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博士专刊 | 隔震结构设计求真之四(隔震结构直接分析设计)

 nplaiyanfang 2023-03-09 发布于福建

图片


上期文章《隔震结构设计求真之三》(复振型到底是个啥?)给出了如下结论: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可解决隔震结构阻尼矩阵正交性问题,但该方法同样以线弹性假定的振型叠加为基础,具有近似性。

本文讨论一下隔震结构基于非线性动力分析的直接分析设计法。

图片
隔震结构中的非线性问题
图片

若只布置普通橡胶隔震支座,由于普通橡胶隔震支座的本构模型接近于线性弹簧,则隔震结构设计可采用与普通结构分析同样的方法,一般采用振型叠加反应谱法即可。

若隔震层中布置了铅芯橡胶支座或消能器,此时隔震结构本质上将是非线性问题,按照《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的规定,可采用反应谱迭代或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若采用反应谱方法,则应使用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但如上一篇文章所指出,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同样是一种近似方法。隔震结构若希望实现精细化设计,基于非线性动力分析的直接分析设计应是更佳选择。

图片
隔震结构直接分析设计法
图片

隔震结构直接分析设计法可采用如下步骤:

1) 给出拟合规范反应谱的人工地震动时程

人工地震动与反应谱具有同等的概率保证率,在人工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响应离散性不大,且可采用多人工地震动平均或包络方式得到结构最终响应。

2) 参考相关试验数据,确定铅芯橡胶支座和消能器非线性本构

3) 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

在人工地震动作用下,考虑铅芯橡胶支座和消能器非线性本构,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得到上部结构构件、隔震层结构构件、隔震支座和消能器响应。结构构件可根据需要指定为线弹性状态,得到构件内力以便进行构件极限承载力设计。

4) 构件极限承载力设计与隔震层及隔震支座验算
图片
隔震结构直接分析设计案例
图片

某隔震结构,结构高度21.9米,地震烈度9度(0.40g),场地分组第III组,底层每根柱底布置共计30个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外围布置共计26个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此外布置了23个速度型消能器,结构模型及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本文算例由洪露露提供,采用SAUSG软件计算)

图片

a) 三维模型图

图片

a) 平面图

图1 模型示意图

对此模型在PKPM中进行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迭代与不迭代计算,并导入到SAUSG-PI中进行人工波直接分析设计。

模型质量与周期对比如下:

图片

结构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角如下:

1) 楼层剪力

图片

图片

2) 层间位移角

图片

可以看出,对于本算例,复振型反应谱迭代计算与不迭代计算所得的整体指标相差不大,人工波动力时程分析结果小于复振型反应谱法结果。

隔震支座等效刚度及等效附加阻尼比:

表1 不同计算方法周期、支座有效刚度、附加阻尼比对比

图片

提取上部结构关键构件(图1b中的剪力墙Q)、隔震层柱(剪力墙Q下方的柱)、隔震层梁(图1b中的梁L)、隔震支座(剪力墙Q下方的支座)的受力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构件内力表

图片

可以看出,对于本算例,直接分析设计法得到的构件内力普遍小于复振型反应谱法结果。

图片
总结
图片

1) 存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或消能器时,隔震结构具有天然的非线性属性;

2) 采用复振型叠加反应谱法迭代求解进行隔震结构设计,仍然具有一定的近似性;

3) 隔震结构采用基于非线性分析的直接分析设计法可实现精细化设计,并可更加充分地体现出隔震结构性能优势。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