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众所周知,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河流不仅产生生命,也孕育和产生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几乎无例外都在河流附近,同理,美丽富饶的巴林右旗地域人文历史悠久,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孕育中国北方古代文明的摇篮腹地,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大小河流35条,属于西辽河流域的西拉沐沦河水系,这些河流中较大的较出名的与巴林右旗最息息相关的两条河流一是西拉沐沦河,二是查干沐沦河。 自古人类就有“大地为父,长河为母”的比喻,正如国人常把黄河比作“母亲”一般,每一片地域的人也常有把自己生活的故土上最大最亲近的河流喻作“母亲”的情愫。话说到这,问题就来了,若是有人问:巴林右旗人的母亲河是哪一条?你该如何回答呢? 是西拉沐沦河还是查干沐沦河呢? 查阅有关巴林右旗的文史书籍资料,有的并无表述,有的说了却说法不一,部分文史资料里把西拉沐沦河比作母亲河,而有的则是把查干沐沦比作母亲河。(参见部分图书文章段落里对巴林母亲河的描述) 笔者也曾做过随机上的口头调查,调查对象也都是些对巴林文史有了解的人,说法也是不一,如此,笔者认为有理由也应该把这件事拿到桌面上来,大家讨论一下,统一一下,于历史于后人,于情理于世事都不无裨益。 话到此处,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两条河流的级别、流量、流域面积,历史等资料,以便大家考量。 我们了解了两条河的基本数据后,再参考一下两条河在全旗地表水资源上的占比,1983的水利区划资料显示:在全旗10256平方公里的面积中,西拉沐沦河流域是11.14%,查干沐沦河是60.65%, 如上,查干沐沦是西拉沐沦河的的最主要支流,无论等级、流域面积、长度等都稍逊西拉沐沦,在名气上西拉沐沦河也远远大于查干沐沦河,中国史学界上有一说:如果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西拉沐沦河就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祖母河,仅此一说,足可见西拉沐沦河的古老悠久和神奇,有关西拉沐沦河及查干沐沦河两条河的名称由来、发源地,流经地、历史传说及发生的大事件等均不是本文主题中心,这里不做过多赘述,可参见后附。 若按河流大小、流量及历史名气等因素,西拉沐沦河理应是我们右旗人的母亲河,但西拉沐沦河发源地不是右旗,流经很多旗县,更适合用称为赤峰人的母亲河,如果缩小地域仅在巴林右旗上“母亲河”只能选一个,人们心理上是否如笔者般则更倾向发源于右旗,贯穿全旗南北的查干沐沦河呢。正如那首脍炙人口的巴林民歌中唱的 “赛罕乌拉是我的父亲, 查干沐沦河是我的母亲 …… …… 巴林儿女,巴林儿女 看见大山就像看见父亲, 看见河水就像看见母亲。” 而《巴林右旗志》较早版本1990版本在记录巴林右旗河流时,也是把查干沐沦河先于西拉沐沦河介绍的,用墨也多于西拉沐沦,足可管见编写者也更倾向于查干沐沦河是巴林右旗人心目中的母亲河之一说。 地名、河流名以及人们赋予它们内涵和象征意义,是需要历史演变的,是需要人们验证对比选择的,巴林右旗地界所属的山川河流村镇名,历史久远,名称结构复杂,语言多元,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风貌等。是巴林右旗的活化石,考释这些名称的语源和语义,做一些相应的考辩和归正。是一件有长远意义的事情,正如早期巴林右旗的“巴林”二字,历史上曾译作过“八邻”、“霸林”等名称,但最终人们选择了“巴林”认为这两个字最符合发音和汉译后的语意规范;近期如“宝冷水库”和“巴林湖”两个名字,当然“巴林湖”更朗朗上口寓意更明朗。其实每一个地方的山川河流的名称和蕴意,官方、民间、及文字工作者三方的交流磨合是很重要的,有的官方作出定名来,但民间不认可,有民间流传开来但官方又往往又一种叫法,这也就是许多地名有两种称呼,不同传说的原因,在这两者之间,起关键因素的是文字记录编写者,能否把官方和民意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地表现出来,是十分考验文字撰写者功底的。比如”大板“,曾称呼为益和拜上,大板上等,但三方统一于“大板”一说,也就叫的开来,叫的长远。话说远些,西拉沐沦还是查干沐沦中的“沐沦”两字,无论官方民间还是电视报纸有的写作木伦,有的写作沐沦,私下里就认为应该给与统一称呼和写法;而笔者也更倾向于”沐沦“二字更能体现原音意和译名意。话说回来,关于巴林右旗人母亲河倒底是西拉沐沦还是查干沐沦河,文字工作者就应该结合巴林右旗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再结合官方的导向和民间的舆情,做一个规束,做一个说明。但愿笔者此篇拙文能抛砖引玉,引起热心巴林右旗文史人士对此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大家方便了解查干沐沦河和西拉沐沦河两条河流,这里搜集整理了比较详细和准确的资料,供大家过目。 附录: 查干沐沦河简介 : 查干沐沦河:发源于赛汗罕乌拉东北麓,乌兰达巴西南麓。是起源于巴林草原境内,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内陆河流,也是西拉沐沦河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6165平方公里,河床宽平均为300米,水深0.5米至1米,坡降5.69‰米,常年流水,流沙底,流经旗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全长212公里,旗境内191公里,沿途汇集了沙巴尔台河、古力古台河、嘎斯台河等20余条大小河流。于我旗查干诺尔镇楚图古楞图地方汇入西拉沐沦河。此河是右旗内发挥灌溉效益最大的一条河流,沿河而下修筑水渠、水库、塘坝很多,近年新筑的巴林湖水库,更是声名远播,功用巨大。 查干沐沦河为塞北名川之一,早在1000多年前的辽代,便以“黑水”“黑河”著称。辽代黑水之名,缘于其源头起于辽代契丹人奉为“圣山”的黑山(赛罕乌拉山),旁有黑水岭(今白塔子北王坟沟),其沿岸又有黑水镇、黑河州等名胜。辽、金、元三代黑水名称未改,明代一度称乌龙江,仍有“黑”水含义,18世纪80年代,巴林右翼旗第九代札萨克(巴林王)曹达木道尔吉执政期间,请西藏活佛班禅额尔德尼来巴林右旗诵经祈福,活佛得知境内有名川“黑水”(乌龙江),以为不祥。喇嘛教尚白色,将白视为上色,蒙语“查干”汉译“白、圣洁”之意,故建议巴林王改黑水为查干沐沦(白水),至今沿袭。 五代时中原人胡峤在《胡峤陷北记》中描述道:“已出谷,得平地,气稍温;又行二日,渡湟(潢)水;又明日,渡黑水,至汤城淀(今巴林右旗东南部草原),地气温高。契丹苦大寒,则就温于此。其水泉清冷,草软如茸,可藉以寝。是地多异花,一曰旱金(今黄花),大如掌,金色烁人;一曰青囊,如中国(中原)金灯,其色青蓝可爱(今兰花草)”,说明当时河流两岸水草丰美,风景秀丽。北宋使臣沈括记述也极翔实,“自保合馆(今大板附近)北行数里,有路出。北走上京(临潢府今林东),稍西又数里渡黑水,水广百余步,绝水百余家,泥漫、瓦房相半,筑垣周之”。沈括所行路线是从今天的查干沐沦镇西北,沿查干沐沦河上溯而行,正处河的中游地段。史书还有记载,沈括听说了“黑水源下委高,水曾逆流”,便亲自去观察,结果“无此理,亦尝流耳”。可见当时就有查干沐沦河一段河流是反流一说。《辽史·地理志》也有有关查干沐沦河的记载,宋使薛映到上京,途中渡潢水石桥,又行五十里渡黑水河。此黑水河即查干沐沦河 查干沐沦河培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那日斯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兴隆洼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等遍布河的两岸,古迹也很多,上游北岸有辽代著名的庆州,有我国北方重要的辽皇帝陵寝之地,还有八角七层玲珑秀美的释迦牟尼舍利塔。在它的中游西岸,有固伦淑慧公主陵,即下嫁给巴林右翼旗第一代巴林王爷色布腾的皇太极之女;还有固伦荣宪公主陵,即下嫁巴林右旗第四代巴林王乌尔衮,康熙帝最为疼爱之三女。历史上沿河有大小寺庙七座,(可惜文化大革命时多被拆毁)其中以座落在查干沐沦河北岸大板镇的荟福寺最为宏伟壮观。也保存最为完整。 西拉沐沦河简介: 西拉沐沦河水系图 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地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大红山北麓海拔1420米的白槽沟,流经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于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与老哈河汇合成为西辽河。河长约390公里,流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年迳流量为10亿立方米,支流纵横交错,犹如丰羽,主要支流有百岔河、碧流河、莎冷河、苇塘河、查干沐沦河、少冷河(少郎河)等。西拉沐沦河的总落差达1134米,且集中在上、中游地区,加上两岸群山环抱,被誉为“塞外小三峡”,水能资源丰富,被赤峰人亲切的称呼为母亲河。 西拉沐沦河为巴林右旗与翁牛特旗的界河,由林西县东南端注入旗,流经巴林右旗南部,境内流长121.5公里,流域面积为7千多平方公里,坡降20.4%‰米。河床广隘不齐,宽0.5公里至1公里,河底为流沙。在旗东南部与老哈河汇流后注入西辽河。 西拉沐沦,蒙古语,直译即黄江,“潢水”,以水运黄沙而得名。为西辽河上游重要支流之一,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远古文明遗迹随处可见,因在其流域发现的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明早于长江、黄河流域的文明而被史学界誉为中华民族“祖母河”。是中华文明曙光初现之地。西拉沐沦见诸汉文史籍已有2000余年。《吕氏春秋》、《淮南子》把它列为“中国六大川”之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对它有过记载。西汉时期称为“作乐水”,东汉称“饶乐水”,为鲜卑境内(昭乌达)大河,《魏书·勿吉传》中称为“洛环水”、“弱洛水”。据史籍载,唐初,“契丹(族)居饶乐水之北,奚(库莫奚族)屠饶乐水之南”。唐代中后期称为“潢水”。《新唐书·地理志》云:“营州北四百里至潢水”。营州即今辽宁省朝阳市,汉为柳城,唐为营州。宋朝大科学家、考据学家沈括,于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时,对“潢河”(即潢水)作了详细记载和精确的考证,当时由于汉语读音相混,误将“黄江”当黄河。沈括在他的《熙宁使虏图抄》中记道:“河广数百步,今其流广度数丈而已(指今巴林桥河床最窄处),狄人(即北人)言此为大河(即中原黄河)之别流也……以臣考之,乃古所谓潢水是也。”隋、唐时期西拉沐沦源头,在古平地松林(也称千里松林)西南,即今克什克腾旗西南部源水头。五代时期同州郃阳令胡峤,随辽将肖翰入契丹,路经潢水源,在其《陷虏记》(也称《胡峤陷北记》中称为“湟水源”(潢、湟同音)。《辽史·地理志》或“本纪”中记载“潢水源”附近有“频跸淀”,地势平坦低洼,林木葱郁,风景秀丽,是辽帝及大臣们游幸之所,尝于此观“潢水源”。至清代遂以蒙古语称为西拉沐沦,汉族人仍称之为源水头或响水河(因河一处落差很大,形成飞瀑,水声雷响而得名。潢水一名,从唐代至明代大体未改。到清代,根据蒙古语译音,分别记有“锡拉沐沦”、“锡剌沐沦”、“失烈母林”、“什拉磨楞”“西拉沐沦”或“什里木河”等不同的称谓,有学者说是皆源于古契丹语“枭罗个没里”一词。 西拉沐沦河两岸山川秀丽,名胜众多,有许多令人瞩目的古代文化遗存。在巴林右旗西拉沐沦苏木海日金山北岸,有距今五千多年的“红山文化”遗存,在白岔河一带有闻名于世的百里岩画,在源头大红山有声名远播的乌兰布通古战场。在巴林桥附近有唐宋时期塞外第一桥——古潢水石桥。 从古至今,西拉沐沦河屡经战火硝烟的洗礼。古代,辽世宗的远征军曾与他的祖母淳钦皇后率领的京都禁军在潢水桥隔河对峙。清代康熙帝在巴林桥上指挥大军与噶尔丹作战。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红军的隆隆战车从桥上驶过。解放战争时期曾是八路军冀热辽解放区的前沿阵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