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开淡墨痕——当代女书家作品选登

 朝歌淇水悠悠 2023-03-08 发布于河南

图片

W

O

M

E

N

S

0

D

A

Y

图片

花开淡墨痕——当代女书家作品选登

图片

书法在古代是文人士大夫书斋生活和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历史的局限,女性往往少有机会问津诗书翰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越来越多的女性研习书法并在书坛崭露头角,为当代书坛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引起了书法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她们在自觉的审美意识引领下,有着鲜明的艺术追求,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才情和人文修养,使得书法艺术这株奇葩更加绚丽多姿。值此“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中国书法报》特遴选部分女书法家作品并配以文字,展示女书法家的才情与书趣,以飨读者。

当代女性书法发展的教育层因思考

解小青

图片

当代书法无疑是女性书家参与最众、影响最著的繁荣发展时期。从组织机制、创作与研究动态,以及靓丽多彩的活动交流等各方面看,巾帼隽才,墨华绽放,交相聚合出当代女性书法发展的时代映象。 

女性书法群体的壮大与创作研究的深入,除社会进程、艺术思潮等诸多因素影响外,教育转型与学科建制是直接的促因之一。在近现代艺术转型进程中,女性书画家受到私塾、学校、社团等艺术教育方式的交互熏陶,加之中国女子书画会等社团兴起,管领群芳,名盛一时。随着高等书法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书法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本、硕、博连读的女性越来越多。在当前建设“新文科”“交叉学科”的背景下,跨学科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使女性在其中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压力。

当代女性在书法方面和男性处于同等的竞技状态,承受着同样的创作压力。一方面女性艺术的天性特质,需要养护;另一方面又显出其局限性,需要寻求自我突破。面对两难境遇,女性书家如何开出艺术新境,同时在研究方面加强对艺术史论的研读与判析,展现独特视角的艺术史观和学术史观,值得深思。

安文丽书法艺术

孟会祥

图片

安文丽魏碑取法属于斜画紧结一路,特别是对《元桢墓志》《元倪墓志》《李璧墓志》《李谋墓志》等有精深的研习。受时代趣尚的感染,安文丽楷书也重视点画的块面感和结体的构成感,总体上,点画以方笔为主,结体以紧密为主。当然,她的魏碑面目并不单一,也做过很多尝试。我尤其叹赏她如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的风格。其点画粗细变化幅度很大,细画无浮薄之感,粗画无僵死之感;结体虽以紧密为基调,而一方面有长笔画求动态,另一方面则肥瘦高低,随意所适。尤其难能可贵者,在于“骨气洞达”,千变万化中不失其正。实际上,这里面显露出的,正是唐楷、行草的支撑信息。在对联“召即来,大国强军赢气魄;战能胜,雄风壮志撼云天”中,其用笔的书写性则表现得更加充分,或者说,唐楷、行草的因素更明晰一些。

如果把强调书写的传统魏碑楷书视为“古”,把强调点画块面感和结构形式感的魏碑楷书视为“今”,则安文丽的魏碑是折衷的、改良的状态。艺术道路其实无所谓对错,只要正心诚意,忠实于自己的审美取向,或兼融并包,或偏激固执,都未尝不可。所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相信这是她的选择,而这一选择,则基于她开放式的研学状态,对魏碑长时段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生活、对艺术的独到体悟。

清风沐雪  诗书相伴

张红春

图片

书法与诗词,是我生命旅程中的两个伴侣。浸染在书法和诗词的世界中,是我与生活周旋并能自得其乐的幸运。

窃以为学习书法、诗词,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技法的掌握也许是三五年,也许得十年八年,天分不同、功夫不同,进境自然不同。而书法之美、诗词之雅的体会,需穷尽一生来涵养,甚至终生亦不得自由。因为,书法的艺术指向多受审美影响,而审美受文化条件的影响,并且会随着时间、综合修养的变化而变化。

古人云“至法无法”。书法与诗词同样迷人的,还有它们审美的不可解析不可言传,以及它们审美活动、审美愉悦的不可替代。书法与诗词的创作、表达,都以“悟”为入,而“悟”的前提是大量的熟练书写和熟读细品。姚鼐《与石甫侄孙书》中说:“凡诗文事与禅家相似,须由悟入,非语言所能传。然既悟后,则反观昔人所论文章之事,极是明了也。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此之谓诗、书之通理。

朱良志先生言:“以冰雪的精神,去为人、写字、写诗。”“以朴素的情怀,坚实地行走于大地上,写出人生的至性文章。”是对我的鼓励、期许。囿于才情,诗书画虽未得前贤一二,但悦己悦人也是快乐。年过半百,对人生更多感悟。大道自然,敬畏生命,或可心无挂碍,一任清风送白云。天地无涯,人生渺渺,有书法与诗词相伴,足矣。

女性书家的现状与发展

韦斯琴

图片

从汉字书写的角度来理解,书写本身无性别之差。只要握着毛笔去写,我们都同样面对笔墨纸砚,面对诗词歌赋,面对临创相融,面对个人风格的缓慢形成。

当代书法,在大大小小的展览中,除了几年一届的妇女书法展之外,我们的评审也是不分性别的。所以,在我们的艺术评价体系里,书写水平的高低,不会因为谁是女性书家便可以网开一面,降低评审标准。

其实,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女性书家拥有许多自身的优势。比如女性普遍好静、心细,可以在作品的精美度上做文章,不求大制作,着眼于小而精的表达方式,在册页、手卷这类形式上寻求空灵与雅致,走小清新路线。

再者,在文字内容上,以母性的、儿女情长的,甚至是柴米油盐的表述为切入点,将书法与当下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笔墨传递爱与温暖,怎样的琐碎,都温婉美好。

当代女性书家群体,相对于中国古代,数量还是很庞大的。全国各省、各市,甚至各区县都已成立了女书家委员会。而女性的书写,不仅仅是个人的修行,更是对整个家庭文化品质的提升。

从长远看,女性书家对传承书法艺术,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意义更胜于艺术。

创作感悟

芦海娇

图片

笔者近些年主要致力于鸟虫篆印的研究,沉迷于鸟虫篆印与众不同的华丽繁复面貌、缜密优雅的姿态及其背后流溢着的金石情愫。中国艺术重写意,讲不似之似,讲忘形得神,书法绘画如此,篆刻更应如此。“鸟虫篆意象印”更能表达中国艺术精神追求的“天人合一”之思想境界,阴阳结合、虚实相生。当把古玺、汉印、封泥、花押以及唐宋金元官印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都运用到篆刻创作中,用人物造像作为点画,将人物图式以点线面构思,与鸟兽虫鱼意象共同组成印章创作元素,使文字笔画之间产生艺术对话,同时将鸟虫篆意象化和人格化处理,使之赋予人的肢体语言及作者自身的情感,丰富鸟虫篆印创作的形式内涵。同时,汲取了古代青铜器纹饰、古玉图饰、汉画造像、古铜镜铭、民间美术等资源。尽量摒弃繁缛重叠的篆法,追求简约意象,融合地域文化,用现代审美意识和艺术观重新考察古印。从更深、更远、更精处全面取法传统作品,拓展字法和刀法的运用空间,尽力提高自身的生命情境与人格精神的全面修养,并在创作主体思想上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大美,表达天人合一的阴阳之道和唯美的精神向往。

古不乖时  好中求新——方放的书法艺术

薛永年

图片

方放的书法艺术之路,如前所述,青年时代英才早发,中年后再度崛起。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经典入手,以帖学打基础,不刻意拉开与古人的距离,而是力求通过经典的研习,掌握书法美的规律,老老实实的与古为徒,水到渠成的入古出新。青年时代,她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先学一两家,再旁收博取,用功夫发天然,以学养育个性。进入中年以后,她更加自觉地对待继承与创作,不但入古更深,而且与体现时代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大字还是小字,方放都在对经典诠释的与古为新中,保存了一种文化气息,一种被传统涵养的书卷气。同时她努力实现着多种结合:自然书写与刻意探讨,反复临摹与不断创作,书法实践与研究书论,书内功夫与书外修养。她的《习书偶得》与《好云楼笔记》表明,近些年的方放,不断在临帖中领略观道、畅神与得法的关系,不断在审美体验中理解民族艺术的共同规律,以求植根传统,由技进道,艺文兼备,承续中华文脉,陶铸时代审美,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综合素质的书法家。

在这个春天种下希望,还有努力

王文英

图片

又到了春三月,照例的各种女性书画家的展览,报刊、杂志的邀约,从正月里就开始了,妇女节应该是春节后第一个让人惦记的节日,也是女子最令人瞩目的时刻,当然也是女性书画家的高光时刻。

过去的3年,看过、听过、经历过太多的事,忽然觉得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做好自己,踏实当下,善待一切,是现下我最真实的想法。

这3年,经历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就说这两年春三月的展览邀约吧,已大多从线下移到了线上。虽然说不用想着3月8日这天该去参加或出席哪个活动,但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好像已经适应了或习惯了关起门来自己过活。想要快速地回到三年前那样的生活工作状态,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癸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到了,除了线上展览,线下活动也开始预热,我甚至接下了一个讲座,许久没有开讲,让曾经喜欢讲台的我,多少有些莫名的紧张。但无论如何,这个春天,这个节日,女性书画家们换上了春装携着新作,已经开始重新出发了。

在这个春天种下希望,还有努力。

女性书家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林玉梅

图片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母亲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管理者,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母亲潜移默化的行为远比说教更容易影响孩子,如同镜子,映照出孩子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她给孩子除了爱,还有方向。

书为心画,练字即练心;书以睿智,文以载道;书彰大美、美育铸魂;书以立品、弘道养正。纵观中国书法历史长河,留下的经典力作,是书家人格修养、生命意态、人生写照的升华,体现时代烙印和历史深思,反映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这些思想理念融合渗透于孩子的生活,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女性书家以自己的独有的话语方式,在关注孩子衣食住行的同时,更懂得保护孩子善良纯净的心灵,用自己勤奋、执着、朴素、专注、担当、尽职的人生态度来感染孩子,陪伴孩子成长,以自己的智慧、才情和爱心来实现家庭和事业的双丰收。

习书感悟

曲  平

图片

习书,贵在久恒。坚持,加速收益;放弃,一切归零。王羲之《书论》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当一个人血液里渗透的都是书法的基因,连呼吸都是墨香。

曾国藩曾经说:“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心不静,则不达。我时常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一个人、一扇窗、一杯茶、一支笔,回归书写本真。一个人集中精力研究一件事,是种刻骨铭心的孤独,是种望不到尽头的寂寞。但我后来却开始慢慢享受这份难得的孤独与寂寞,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孤独与寂寞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深切的体会到,做一件事情,只要肯下苦功夫,都会有见树。

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也提供了博得声名的平台,但一个人如果沉不下来,必一艺难成。我经常规劝书法爱好者,要想练好书法,一定要做到四点: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老师,愉悦是最高境界;二是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三是虚心。以古人为师,以良者为师,面对吹捧,决不能迷失自己;四是品行。书法离不开性情、妙在性情、无性情就无书法,书写者品必正,书痴者技必良。

周勋君:随心所动

吴洪亮

图片

如何让书法这门依托于字学的古老学问,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新的升华,是时代赋予书法家们无可回避的,确立自我价值与身份的课题。在众多的可能性中,周勋君的探索理路叫作“自然书写”——古典书学中“功夫”与“天然”并举的书写方式。追溯传统,晋人“尚韵”的书写可以视为自然书写的滥觞,宋代“尚意”书风的流行亦为自然书写灿烂的余绪。然而,自元之赵孟頫着力恢复晋唐古法,明之董其昌强调巧妙书道以后,“尚韵”“尚意”传统越发式微。从这个角度上讲,周勋君的理念实质上是依托传统根脉的一种现代激活和重构。

在书写过程中,周勋君尤其重视“我”的价值,即书法的个性表达。譬如,她擅草书,好诗词,能从前人文辞中获得一种感发,并将其形诸毫端,呈现出一种富于个人特点的文书相应的书写。正如陈师曾总结出文人画具有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一样,周勋君亦将书法视为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承载。概而言之,她追求的自然书写是技法与天性的兼顾,是庖丁解牛与解衣般礴的合体,是在走人书俱老之长路,创造出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我法”。“我法”中,难在“法”。两者的自由共舞或合二为一,从理论层面是好感受的,从实践层面是艰辛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这是周勋君借陶渊明诗抒发的个人书写的理想,而我更愿意将同诗中的另外两句赠与她——“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愿勋君能够真正随心所动,自然书写。

书法教学的网络化转换

阚爱平

图片

书法的普及随着全民书法不断地提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书法教学已经在原有的课堂教学,转换为网络教学。

近期,我在书画频道做了“楷书入门”网络课题。这是一个新的模式。虽然形式不同,受众面也不相同。但书法的指导、示范还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讲课形式转变。给我带来一些思考。书法教学以网络这样一种新颖、简洁、明快的教学,是不是更趋于大众化,普及性更广呢?

当今快节奏的时代,每当我们打开手机,总是能接收到各种培训机构的书法教学信息,打破了学习场地与时间的限制。让学员可以足不出户开展面对面的远程交流,可以直观的做示范,讲解笔法,分析结构,零距离交流心得体会。学习的氛围浓烈,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具有亲和力。网络教学给书法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春日创想

刘晓霞

图片

近期写了两幅作品。一幅出自《论语·先进篇》,节录曾子的一段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另一幅内容选取晏殊词《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都是有关描绘春天的词句。这个春天,其实盼望了很久。这些描绘春的词句,在这个春天里更能入我心,合我意。写起作品更觉得神采飞扬,春的旋律在耳边回响。好的情绪,美妙的词句,折叠成一幅幅美好的作品。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压抑了一个冬天的情绪,需要在春天里宣泄。曾子讲,约上三五好友带上童子几人去踏春。可以歌,可以唱,可以舞,这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一幅画面。如果孔子问我,我会说去听山,到有山的地方,面对着陡崖峭壁,大喊几声,任凭声音在山间回荡。积郁了一冬的情绪,瞬间释放出来。收拾好情绪,重整未来。

晏殊词《破阵子》中提到的燕子、梨花、碧苔、黄鹂,还有那个笑魇如花的东邻女伴,一切皆是美好。有动有静,妥妥的一幅春天美景图,真是令人向往。春天里百卉争艳,清明前后,我最惦念去的地方是植物园,此时的植物园花事不断,姹紫嫣红,一路生花。流连穿梭期间,我宁愿化作一只蝶,可以相伴左右,闻其香,抚其面。想起史湘云那小妮子,醉卧芍药间,高雅宁静,率真洒脱,羡煞我也。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闲,有花相伴,半日足矣。

石文贞的书法艺术

刘颜涛

图片

在当代年轻书家中,石文贞是一位长期执着于篆书学习和研究的优秀作者。书如其人,温文尔雅。正如“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词中所称许的“笔法圆熟、结体修美、布局精整、意态安详、笔墨悠游”。更加难能可贵之处,乃是在其日渐成熟的创作中,能不安现状,不为成法所囿,开拓进取,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


元代吾丘衍《论篆书》云:“篆法匾者最好,谓之'螺匾’,《石鼓文》是也。凡小篆,喜瘦长,螺匾法非老手莫能到。”石文贞作品在其原来师承清人吴让之、邓石如等诸家的基础上汲取《石鼓文》和汉篆体态的雍容大度,线条在原来的劲健清秀中又增添了浑穆沉厚,结体则变修长秀逸为宽博质朴,从当初师法前贤的亦步亦趋、如影随形,跨越到现在的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在平和、雅致、从容、淡定的书写状态中,手笔自达,不待心思,首尾如一,贯彻始终,心手相应出一派清新晓畅而又沉静古雅的景象。若抛开贵远贱近、厚古薄今的心理,暂且不论今人与古人在传统文化即学问修养和道德文章上普遍存在的差距,单从书法艺术角度而言,即使放进清代和民国的篆书汇集中,也丝毫不比除去那几位巨匠大家经典之外的一些优秀作品逊色。完全可以说,在未来的漫长艺术道路上,石文贞如能永久保持这种书写状态下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技道双修”,勇猛精进,日后大成,定非妄语。

学篆感悟

崔磊

图片

书作为中国书法各种书体的源头,结构庞大,风格多样,为后世各种书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至清代,篆书名家辈出,取法各异,大大拓展了篆书的发展空间。我很喜欢小篆线条的通透与纯粹。从起笔、行笔,到收笔,看似简简单单,实则既有力度又有厚度,只有写出了那根饱满、有力、润泽的线条,才能写出圆浑、凝重、挺拔的结构。因为没有高质量的线条,结构再好仍是无功而返。

我在清篆的创作中,除了注意结构上把握笔画纵横开张,撇捺的舒展形态,更注重字的精神面貌:挥毫起笔时那种平心静气、舒卷自如的风韵,收笔时古雅浑厚、从容劲挺的气度。篆书在气韵变化上虽不如行草书那么风卷云涌,但一样有着节奏的变化和气息的吐纳,需要细细的反复琢磨、锤练。这些年,我努力从清篆体势的变化里整合自己的用笔,起收笔做到简而又简,弱化鼓努为力的提按,不断加快笔速,力求表现得洒脱而率意,端庄方正中尽显飘逸圆融。不去刻意的追求小篆线条婉而通的流畅之美,力求体现线条浑劲圆融、古茂雄秀的质感。

中国书法是一种最抽象的艺术,是一种既要具有功力、又要拥有学养、还要懂得艺术审美和艺术造型的艺术。没有艰难的思考历练技艺的过程,就不能达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寓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

艺术的心灵

蔡礼礼

图片

是啊,书法和人生一样,是一场修行。2019年,我带着一份生命归隐的情结,选择了农村校园生活。我把毕生的艺术追求与探索成果分享给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他们敞开胸怀,满心满怀地投入。他们的朴素、务实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

我深知,艺术是博大的,每个生命都应该为艺术留一点空间;艺术是慈悲的,每一颗心灵都可以被艺术滋润。感恩生命中有他们的参与,于是我策划了书法常态展,意在把他们带向艺术的终极关怀。

行行重行行,倏忽半逾生。扪心自问,学问为何?此时此刻,我想起王囯维《人间词话》中所言生命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020年岁末,在母亲卧榻之前,我对艺术与人生之境有了新的感悟。王国维所言之要,岂非“境由心造”四字箴言?多少年来,我在生活之外苦心孤诣找寻艺术的至高境界,而母亲却悄无声息的在生活之中锻造了一颗艺术的心灵,一颗温暖、执着、坚韧、宽纳的心灵。我们还能从中期待些别的什么呢?

一颗艺术的心灵,一颗温暖、执着、坚韧、宽纳的心灵。

侯向阳书法艺术

林  峰

图片

从书法史来看,章草产生于隶变,隶变又是中国古今文字的分界。因此章草作为在这一时期的特殊书体,其形态一直处于不稳定和变化之中。即使到皇象、索靖等确立的经典形态也因其真伪而大打折扣。而元明人的章草因不谙隶变,在一味夸张其波磔中走向程式。这也是当代章草创作相比于其他书体的难度所在。向阳敢于以章草作为自己的主攻书体可见其勇气和胆魄。在笔法上,以碑入帖,追求篆隶古意;字法体势上,打破章草的经典形态,加入汉简、行草的飘逸和魏体的方折体势,突出其率意奇绝之态;章法处理上,她强化大小、粗细、虚实、枯湿、欹侧等对比,营造出纵横捭阖、雄浑古荡的整体气象。尤为难得的是,向阳以开放的视野,根植传统和经典。一直来,坚持章草和“二王”行草一系经典法帖的结合,以“二王”行草笔法的转换技术来保持章草的文气和雅化,同时努力进行传统和当代审美的融合,以及个性化风格的塑造。从她这几年的代表作品来看,已渐成规模和气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那种雄浑和雅逸、凝重和恣肆、古意和浪漫的章草作品定会在她的笔下自如流淌。

(排名不分先后)

监制:杨  超  

编辑:赵  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