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第八章 七战七捷,粟裕的辩证法

 晓宇阁 2023-03-09 发布于上海
图片
这是篇万字长文,大家慢慢看。
文/小庄
一、
在远离东北战场的另一端,还有一片广阔的解放区根据地。这片根据地的特殊性在于:它与国民党首都南京仅仅一江之隔。这片南靠长江而又富庶的河网地带,就是抗战时期由新四军所创建的苏中和苏北根据地。
无论从地理、军事、还是政治角度看,这片根据地都对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没有人可以忍受自己的敌人就睡在自己的河对岸,老蒋也是如此。
此时,正直全面内战爆发的临界点时期,国民党已经越过长江,占领了南通、江都、扬州等城市,但是黄桥、如皋、海安等地依旧在共产党人手中。从地理上看,两军处于隔江对峙的局面。这种对峙在当时时刻充满着火药味,往来于长江上的船只,国民党军方面的只能靠南边行驶,航道北边的江面由共产党人控制,两边的船越了点界都能引起双方的摩擦。这让老蒋感到极不安全,而且也太没面子,自己家门口过条船还得小心翼翼,这当然忍不了。
于是,国民党国防部很快下达了作战命令:攻占苏中和苏北解放区。
负责执行老蒋这一作战任务的是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
李默庵——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他有几个同期的同学,都是赫赫有名的将领,徐向前、陈赓、关麟征、胡宗南、宋希濂、左权等等。
此人和国民党内很多其他将领不同,他对于共产党和其领导的解放军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在黄埔期间的时候,这个人就曾短暂加入过共产党,后来在苏区时期,此人曾连续参加过对江西红军的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期间还参加过对张国焘和徐向前领导的鄂豫皖根据地的“三省会剿”。
吃亏使人进步,他对于当时红军那种诱敌深入、声东击西、群众战争、运动战、游击战等等战术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在这种战术下吃过大亏,因此他除了理解之外,还充满了敬畏,他绝不是一个冒进的将领。在还未交战之前,他就屡次告诫自己的部下,共产党军队作战灵活,而且极其擅长发动百姓,所以必须密切合作,力求稳扎稳打,利用兵力优势和装备优势获取全胜。
除了在军事上力求稳扎稳打之外,李默庵还专门让他手下的师长们好好研究对岸的一个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经在南京专门设有一个军事小组,这个小组有一个专门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个人的作战特点和作战规律,当然,直到战争结束,他们也没有研究出任何眉目来。
这个人,就是李默庵马上就要交手的共产党将领——粟裕。
很多人把粟裕称为战神。
林彪称其尽打神仙仗,刘伯承说他“”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毛主席称赞他:“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是我们湖南人。”
将来一系列的战役,将会证明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当之无愧的战神级将领。

二、
苏中战役
李默庵的进攻就要开始了,这场在解放战争初期发生的,有着极端重要意义的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苏中战役”。
很多人都知道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但是不管如何渲染,绝大多数的人依旧还是低估了其重要意义。
本次战役一共分为七个阶段,由七次战斗组成,这七次战斗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苏中战役。
我们这就从第一战开始。
第一战:宣、泰战斗。
1946年7月9日,李默庵召开了进攻苏中的作战会议,会上确定了7月13日向苏中解放区发动进攻的作战计划。
但是,在这个进攻计划发起的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意外,一个令李默庵始终没有查清楚的意外。就在进攻的前一天,也就是7月12日,李默庵突然接到了蒋介石暂停进攻的命令。为什么蒋会突然指示暂停进攻?原来是李默庵的整个绝密级的作战计划,不知是何缘故竟然到了美国调停大使马歇尔的办公桌上。我们从后来的解放战争进程去看,此时已经到了全面内战阶段,但是在当时的那一个历史时刻,双方却还并未完全撕破脸皮,依然在表面遵守着停战协定的规定。所以当马歇尔拿着这份作战计划去质问蒋介石的时候,一时间蒋也无言以对。况且,此时作战计划竟然已经泄露到了马歇尔这里,那么就意味着还有一个极大的可能性,那就是作战计划同样泄露到了共产党那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李默庵的攻击已然失去了先机,失去了隐蔽性,所以蒋当即决定命令李默庵暂停进攻。
事实正如蒋所料,粟裕早在7月10日,也就是李默庵的计划新鲜出炉的第二天,这份所谓绝密的作战计划就已经到了粟裕的手上。
在那个万分敏感又紧张的时刻,绝密作战计划是如何泄露出去的?蒋介石和李默庵后来都没有查清楚这个问题,历史也没有给出答案。在此,我们只能感谢那些身处险境,隐姓埋名,默默付出和牺牲的我党地下工作人员和情报人员。
李默庵暂停了攻击计划,但是粟裕却并没有坐以待毙,13日黄昏时分,一个让李默庵万分震惊的消息传来了:粟裕部的主力已经完成了对宣家堡、泰兴方向的集结,准备对李天霞的整编八十三师动手了。
我还没打出去,他倒是打上门来了,这一切令李默庵感到错愕不已。
他之所以错愕,是因为他从战役一开始就认为,就算对手再善战,再英勇,再顽强,再狠辣,再狡猾,但是粟裕所指挥的苏中部队,一共也不过就是两个师,两个纵队,兵力全部加起来一共才三万人,且装备简陋。而李默庵本人呢?他所能直接指挥和调动的部队一共有五个师,两个旅,两个交通警察大队,兵力共达十二万人以上,是对手的四倍。不仅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而且装备远比对方要优良得多。既有绝对的优势兵力,又绝不轻视自己的对手,采取的也是稳扎稳打的作战方针,焉有不胜之理?这样的情况下,粟裕如何敢率先发动攻击?
是的,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是军事常识,也是军事常理,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与他进行交战的对手,不仅仅只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军事集团,或者一个军事将领。他将要面对的,是在一个军事奇才的指挥下,发动起来的人民战争,正是人民战争的这一根本的特点,将使李默庵率领的这支国民党军队面临在劫难逃的厄运。
粟裕之所以选择宣家堡和泰兴作为首战目标,首先是有政治考虑的。因为宣家堡是在停战协定生效以后被国民党军侵占的,而泰兴则是在停战协定即将签署的时候被国民党军抢占的。因此,先打这两个地方,在政治上能够说得过去。
但是,当时驻守在这里的是国民党军整编八十三师的两个团。整编八十三师,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蒋军嫡系部队,换句话说,那是蒋的“亲儿子”,而不是“干儿子”,所以都是亲一色的美式装备。而且这支部队抗战时期,参加过长沙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以及湘西会战,是一支很会打也很能打的部队。
粟裕首战,为何要选择这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不仅李默庵百思不得其解,就连毛泽东听说了粟裕首战打的是整编八十三师,也有些难以置信,所以特意发来电报询问:“是否即八十三师?”
是的,就是八十三师。
打八十三师是否没有依据?不,有的。
这个依据如粟裕本人所说:“这个部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骄傲,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军敢于主动向他们进攻,并且到他们的进攻出发地去打,我们定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效。”
这是粟裕打仗的辩证法。
所谓强弱并不是绝对的,战场之上千变万化,瞬息无常。
一支部队,虽然装备和作战素质很强,但是可能因为其有骄傲情绪、所处地形不利、机械化装备尚未展开、内部将领有矛盾等等因素,导致其虽强则弱。
而有些部队,或许装备和作战素质不高,但是因为有着极强的战斗意识,有高明的指挥将领,或者占据了险要地形,或者提前有了准备等等,那么就可能虽弱则强。
一个高明的将领绝不会教条式的理解强弱,而是根据当时的作战环境、战场情况、变量因素等去作出全局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才不会流于形式,疏于片面。
粟裕作出这支部队骄傲自满的判断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当时驻扎在宣家堡和泰兴的整编八十三师两个团,已经孤单地突出于整师的战线上,已经无法和整个整编师首尾相顾,而且修筑的工事十分草率。这说明这两个团压根没想到会有人胆敢来动自己,于是才会与整个师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所以,粟裕集中了绝对的优势兵力,开始迅速向整编八十三师的这两个团率先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很快,宣家堡外围被扫清,驻守泰兴的五十七团大部被歼灭,只留下少量守敌退守核心阵地抵抗待援。
粟裕发起的这第一战,就取得了骄人的战果。其战,歼灭了整编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的两个团和旅属山炮营,以及六十三旅的一个营,共计三千余人,同时还俘虏了五十七团团长钟雄飞,这是国民党内罕见的一个团长级别,却是少将军衔的将领。
但是,战役还远远没有结束。
敌人不是傻子,不会站在那里给你打完了就跑,你既然已经打来了,那么来而不往非礼也,李默庵决定立刻发起反击,要把丢失的损失立刻找补回来。但是,令他根本没有想到的是,马上要进行的第二战,将会使他失去更多。

第二战:如皋战斗
李默庵一开始的反应是不可思议的,但同时也是极其迅速的。他当即作出判断:既然粟裕主力部队已经进入了宣家堡和泰兴一带,且正与八十三师的两个团激烈交战。那么,毫无疑问,以八十三师的战斗力而言,粟裕主力必然损失不小,需要休整以后方可再战。
于是一个新的作战计划立刻在李默庵的脑海里萌生出来了。
他先是派出了整编六十九师的九十九旅,还有整编六十五师前去宣家堡和泰兴一带增援,这是其一。
其二,他立刻派出另一支主攻部队,整编四十九师,由师长王铁汉亲自率领,马不停蹄,昼夜兼程的向着另一个解放军占领地如皋奔袭。
其三,再令整编八十三师其余的部队,即未驻扎在宣家堡和泰兴的部队,向着海安方向进攻策应。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率先攻下华中解放军占领的如皋,而且三路大军正好形成三路夹击之势,如此一来,定叫粟裕有来无回。
这看似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计划。原因在于:粟裕主力既然已经到了宣家堡和泰兴,那么整编四十九师想要占领如皋那就是轻而易举了。而三路大军之势一旦形成,粟裕无论如何也插翅难飞了。
只可惜,这个看似聪明的计划,却有着一个极大的漏洞,这个漏洞将会彻底葬送一个国民党的整编师。
当王铁汉率领的整编四十九师刚刚到达如皋,其侧后突然杀出一支部队将其包围,霎时之间,枪声大作,王铁汉在完全懵圈的状态下,遭到了粟裕主力部队的毁灭性打击。
李默庵一时之间陷入了完全不知所措的境地。
原来,从宣家堡到如皋,即使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至少也是一百五十里。刚刚在宣家堡打完仗的粟裕主力,怎么可能在不经休整的状态下,才两天的时间就到了如皋,并完成了作战部署?
李默庵计划的漏洞就在于此,他错判了两点:
第一:粟裕主力在攻击宣家堡和泰兴的时候,根本没遭到什么损失。
第二:解放军从红军时期开始,就有连续作战的作风。一旦粟裕作出决定,华中野战军可以在几乎不休整的状态下立刻投入新的战斗。
当粟裕开始了宣家堡和泰兴的第一战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接下来的第二战。
他认为:如果就地休整打援,优点是以逸待劳,远道而来的敌人必然疲惫,相对好打,这是军事战术中最为常见的打援战术。可是换个角度看,敌人现在就认为我军在宣家堡和泰兴一带,因此来援之敌不仅强大,而且必然十分谨慎,这就特别容易打成僵局。这个时候,如果如皋一带被占领,敌军立刻就可以对我形成包围之势,那时候我军就要陷入极大的险境和被动之中。
事实上,这恰恰就是李默庵的计划和想法。
只可惜,粟裕预判了他的预判。
粟裕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如果我军移动的速度足够快,那么就可以迅速插到向如皋奔袭的整编四十九师身后,优点是具备突然性,缺点就是长途奔袭,必然疲惫。但是我军向来就习惯了疲惫状态下的连续作战,这恰恰是我军一个优于国军的特点,正好发挥出来。
于是,粟裕并未恋战,在第一仗打完了以后,部队只经过极其短暂的休整便迅速开始转移奔袭。我军红军时期,飞夺泸定桥的时候曾有一个昼夜奔袭240里的作战记录,何况此时的时间是要优于当时那样的极端条件的。
7月15日那天结束第一仗以后,18日的凌晨时分,华中野战军已经切断了整编四十九师的退路,并开始攻击其侧后。
华中野战军虽然整体只有三万多人,可是一旦到了局部,则又有可能形成相对于局部敌人的绝对优势兵力。
打宣家堡和泰兴的时候是这样,现在打如皋的整编四十九师也是这样。
王铁汉率领的整编四十九师直属队和二十六旅很快就崩溃了。在一个叫鬼头街的地方,王铁汉简直觉得自己碰上鬼了,他在电话里往哪个方向调动部队,华中野战军就跟着往哪里打,原来是他的报话机的通话频率被华中野战军找到并且对接上了。
最后时刻,他带着少数官兵突出了重围。
这一仗,战果远胜第一仗,粟裕主力歼灭敌整编第49师共1万余人,其中俘虏6000余人。
由于增援部队又陆续到来,所以二十三日拂晓,粟裕下令退出战斗,向如皋以北撤退。

第三战:海安防御战
两军的作战目上的差异此时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虽然国民党军被连续歼灭,但是蒋一开始给李默庵的任务就是占领苏中和苏北解放区,因此,每占领一个城镇,对国军来说就是一次战役上的胜利。所以即使有生力量遭到了打击,他们也同样宣称自己赢得了胜利。
粟裕从如皋以南的战斗撤退以后,国民党军也顺势占领了这一带,接下来,国军要继续进军如皋以北的海安。
海安——如皋以北,东临黄海,西达扬州,南望长江,北通淮中,是苏中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大敌当前,对于海安是战是守?粟裕与华中局和华中军区的领导干部们一起商议后说:“战争的胜败,决定于双方人力、物力、财力消长的对比,特别是人民站在哪一边,那一边最后就要胜利,而不在于一城一地一交通线的暂时得失。”
这一判断,在解放战争爆发的初期,已经绝不仅仅是战术总结和战役方针了,它是站在一种战略高度,甚至是一种哲学高度去审视战争,去观察战争,由此又去指导他在战役中的取舍和判断。
此时的粟裕,提出的也不仅仅只是一种战略思想,他还需要做的是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并取得实践经验,然后再把取得的实践经验又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指导接下来新的战役。
此时的他,或者还没有想到,自己作出的这一战略上的指导原则,将会成为整个解放战争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指导原则。
会议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在海安实施运动防御战,而后主动撤离,在运动中创造新的战机。
会议第二天,粟裕来到海安前线。
这第三仗打得并不复杂,但是却依然不可思议。有时候,简单也可以令人不可思议。
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负责组织海安防御战。这支部队刚刚从地方武装上升主力,除了其中一个团打过大仗以外,其余的三个团一直都处于打辅助的角色。可是,在四天的海安防御战里,这支部队仅仅用了三千多的兵力,就英勇抗击了五万多敌人的轮番进攻。
他们充分发挥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精髓,配合民兵和百姓,神鬼莫测一般,东奔西扰,灵活运动,夜间发动袭击,白天四处运动,对方根本摸不清到底有多少人在海安进行防御。就这样,短短的四天时间里,这支部队以伤亡两百余人的代价,竟然杀伤敌军三千余人,创造了整个华中野战军敌我伤亡比十五比一的新纪录。其中,仅仅7月31日夜间的一次袭扰战,就消耗了敌军一万多发炮弹,颇有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的遗风。集体的智慧,也并不输给演义里的诸葛亮。8月3日,完成了运动防御的第七纵队,主动撤出了海安,海安防御战结束。
李默庵很快就成功占领了海安。
他很高兴,似乎这一次并没有花费什么巨大的代价,而且很显然对面的主力已经撤走了,尽管他此时并不知道对面防御战里的并不是粟裕主力。他高兴得太早了,他的高兴还来不及维持多久,一支神秘的力量又突然出现了。

第四战:李堡战斗
在海安防御战中,李默庵根本搞不清楚组织海安防御的华中野战军到底有多少人。在第七纵队撤退以后,他便以为粟裕主力大势已去,至少也是主力撤走了。这也怪不得李默庵,因为根本没有人可以想象对面组织海安防御的人不过三千余人,根本不是粟裕主力,却轮番抵挡住了五万多人的进攻。
既然认为粟裕主力已经撤走,于是李默庵开始调整部队,分散兵力,建立防御线。
他命令驻守海安的新编第七旅十九团,前去接替原本驻守在李堡的105旅的防务。结果,十九团刚刚到达李堡,警戒线还没布置,原105旅还没撤走,这一旅一团就立刻遭到了一股神秘力量的围歼,这支神秘力量就是粟裕主力部队。
李默庵这一下子已经彻底被打懵了,怎么可能在自己防区里面,在毫无任何征兆,在五万多人轮番打退了共军以后,还突然就如同天降一般跑出来了粟裕的主力部队?
令他根本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进行着海安防御战的时候,粟裕的主力部队就在距离海安还不到十公里的地方休整待命。
正因如此,所以才能在如此迅速的时间里出现在李堡一带,又一次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当日拂晓时分,新编第七旅十九团被全歼,随后赶来增援的第七旅二十一团又遭到伏击,只一个小时,就全军溃败。
此战,国民党军再次损失9000多人。
李默庵十分心疼,但是此时他已经发觉到了屡屡吃败仗的原因在哪了。
他派出去的大量侦查队和便衣四处收集军情,但是根本就得不到任何真实的情报。以致于不但海安防御战中根本摸不清楚对方是不是主力,从而错把对面第七纵队当做了主力,以为粟裕已经撤退。结果实际上呢,却是人家就在距离你不到十公里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休整。更要命的是,一旦打起仗来,遍地是民兵,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兵,哪个是民,这些人到处打冷枪,到处抓国军的侦查人员,所以每次交战,国民党的军队简直成了睁眼瞎,如此一来,哪能不打败仗?
可是,尽管李默庵发现了问题,但是他却根本无力解决问题。因为,民兵也好,百姓也好,他们已经跟解放军融为一体,这一点是李默庵知道了也无力改变的。这一事实,将立刻让他迎来新一轮的沉重打击。

第五战:丁林战斗
由于兵力受损,李默庵放弃了建立防线的计划,决定固守所占领的区域。但是很快,就在他占领区的腹地,其所属的交通警察队突然遭到了猛烈的攻击,毫无疑问,攻击他们的还是粟裕主力。
原来,李堡战斗刚一结束,华中野战军主力经过一周休整后,便于8月17日由李堡、 栟茶经如皋东侧南下,深入到国民党军侧后的腹地,在这里发起丁(堰)林(梓)战斗。
这支军队大半夜的穿进腹地,却连狗都不会叫两声,如何不叫人匪夷所思。攻击开始以后,李默庵还打电话询问战况,指挥官告诉他没什么打紧的,打两个小时就结束了。但是,很快电话就中断了,一天一夜过后,华中野战军主力歼灭了敌军五个交通队,一共三千余人,而且还缴获了大量的美式卡宾枪和机枪。
此时的李默庵已然是晕头转向,不知道什么时候,粟裕指挥的那支主力部队就会突然出现在某个不确定的角落。
然而,他的慌乱还没有结束,苏中战役也还没有结束,此战之中,李默庵所要面临的最大的一次打击就要来临了。

第六战:黄桥战斗
如果能够占领苏中解放区的首府淮阴,那么一切的牺牲和代价都是值得的,至少此时的李默庵是那么觉得的。于是,很快国民党军开始部署攻占苏中解放区首府淮阴的计划。
当时国民党军第五军已占领睢宁,那里距离淮阴仅一百多公里。
为了更好地拿下淮阴,策应第五军作战,原驻守扬州的整编二十五师奉命沿运河北上,攻击江都县的邵伯镇,这个师的师长名叫黄百韬,将来我们还会无数次看到他的身影。
为什么要攻击邵伯呢?
因为这里是华中解放区首府淮阴的南面门户。邵伯如失守,必将威胁两淮及苏中侧翼。
所以此举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攻其必救”,以吸引粟裕主力。
但是,这一次李默庵学乖了,他不再认为自己可以捉摸到粟裕用兵之道。所以在这个计划里,不管粟裕是不是被吸引到邵伯,已经不是决定战役成败的关键点。
因为如果他不来,那么黄百韬必定可以拿下邵伯,进而配合第五军占领淮阴,这恰是李默庵想要的结果。而如果他来了,也有条件在此地组织军队,与粟裕主力进行决战。
然而,这一次李默庵又错了。
战术指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一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既然要去打邵伯,那就让你打好了,我也不准备率主力去救,那样的话正中了你的下怀。
你可以攻我必救,我也可以攻你必救。
在国民党军调动部队的过程中,驻守黄桥的整编六十九师第99旅正准备东进如皋,结果突然遭到了华中野战军主力的围攻。这支围攻的部队,就是粟裕主力部队。
为什么粟裕不去增援邵伯,却出现在了黄桥附近?
这里面粟裕也同样做好了两种打算。
第一种:在运动中发现战机,然后集中主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如果能够成功包围一个国军主力部队,造成大量歼敌的局面,那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
第二种:如果能够在运动中包围一股有生力量,而且还能够逼李默庵分兵来援,以实现“围魏救赵”的话,那就更是在胜利的基础上又解了邵伯之围,自然就更妙了。
而此时,出现在黄桥向如皋移动的这支国民党有生力量,就是粟裕选定的最好的“围魏救赵”的目标。
整编六十九师99旅的旅长朱志席,是李默庵的老部下,早在北伐时期,李默庵任团长的时候,朱志席就曾在其手下担任排长。
而且,自己的部队遭到围攻,不救怎么都说不过去。李默庵十分着急,立刻命令驻守海安的两个旅前去营救。可是前去救援的部队,就在距离99旅仅仅几公里的地方,遭到了钳制部队和民兵组织的顽强阻击。不仅99旅没有救到,连前去增援的部队也大部被歼灭。这时候,李默庵又急令二十五师分出一部分兵力乘汽车去黄桥附近解救99旅。
然而救援部队还没有到达,99旅已经被粟裕主力部队全部歼灭,旅长朱志席被俘虏。
这是整个苏中战役中,国民党军受损最严重,被打击也最沉重的一次战斗,全军损失了官兵五千余人,被俘虏了一万两千余人。
不仅仅是损失大,而且也成功的被粟裕调动了二十五师的一部分兵力,实现了“围魏救赵”的计划,为邵伯防御战创造了成功的条件。

第七战:邵伯防御战
邵伯防御战,与黄桥战斗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邵伯地区河网纵横,攻击部队本来就难以展开,攻击十分艰难。结果粟裕在黄桥包围并全歼99旅的计划,不但调动了一部分二十五师的军队,而且全歼99旅全部,以及去增援的大部。99旅被全歼的消息使得攻击邵伯的二十五师全军“深受震动”。因为如皋、黄桥路上的99旅一旦被全歼,这意味着正在攻击邵伯的二十五师后方失去了保卫和钳制,后方空虚、侧背也受到威胁,于是不得不放弃了继续攻击邵伯,转而退回了扬州。粟裕的一招“围魏救赵”不仅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成功解了邵伯之围。而在邵伯进行防御的解放军,也成功毙伤二十五师两千余人,为苏中战役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苏中战役结束了,这场战役因为历经七次局部战役,并且都取得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胜利,所以也被称为苏中七战七捷。
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胜利,固然与粟裕卓越的指挥艺术是分不开的,但是同时需要被大家知道的是,这场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说,还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因为解放军军史记载:在三万多的华中野战军背后,直接参与战斗的解放区百姓达到了十四万人,而支前民工人数更是高达五十多万人。在整个苏中战役期间,始终有一万多条转运粮食、弹药、兵员和伤兵的民船跟随华中野战军穿梭于纵横交错的河网之中。
侥幸从战场逃脱的国民党新编第七旅旅长黄伯光在给上级的报告中说:“地方民众不问男女老幼皆为匪之军民,到处袭杀国军”,“我军处处受袭,人人被俘,除少数外,无一漏网”。
看到了战争背后的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
为什么粟裕的部队总是难以捕捉,为什么海安防御战三千主力可以硬抗五万人的轮番进攻,为什么华中野战军可以进入国军腹地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国民党军的增援部队总是打不进去,为什么李默庵的侦察队和情报人员都变成了瞎子,为什么华中野战军可以迅速的运动和投入战斗。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背后有百姓的支持,这不是什么普通的军事集团之间的较量,而是一支军事集团与一支人民军队的较量。

三、十大军事原则
很多人都知道苏中战役的重要意义,但是却依然低估了其重要意义。
我们都知道苏中战役精彩绝伦,创造了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大兵团作战经验。
但是如果我们再细细分析一下这七个局部战役就会发现,它还远远不仅是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战列,在这七次战役中,实际上还分别创造了很多我军的军事作战原则。
第一战,宣家堡和泰兴战斗中,粟裕先打八十三师冒进的两个团,实际上遵循了: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的原则。
第二战,如皋战斗中,华中野战军星夜奔袭,连续作战,实际上遵循了: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的原则。
除了防御战和钳制之外,实际上每一战粟裕都力求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最终目的。
从全局看,华中野战军处于弱势,但是粟裕却在运动中,每每创造以优势兵力包围敌军的战例。实际上遵循着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力求歼灭敌人,补充自己的原则。
从战争一开始,粟裕打的就是运动战,不寄希望于在阵地战中消耗敌人,而是坚决的在连续的运动中寻找战机,创造战机,力求于运动之中歼灭敌人。
在每一战之前,都力求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的间隙,使部队得到休整和补充,休整时间不长,力求不让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这上面一共八条原则,皆在苏中战役七个局部战役中得到了体现,而这八条原则, 后来再加上两条与攻城和夺取城镇为目的的原则,一共就构成了十条原则,这就是后来我军在解放战争中所提炼出来的十大军事原则。
这么一看,大家就很清楚苏中战役的意义了,它不仅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次精彩绝伦的大规模运动战,也不仅仅是一次我军的连续大兵团作战,它最深刻的意义在于,这场战役几乎奠定了后来整个解放战争的战术基调。
这就是苏中战役,也就是粟裕指挥的七战七捷。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