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服饰衣纹看不同时期木造像的特点

 佛像堂 2023-03-08 发布于广东

引子

  • 看一尊造像,首先会注意到它的开相,神情给我们的感觉。但如果从造像整体的观感来说,是否协调和舒服,服饰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

  • 尝试先不去关注他们的开相,只关注服饰的线条,专注其衣纹演变和表现形式,从中分析每个时期的特点,其实也很有意思。

  • 观察每个时期的经典造像,可以领略其服饰衣纹,怎样从最初的认识和表现逐渐发展,形成丰富、成熟的服饰语言体系。它与人文思想、宗教信仰所形成的审美取向有关。

  • 中国的造像雕塑是用意取形,不是一味的写实、程式化的复制,而是带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基本用线来衬托,来画体,再用体来托线。不是纯粹的物理性线条,反映了雕塑的精神内涵。

  • 反观古希腊雕塑,注重写实技巧,将形体用一种逼真、完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与中国造像截然不同。

  • 我们能看到的比较早期的木造像源自唐代,宋代达到鼎盛时期,继而延续至辽金元明清。

唐:超现实的浪漫主义

唐代仕女木造像没有陶器那般丰腴,但从开相看,跟陶器相似,服饰的线条相比之下凸显出了身体的曲线,衣纹较简练,整体气质既沉静又温和,风格典雅优美。

唐木胎仕女像 埃斯肯纳齐藏品

▲唐木胎仕女像 埃斯肯纳齐藏品

▲唐木胎释伽牟尼佛 吉美博物馆藏

▲唐木胎供养人像 吉美博物馆藏

这些都是唐代的木造像,相对这一时期的其他材质而言,它不是最稀罕的,甚至算不上高古。但对木造像来说,它们却极为珍贵。

▲唐木胎菩萨像 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两尊菩萨像面亦圆润,顶束高发髻,类似唐代妇女的头饰,躯体多呈三折枝式,丰腴的躯体上下扭动,看上去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但又有不容亵渎的神圣美感,上身斜披络腋,肩搭披帛,下身着长裙,腰围丝带,披帛的装饰看似繁复,但并不凌乱和笨拙,既表现了丝织物的真实质感,又衬托出菩萨身姿的动态,服饰样式和表现手法较此前明显繁复和成熟。

▲唐木胎彩绘力士像 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天王力士像头部高昂,虽然身着武士铠甲,但也不影响躯体厚实度的表现,肌肉饱满富有张力,全身肌肉鼓胀,气势咄咄逼人,铠甲色彩艳丽,富有浪漫气息。

宋:清新朴实的自然主义

宋代,木造像大量盛行。一方面,晚唐、五代的战乱频仍,大量金属被用来铸造兵器,一方面,宋人更向往回归自然的安逸生活,此时前朝石窟的大量开采已停滞,遂逐渐在居所旁兴建寺庙,雕塑木造像。

木头是有生命力的材质,中国人对木质有特殊情感,用富有生命力的木质雕刻的造像就也比其他材质多了一份亲切。对雕刻者来说,木头也是较易驾驭的材质,利于发挥雕刻的水平,其开相和衣纹处理因此显得细腻、柔和。

宋代木造像艺术造诣达至巅峰。现在能看到的宋代木造像,大多是晚清民国时期流散至欧美博物馆的。其以水月观音为代表,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都有这一题材,所谓“无宋木,不成馆”。

这一时期,受佛教世俗化的影响,木造像呈现世俗的审美情趣。与唐代超现实、超理想化的手法截然不同,其衣纹处理完全脱离了外来的艺术模式,形成了汉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富有清新、朴实的自然主义气息。

有人说唐代造像是雕塑的巅峰,在笔者看来,其固然很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却不是纯正的汉民族雕塑。唐代是大包容时代,很多外来民族聚合一处,这一时期造像的开相和造型因此具备多民族特色,至宋才慢慢走向世俗化,形成汉文化语言。

佛教发展得益于国人的“山寨”精神,在宋代被改造得愈显世俗化,适应了信众更普遍的需求,以至现在佛教依然兴盛,印度源头却早已没落。

菩萨像一般头戴花冠和发髻冠,花冠高大、繁复,衣饰也繁复。胸前有璎珞,手足都戴有手钏、臂钏,上身比较袒露,肩膀习惯披一件天衣,下身穿有长裙。整体富有装饰意味,浓郁的世俗审美情趣。

▲北宋木胎水月观音 荷兰国家博物馆

这尊水月观音是世界名品,颈戴项圈,也叫璎珞,双肩的飘带搭落得很随意、自在,身躯健硕的感觉犹如一个美男子,从开相看很难分出性别。衣纹线条的刀法简括、有力度,两边衣袖袖摆很宽大。整体清新、明朗,彰显了北宋时期的大国风范。

每一尊造像都和当时的时代特征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个时代才有了这个产物,有了佛教才有了与之相应的雕塑。一件古物,一件艺术品,可以从气息上感觉它所处的时代特征。

▲北宋木胎水月观音 旧金山亚洲艺术馆

▲南宋木胎水月观音 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

这两尊木胎水月观音,一个是北宋时期,一个是南宋时期,都是巅峰之作。宋代造像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严格区分的话,北宋和南宋各有其特点。

北宋是大国,其造像表现出了大国的王朝风范。到了南宋,由于政治的颠沛,迁都到了杭州一带,不善于打仗,总是处于被欺负的角色,这个时期的造像表现出的是内敛和低调。

这两尊造像的开相,前者显得雄伟、霸气,后者五官小巧集中,显得更加秀美。前者雄壮、肌肉感更强,后者身姿显得更加婀娜。从发冠看,前者整个大的轮廓做得比较粗犷,细节没有后者那般细致。从衣纹服饰看,前者更注重整体雕刻,后者强调的是细部线条的流畅感。

▲北宋山西长子崇庆寺彩塑罗汉

▲宋代木胎罗汉像 佛像堂藏品

这是我收藏的一尊宋代罗汉像,与山西长子崇庆寺的北宋彩塑罗汉风格如出一辙,面相瘦削,五官和颜面与头部骨骼、筋肉、血脉的解剖关系、细部的起伏变化都有清楚明确的交待,似在参禅苦修,又似带有慈祥的笑意,似乎难以捉摸表情后面深藏的内心世界,越过外在表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者具有很强的写实造型技巧,身着通肩式袈裟和僧裙,露出前面的胸骨,逼真写实,衣着柔软轻薄,紧贴身体,衣纹简括自然。

辽金:唐风遗存,民族审美

和南北宋处于同时期的辽金造像也很精彩。它继承了唐代典雅端庄的遗风,在学习中原宋代写实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契丹民族和北方地区的传统审美情趣,与宋代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貌。

辽代佛像身上身着袒胸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衣褶较繁复,衣纹质感比唐代明显强烈。菩萨像多戴高花冠,顶束高发髻,花冠的形式特别,类似契丹贵族的头冠,胸前饰一串珠联式璎珞,两耳际有两条宝缯垂在两肩,并分段打结。

▲辽代泥彩塑菩萨像 山西大同华严寺

上图这些是山西大同华严寺的辽代泥塑、彩塑造像。现存关于辽代的木造像资料稀少,它们的表现手法实际上很相似。

▲金代木胎菩萨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这些是金代的菩萨,继承了辽代风格,造型样式和辽代很相似,又在辽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头戴花冠,且菩萨头部常见是曲卷式雀屏状的发髻,耳侧各有宝缯垂肩,上身双肩披帛,颈饰项圈,左肩斜披络腋,下身着长裙,面相丰圆,与辽代造像相比身躯更加丰肥,衣纹质感更强,衣纹线条显得更加繁复。

金元菩萨像 佛像堂藏品

▲金元释迦持禅定印 佛像堂藏品

这是我之前收藏的一尊金元时期的释迦牟尼像,螺发如火焰纹般独特,饱满的双耳垂,身形厚实强壮凸显了肌肉的健硕感,胸脯八字型的肌肉褶皱处理更是强调了肌肉感,整体来看还能找到犍陀罗造像的影子。

元:汉藏结合,变化多端

元代崇尚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其造像大多带有密宗的特点,受到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和影响。最初,它还邀请了尼泊尔工匠来宫廷制作佛像,因此有些元宫廷造像就融合了尼泊尔、西藏和中原造像的特点,创造了初期汉藏结合的艺术形式。

元代蒙族民族文化进入中原,逐渐渗透、影响中原文化,这点在金铜造像上有所体现,呈现较为单一的汉藏结合特征。对木造像来说却不是这样,其风貌千变万化,显得很多元。毕竟中原幅员辽阔,木质相对容易取材,也容易雕刻,虽然精品率少,但对某些蒙族文化没有渗透到的地区,中原文化得以保留,这一时期的木造像因此风格特点很丰富,并不容易把握。

▲元大都宫廷风格木胎西方三圣一组 佛像堂藏品

这是我收藏的一组元大都宫廷风格的西方三圣像,是较早期汉地风格和尼泊尔融合时期的作品,还保留有比较浓郁的尼泊尔风格。中间的阿弥陀佛肉髻高隆,额部宽平,双眉飞扬,鼻梁高挺,肩宽体壮,胸部隆起,气势雄浑,侧面犹显身躯健硕,俨然一尊犍陀罗式的身躯又带有中原汉地味道的一尊造像。

左右两尊菩萨像头梳高发髻,还保留有金代曲卷式雀屏状的发髻的遗风,双眉飞扬,面露慈祥,胸前饰有独特的璎珞,此种璎珞中原造像少见,应是吸收了尼泊尔造像的特点,双肩斜披络腋,下身着长裙,一尊呈中原流行的水月观音造型,一尊结跏跌端坐,姿势优美,富于动感和肌肉感。

▲元木胎菩萨像 佛像堂藏品

明:从简约到繁复

明代造像分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呈现出的面貌各异,明早期永宣时期是巅峰时期。这时期的造像中的汉藏风格造像,大胆地吸收汉地艺术,并实现了汉藏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造像面部宽平,具有明显汉人审美特征,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衣纹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优美流畅,质感强烈。装饰上也吸收中原地区传统手法,特别是菩萨像胸前及腰部的U字形联珠式璎珞,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明代造像保留了元代的遗风,衣纹服饰与元代的有些相似,在开相上有所区分。

▲明永宣宫廷风格木胎释迦说法像 佛像堂藏品

上图是一尊永宣时期的宫廷风格释迦说法像,肉髻高隆,典型的永宣时期的开相,身穿袒右肩袈裟,胸前和两腿部的袈裟衣褶密集,又显得自然流畅,从衣纹的节奏感中也体会到一种祥和宁静之感。

▲明永乐宫廷风格木胎释迦佛 佛像堂藏品

▲明早期宫廷风格木胎释迦佛 佛像堂藏品

▲早明元木胎菩萨像 佛像堂藏品

▲明早期夹纻仕女像 佛像堂藏品

明早期永宣时期以来到明中期,汉藏风格的永宣宫廷造像艺术风格也对内陆其他地区的佛造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许多佛造像都带有明显的藏式特点,躯体结构变得匀称,菩萨的头冠到衣装的装饰也丰富了很多。

▲北京智化寺万佛阁 毗卢遮那佛

明正统九年 金漆木雕 连座高490厘米

▲明中期木胎释迦佛 佛像堂藏品

▲明中期木胎释迦佛 佛像堂藏品

▲明代木胎宫廷风格释迦佛 佛像堂藏品

▲明中期京工夹纻菩萨像 佛像堂藏品

▲明中期木胎京工麻姑献寿像 佛像堂藏品

▲明中期木胎韦驮天王像 佛像堂藏品

明晚期嘉靖皇帝对藏传佛教造像实施打压政策,藏传造像从此中断,而内陆佛像艺术重新回归到主流艺术中,这一时期的造型风格继承宋元造像产生了新的发展,金铜造像表现较多的是头大身短,躯体会更丰臃些,衣纹简约,有些绵软无力。木造像似乎不受这样风格的影响,整体造型比例包括衣纹都没有明显的衰退,反而衣纹的精美细腻度更强,这点尤其体现在南方造像。

▲明中期木胎菩萨像 佛像堂藏品

▲明晚清初木胎宫廷风格释迦牟尼佛 佛像堂藏品

▲明晚期木胎迦叶罗汉像 佛像堂藏品

▲明晚期京工木胎天官像 佛像堂藏品

清:从写实到夸张

清代造像延续了明代晚期的遗风,衣纹和着装在明代相对简约的线条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体态也更丰满,衣纹层次感更强,普遍华丽,线条繁复,衣褶密集,花纹图案繁复而细腻。

木造像分为几个地区流派,清代造像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北方造像尤其山西一带不再鼎盛,北方以京工造像、南方造像以福建工、江浙工精品辈出。

清代造像可分为清中早和清中晚两个时期。

▲清康熙木胎京工阿难迦叶罗汉 佛像堂藏品

▲清初木胎吕祖像 佛像堂藏品

▲清康熙夹纻宫廷风格白度母 佛像堂藏品

▲清康熙夹纻京工罗汉像 佛像堂藏品

▲清康熙京工夹纻罗汉尊者像 佛像堂藏品

▲清康熙木胎京工观音像 佛像堂藏品

清初檀香木接引佛佛像堂藏品

▲清初木胎观音菩萨像 佛像堂藏品

▲清康熙京工木胎自在观音 佛像堂藏品

▲清初木胎天官像 佛像堂藏品

清中早期的木造像衣纹流畅、跌宕,更注重衣纹转折处的写实效果,少了些夸张,显得更加随意。衣纹处理相对简化,着重刻画身躯线条,与衣纹更好的结合,视觉上有平实、宁静的感觉,能将目光更多地聚集在其面部神态。

▲清晚期木胎坐像观音 佛像堂藏品

▲清晚期木胎骑鳌南海观音 佛像堂藏品

▲清晚期木胎神像 佛像堂藏品

▲清晚期木胎哪吒像 佛像堂藏品

清中晚期的木造像,衣饰比较繁复,像海水纹一般多层次变化,跌宕起伏。胸前璎珞也比较有特点,整体华丽非常,雕刻师往往将衣纹处理发挥得淋漓尽致。

结语

纵观所有造像的服饰衣纹,每一尊造像都和当时的时代特征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个时代才有了这个产物。当你阅造像无数,可以从气息上感觉到它所处的时代特征,判断一尊造像往往也是一眼的感觉。

讲解/静哥 编辑整理/谢谷

静哥,佛像堂古代雕塑馆创始人、观相文化发展公司负责人。收藏世家,继承父辈收藏至今三十余载,经常发表古代木造像的学术文章,对古代木造像研究起到开拓作用,并形成系统研究。目前已收藏古代木造像数千尊,精品木造像数百尊,囊括唐宋辽金元明清时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