪园游玩,都只逛上午半天,中午就回,从来不在这里住宿过夜,暗示君主不会玩物丧志,请天下臣民放心。
为了这一句诺言,乾隆就此失去了在夜晚登望蟾阁赏月的机会,心中难免有些愤愤不平,屡次抱怨说:“是阁虽云'望蟾’,而从未于此赏月。”“所谓'望蟾’,亦虚有其名耳。”他曾在黎明时分偶尔过来,看一眼天边即将消失的月亮残影,聊补遗憾,作诗云:“望蟾最宜夕,而我曾未到。偶来每值晨,汉边尚堪眺。”更多时候,他坦承“望蟾”二字表现的主要是虚景,只要能让自己想象一下高阁明湖、清月朗照的意境,寄托情怀,就算达到目的了。

6 晴川余韵

望蟾阁存在的时间不足六十年。由于此阁位于南湖岛北侧,冬春两季直接面对红山口刮来的强劲西北风,屋檐很容易被吹坏,经常需要修缮。嘉庆皇帝继位后,对清漪园兴趣不大,很少光临,从来没有登过望蟾阁。嘉庆十五年至十七年(1810-1812年)间,此阁被完全拆除,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单层的涵虚堂。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焚掠三山五园,清漪园同遭劫难,包括涵虚堂在内的南湖岛上的所有建筑均被焚毁。
清代光绪年间《北京颐和园八旗兵营图》中的涵虚堂形象
光绪时期重建颐和园,在旧基上按照嘉庆年间的涵虚堂样式复建五间殿堂,北出三间抱厦,景观效果远逊当年的望蟾阁。
颐和园涵虚堂南立面今景
今天颐和园游客如云,登上南湖岛,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有一座高耸的临水楼阁。值得一提的是,涵虚堂的南面悬有一面“晴川藻景”匾额,源自崔颢《黄鹤楼》诗中的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似乎在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昔日清漪园与武昌黄鹤楼的那段奇妙的因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