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飞立 | 闲话清明(散文)

 金鸽子文艺 2023-03-09 发布于安徽

闲话清明
文  摄  /  鲍飞立
(安徽黄山)
2023.03.09
今年4月5日是国务院2007年12月14日决定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后的第16个清明节。何谓清明?它究竟是节气还是节日?有什么内涵?此文就来略说一二。
清明,这是我国民间一个传统的节日。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动,生机勃勃,一片清明景象。我国的清明节在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视位(黄经)而置定的,以节气的开始一日为节名。由于它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到了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升高到10℃上下,且雨量也增多,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也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江南一带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的农谚。可见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那么,“清明”又是怎样演变为祭祀的节日呢?据《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因为寒食和清明日期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到现在,人们已把清明和寒食并称。古时,到了清明佳节,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俗,还有开展诸如斗鸡、打球、荡秋千等的体育活动。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搞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柳条。“井井有条”这一成语据说就是从这里来的。因此,清明不仅是农事的一个节令,而且也是一个富于诗意的节日。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各地逐步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清明习俗。有首古诗对清明习俗作了生动的描述:“早是伤春暮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见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交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火似昔年。”随时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保存下来并赋予新的内容。现在,人们在清明节禁火寒食的习俗已经没有了,头上戴柳、门上插柳的现象也较少见。我们徽州农家仍保留着户户做清明粿互相馈赠的风俗,也当出门干活的干粮食用。城镇市民也要去买些清明粿回家食用。在我国,秦代以前已有祭墓之事,墓前祭祀祖先,谓之祭墓,或称扫墓,相传至今。我们徽州百姓清明上坟扫墓,还要在坟头插上纸钱,俗称“挂钱”。当地民间清明扫墓有“二忌”:一忌新坟过“社”日;二忌清明前一日扫墓。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吴自牧《梦梁录》)可见,清明出郊上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思时之敬”。新中国成立至今,每逢清明节,全国各地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寄托哀思,学习、纪念革命先烈,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俗了,这是非常必要的。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

清明既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在季节上又有空气清新、阳光明丽的特点,这就引得历代文人的诗兴大发,为清明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佳作名篇。唐代“诗圣”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咏诗,语言隽秀,情景交融,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江南(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的清明风景,令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佳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在《昆明游西山》一诗中写道:“车如潮,人如海,清明游,相追攀”。则把新中国建国后人民群众清明节踏青春游的盛况生动地描绘了下来。愿大家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兔年清明节。

作者简介:鲍飞立,网名"老牛"。男,出生上海,与共和国同龄,黄山市屯溪老三届插队知青,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已退休)。喜摄影,爱写作,多年来有作品先后发表于国家、省市各级报刊与杂志。


——  精彩回读 —— 
鲍飞立  | 《新华字典》——我的至爱(散文)
鲍飞立 | 从知青到教师再到老年大学学员和关工“五老”(散文)
鲍飞立 | 向安徽黄山市示范幼儿园老师致敬(感言)
鲍飞立 | 从几封“家书”看抗战期间国民党“第三战区”对日作战情况一二(徽州抗战史考 1)
鲍飞立 | 从几封“家书”看抗战期间国民党“第三战区”对日作战情况一二(徽州抗战史考 2)
鲍飞立 | 从几封“家书”看抗战期间国民党“第三战区”对日作战情况一二(徽州抗战史考 3)
鲍飞立 | 碧波映青山  江水绿如蓝(散文)
鲍飞立  |  旧地重游汊口村(散文)
鲍飞立  | 《参考消息》伴我人生60年(纪实散文)
鲍飞立   |  第37个“教师节”感怀(随笔)
鲍飞立   |  著名媒体人曹聚仁、曹景行父子两代的徽州情结(纪实散文)
鲍飞立   |  也谈“屯溪八景”的命名与评定(独家视点)
鲍飞立   |  漫话屯溪老街商铺招牌与几位书法名家轶事 3(老街叙事)
鲍飞立   |  漫话屯溪老街商铺招牌与几位书法名家轶事 2(老街叙事)
鲍飞立   |  漫话屯溪老街商铺招牌与几位书法名家轶事 1 (屯溪老街叙事)
鲍飞立   |  一张可载入安徽黄山市国庆集会史册的“工作证”(人物访谈)
鲍飞立   |  我在屯溪茶厂干了一辈子!(人物访谈)
鲍飞立   |   我最难忘的一年春节(随笔)
鲍飞立   |   云南三地六日双飞游纪行 3(连载)
鲍飞立   |   云南三地六日双飞游纪行 2(连载)
鲍飞立   |   云南三地六日双飞游纪行 1(连载)
鲍飞立   |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散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