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诊复习资料

 曹老怪 2023-03-09 发布于江苏

在腹部触及上述脏器以外的包块,视为异常,多有病理意义。包括肿大的脏器、炎性组织、肿大的淋巴结、囊肿及良性或恶性肿瘤等

部位:腹部某部位包块,一般多源于该区脏器的病变

大小:准确测量包块的纵径、横径和前后径,前后径难以测出时可粗略估计,以厘米表示,如3cm×5cm×2cm。明确大小以便动态观察。

形态:应注意包块的形态,轮廓是否清楚,表面是否光滑,边缘是否规则,有无切迹等。

质地:实质性包块,质地可能柔软、中等硬或坚硬,见于炎症、结核和肿瘤。如为囊性,触之柔软,见于脓肿或囊肿等。

压痛:炎性包块压痛明显,如肝炎、肝脓肿、阑尾周围脓肿。而肿瘤的压痛则轻微或不明显。

搏动:触及腹正中线附近膨胀性搏动的包块时,应考虑腹主A或其分支的动脉瘤。而腹主A附近的包块,可因传导而触及搏动,应予鉴别。

移动度:肝、胆囊、胃、脾、肾或其包块,可随着呼吸而上下移动,局部脓肿或炎性包块及腹腔后肿瘤一般不能移动。

与邻近器官的关系:触及包块还应确定与邻近皮肤、腹壁和脏器的关系。

腹壁紧张度

正常人腹壁触之柔软,有一定张力,但较易压陷,称腹壁柔软。某些病理情况可使全腹或局部紧张度增加或减弱。

腹壁紧张度增加

全腹壁紧张度增加常见于:①急性胃肠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因炎症刺激腹膜引起腹肌反射性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强直。②结核性腹膜炎时,因炎症发展缓慢,对腹膜刺激不强,且有腹膜增厚,肠管和肠系膜粘连,故全腹紧张,触之犹如揉面的柔韧之感,不易压陷,称面团感或揉面感。还见于癌性腹膜炎。③肠胀气、腹内大量腹水者,因腹腔内容物增加,触诊腹壁张力较大,但无腹肌痉挛和压痛。

局部腹壁紧张见于该处脏器的炎症累及腹膜所致,如急性胰腺炎出现上腹或左上腹壁紧张,急性胆囊炎可出现右上腹壁紧张,急性阑尾炎常出现右下腹壁紧张。

腹壁紧张度减低

触诊腹壁松软无力,失去弹性,为腹壁紧张度降低。全腹紧张度减低见于经产妇、体弱的老年人、慢性消耗性疾病。全腹紧张度消失见于重症肌无力和脊髓损伤所致腹肌瘫痪。局部腹壁紧张度减低不多见,可由局部的腹肌瘫痪或缺损所致。

压痛及反跳痛

正常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重按时仅有压迫感。触诊时,由浅入深按压,如发生疼痛,称为压痛。在检查到压痛后,手指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时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提示炎症已累及腹膜壁层。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是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压痛局限于某一部位时,称为压痛点。某些疾病常有位置较固定的压痛点。如:阑尾点,又称麦氏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与中1/3交界处,阑尾病变时此处有压痛;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病变时此处有压痛。

液波震颤

检查时患者仰卧,医师用手掌面贴于患者腹壁一侧,另一手并拢屈曲的四指指端迅速叩击腹壁另一侧,如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3000 ml以上)时,贴于腹壁的手掌就可感到液波的冲击,称为液波震颤或波动感。为防止腹壁震动造成的错觉,可让另一人将手掌尺侧缘轻压于患者脐部腹中线上,即可阻止腹壁震动的传导。

腹内器官触诊

正常可触到的脏器或组织

腹直肌肌腹与腱划、腹主A、腰椎椎体与骶骨岬、横结肠、乙状结肠、盲肠。

腹部包块




肾脏

当肾和尿路有炎症或其他疾病时,可在一些部位出现压痛点:季肋点:在第10肋骨前端;上输尿管点: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中输尿管点:在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进入骨盆腔之处(第二狭窄处);肋脊点:在脊柱与第12肋所成的夹角顶点,又称肋脊角;肋腰点:在第12肋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又称肋腰角。肋脊点和肋腰点是肾脏炎症性疾病如肾盂肾炎、肾结核或肾囊肿等常出现压痛的部位。如炎症深隐于肾实质内,可无压痛而仅有叩击痛。

肝脏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双腿稍屈曲,使腹壁松弛,腹壁软薄者或肝下缘较表浅易触时,常用右手单手触诊,医师位于患者右侧,将右手掌平放于患者右侧腹壁上,腕关节自然伸直,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以示指前端的桡侧或示指与中指指端对者肋缘,自髂前上棘连线水平、右侧腹直肌外侧开始自下而上,逐渐向右季肋缘移动。嘱患者做满而深的腹式呼吸运动,触诊的手应与呼吸运动紧密配合。随患者吸气,右手在继续施压中随腹壁隆起抬高,但上抬速度要慢于腹壁的隆起,并向季肋缘方向触探肝缘。呼气时,腹壁松弛并下陷,触诊手应及时向腹深部按压,如肝脏肿大,则可触及肝下缘从手指端滑过。若未触及,则反复进行,直至触及肝脏或肋缘。为提高触诊效果,可用双手触诊法。医师右手位置同单手触诊法,用左手掌托住患者右后腰,左手拇指张开置于右肋缘,在吸气的同时,左手向上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下移,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肌下移的幅度,如此,随吸气下移的肝下缘就更易碰到迎触的右手指,用上述方法,还应在腹中线上由脐平面到剑突区域(肝左叶)进行触诊。

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触不到,但腹壁松弛的瘦者于深吸气时可触及肝下缘,多在肋弓下1cm以内。剑突下如能触及肝左叶,多在3cm以内。触及肝脏后,应详细描述以下几点:

1)大小:记录肝脏大小,一般在平静呼吸时,测量右锁骨中线肋下缘至肝下缘垂直距离(以cm计);并注明以叩诊法叩出的肝上界位置。同时应测量前正中线剑突下至肝下缘的距离。肝脏下移时,可触及肝下缘,但肝上界也应相应下移,且肝上下径正常,见于腹壁松弛、内脏下垂、肺气肿、右侧大量胸腔积液等所导致的膈肌下降。病理性肝肿大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弥漫性肝肿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等;;局限性肝肿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等,并常能触及或看到局部膨隆。肝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晚期肝硬化。

2)质地:肝脏质地一般分为三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正常肝脏质地柔软.如触口唇;急性肝炎及脂肪肝时质地稍韧,慢性肝炎质韧,如触鼻尖;肝硬化质硬,肝癌质地最硬,如触前额。肝脓肿或囊肿有液体时呈囊性感,大而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

3)表面形态及边缘:触及肝脏时应注意肝脏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边缘是否整齐及厚薄。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且厚薄一致。肝淤血、肝炎、脂肪肝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肝硬化表面不光滑,呈结节状,边缘不整齐且较薄;肝癌、多囊肝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粗大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致;巨块型肝癌、肝脓肿及肝包虫病表面呈大块状隆起。

4)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当肝包膜有炎性反应或因肝肿大被绷紧,则肝有压痛。急性肝炎、肝淤血时常有弥漫性轻度压痛;较表浅的肝脓肿有局限性剧烈的压痛。

5)搏动:正常肝脏触不到搏动,由炎症、肿瘤等引起的肝肿大本身并不伴有搏动。当肝脏肿大压迫到腹主动脉或右心室增大到向下推压肝脏时,可出现肝脏搏动。如果触到肝搏动,应鉴别是肝脏本身的扩张性搏动还是传导性搏动。

6)肝区摩擦感:检查时将右手掌面轻贴于肝区,让患者做腹式呼吸动作。正常时掌下无摩擦感。肝周围炎时,肝表面和邻近的腹膜可因有炎性渗出物而变得粗糙。二者的相互摩擦产生震动可用手触知,为肝区摩擦感,如用听诊器听到时,为肝区摩擦音。

胆囊

胆囊触诊法与肝脏触诊相同。正常胆囊不能触及。胆囊肿大时,在右肋下腹直肌外缘可触及一卵圆形或梨形、张力较高的肿块、随呼吸而上下移动,其质地和压痛视病变性质而定。如急性胆囊炎因胆囊渗出物潴留所致的胆囊肿大,呈囊性感,有明显压痛;壶腹周围癌等因胆总管阻塞,胆汁大量潴留所致胆囊肿大,呈囊性感而无压痛;胆囊结石或胆囊癌因胆囊内有大量结石或癌肿所致胆囊肿大,有实体感。

胆囊触痛检查法:医生将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先以左手拇指指腹用适度压力勾压右肋下部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深吸气时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引起疼痛,患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为墨菲(Murphy)征阳性,又称胆囊触痛征,见于急性胆囊炎。在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出现黄疽进行性加深,胆囊显著肿大,但无压痛,称为库瓦西耶(Courvoisier)征阳性,又称无痛性胆囊增大征阳性。当胆总管结石导致阻塞,因胆囊常有慢性炎症,囊壁因纤维化而皱缩,且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失去移动性,虽然黄疽明显,但胆囊常不肿大。  

脾脏

触诊方法:正常脾脏不能触及。内脏下垂、左侧大量胸腔积液、积气时,膈肌下降可使脾向下移可触及。除此之外能触及脾脏,则提示脾肿大。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又较表浅时,用单手浅部触诊法即可触及。如脾脏肿大而位置较深应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患者仰卧,两腿稍屈曲,医生左手绕过患者腹部前方,手掌置于病人左腰部第7-10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上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微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部深处,随病人腹式呼吸运动,由下向上逐渐移近左肋弓,直至触及脾缘或左肋缘。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及时,可嘱患者改换右侧卧位,患者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用双手触诊较易触及。

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三度:深吸气时脾在肋下不超过3cm者为轻度肿大;超过3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肿大,又称巨脾。中度以上脾肿大时其右缘常可触及脾切迹。这一特征可与左肋下其他包块相区别。

测量方法:当轻度肿大时只作甲乙线(第1线)测量,即在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垂直距离,以cm表示(下同)脾脏明显肿大时,应加测甲丙线(第2线)和丁戊线(第3线)。甲丙线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最远脾尖之间的距离。丁戊线为脾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如脾肿大超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如脾肿大向右未超过前正中线,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

临床意义轻度脾肿大常见于慢性肝炎、伤寒、粟粒型肺结核、急性疟疾、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一般质地较柔软。中度脾肿大见于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黄疸、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般质地较硬。高度脾肿大,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等。表面不平而有结节者见于淋巴肉瘤等。脾囊肿时,表面有囊性肿物。脾脓肿、脾周围炎和脾梗死时,由于脾包膜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并累及腹膜壁层,故可触到摩擦感且压痛明显。

收缩期额外心音

收缩早期喷射音:又称收缩早期喀喇音。为高频爆裂样声音,短促、尖锐而清脆,在S1后约0.05~0.07s处。(扩大的主、肺动脉在心室收缩射血时突然扩张振动,主、肺动脉内阻力增高的情况下半月瓣有力地开启,或狭窄的半月瓣在开启过程中突然受阻所产生的振动所致。)①肺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在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最响,不向心尖部传导。呼气时增强,吸气时减弱或消失。见于肺动脉高压、原发性肺动脉扩张及轻中度肺动脉瓣口狭窄等。②主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在胸骨右缘第二、三肋间最响,可传到心尖部,不受呼吸影响。见于主动脉扩张、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为高频、短促、清脆的爆裂样声音,如关门落锁的 “ka-ta”样声音。多数由二尖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瓣膜突然紧张或腱索突然拉紧所致,因而又称腱索拍击音。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伴有收缩晚期杂音者,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舒张期额外心音

奔马律:系在S2后出现的响亮额外心音,当心率快时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为奔马律。

舒张早期奔马律:是最常见的奔马律。舒张早期奔马律出现的时期与生理性S3相似,两者的区别是:①奔马律出现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而S3见于正常人,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②奔马律时心率多超过100次/分钟,S3多发生在心率正常或稍慢时。③奔马律的3个心音间距大致相等,性质相似,而S3距S2相对较近,音调较低。

舒张晚期奔马律

重叠型奔马律

开瓣音:亦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见于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压力增高,心室舒张期血液自左心房迅速流入左心室时,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后又突然受阻引起瓣叶振动所致的拍击样声音。它表示狭窄的二尖瓣尚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之一。

心包叩击音:见于缩窄性心包炎,在整个心前区可听到,以心尖部和胸骨下段左缘处更清楚。缩窄的心包限制了心室的舒张,心室在急速充盈阶段突然舒张受阻而被迫骤然停止所引起的心室壁振动,形成心包叩击音。

肿瘤扑落音:为在S2后约0.08~0.12s出现的类似开瓣音的声响,见于心房粘液瘤的病人。粘液瘤在舒张期碰撞心房壁,或在越过房室瓣向心室腔移动的终末阶段时瘤蒂柄突然紧张产生振动所致。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早期患者面色萎黄,于面部、颈部及上胸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及肝掌,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偏硬,表面光滑,压痛不明显,脾脏可触及。晚期患者面色灰暗,皮肤、巩膜多有黄疸,男性患者乳房发育,压痛。肝脏缩小变硬,表面呈结节状。脾中度肿大,下肢出现浮肿。除上述肝功能障碍表现外,并有以下门静脉高压表现。

腹水

蛙腹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时有液波震颤,有时可见脐疝。呼吸困难和心悸。肾淤血及下肢浮肿。部分患者伴有胸水。

静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与开放

肝硬化时,主要的侧支循环有三条: ①经胃冠状静脉、食管静脉、奇静脉而入上腔静脉。当侧支循环在食管下端和胃底部的黏膜下高度发展时,可形成静脉曲张。常因腹内压突然升高或进食粗糙食物,而致曲张静脉破裂,发生呕血等大出血的危险。 ②经脐静脉(肝圆韧带)、腹壁静脉、胸廓内静脉与上腔静脉相连,可形成脐周及腹壁静脉曲张,但血流方向正常。有时在剑突下或脐上可闻及静脉嗡鸣音。 ③门静脉系统的直肠上静脉与腔静脉系统的直肠下静脉及肛门静脉吻合,明显扩张时形成痔核,易破裂引起便血。

脾肿大


急性腹膜炎

概念

当腹膜受到细菌感染或化学物质(如胃液等消化液)的刺激时,即可发生急性腹膜炎症。称为急性腹膜炎

视诊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常呈急性危重病容,表情痛苦,冷汗,呼吸频速表浅。咳嗽、呼吸、转动体位均使腹痛加剧,患者被迫采取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在毒血症后期,患者因高热、失水、不能进食和酸中毒等情况,表现为精神抑郁,面色灰白,皮肤及舌面干燥,眼球及两颊内陷,脉搏频数而无力。

触诊

腹部检查可见腹壁运动受限,腹式呼吸明显减弱或消失。当腹腔渗出液增多及肠管发生麻痹时,可显示腹部膨胀。触诊全腹出现典型的腹膜刺激征——腹壁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溃疡穿孔时,可出现板状强直。

叩诊

如腹腔内有较多游离液体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胃肠穿孔时气体进入腹腔以及肠麻痹,叩诊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

听诊

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肠鸣音

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而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称为肠鸣音或肠蠕动音。正常时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5次,在脐部听得最清楚。

频繁:肠蠕动增强,但音调不特别高亢,超过每分钟10次。见于服泻药后、急性肠炎或胃肠道大出血等

亢进:次数多,且呈响亮、高亢的金属音。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减弱或稀少:明显少于正常,或3~5分钟以上才听到一次。见于老年性便秘、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及胃肠动力低下等

消失(静腹):持续听诊3~5分钟未闻及肠鸣音。见于急性腹膜炎或各种原因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

振水声

患者仰卧,医师用耳凑近患者上腹部或将听诊器体件放于此处,然后用稍弯曲的手指以冲击触诊法连续迅速冲击患者上腹部,听到的胃内液体与气体相撞击的声音,称为振水音。也可用双手左右摇晃患者上腹部以闻及振水音。

生理:正常人餐后或饮入多量液体时,上腹部可出现振水音。

病理: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有此音,提示胃内有液体储留,见于胃扩张、幽门梗阻及胃液分泌过多等

血管杂音

上腹部的两侧出现收缩期血管杂音,常提示肾动脉狭窄;

静脉性杂音为连续的嗡鸣音,无收缩期与舒张期性质。此音多于脐周或上腹部出现,常提示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形成,压迫脾脏此嗡鸣音可增强。

摩擦音、搔弹音

肝脏叩诊

体型对肝脏位置有一定影响:匀称型者肝上界(清变浊)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界(实变鼓)在右季肋下缘。右锁骨中线上肝浊音区上下径之间的距离约为9~11cm;右腋中线上肝上界在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右肩胛线上,肝上界为第10肋间,下界不易叩出。瘦长型肝上下界均可低一个肋间。矮胖型者肝上下界均可高一个肋间。

上移

矮胖型者肝上下界均可高一个肋间

右肺不张、右肺纤维化、气腹及鼓肠

下移

瘦长型肝上下界均可低一个肋间

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

扩大

肝炎、肝脓肿、肝淤血、肝癌和多囊肝等;膈下脓肿时,因肝下移和膈升高,肝浊音界扩大,但肝脏本身未增大

缩小

见于急性肝坏死、晚期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

消失

代之以鼓音,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重要征象,亦可见于人工气腹、腹部大手术后数日内、间位结肠(结肠位于肝和膈之间)等。

胆囊叩诊

叩诊不能检查胆囊大小,只能检查有无叩击痛。胆囊叩击痛是胆囊炎的重要体征

胃泡鼓音区

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呈半圆形,叩诊呈鼓音。其上界为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脏,右界为肝左缘。

明显扩大见于幽门梗阻等;明显缩小见于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脾肿大及肝左叶肿大等;鼓音消失而转为实音,见于进食过多导致急性胃扩张或溺水者。

脾脏叩诊

轻叩法,在左腋中线自上而下进行叩诊。正常脾浊音区在该线上第9~11肋间,宽约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a.脾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及鼓肠等;b.脾浊音区扩大见于脾肿大。

肾脏叩诊

检查时,患者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医生用左手掌平放于患者肾区(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由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手背。正常无叩击痛。叩击痛阳性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肾周围炎。

膀胱叩诊

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叩诊。膀胱空虚时该部位叩诊呈鼓音,膀胱充盈时耻骨上方叩出圆形浊音区。腹水时,此区的弧形上缘凹向脐部,而膀胱胀大的浊音区弧形上缘凸向脐部。

腹水的检查

当腹腔内有较多游离液体(在1000ml以上)时,如患者仰卧位,液体因重力作用多积聚腹腔低处,含气的肠管漂浮其上,叩诊腹中部呈鼓音,腹部两侧呈浊音;在患者侧卧位时,液体随之流动,叩诊上侧腹部转为鼓音,下侧腹部呈浊音。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是发现腹腔内有无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

巨大卵巢囊肿患者,腹部可出现大范围浊音,易误为腹水,其鉴别如下:①患者仰卧时,卵巢囊肿所致的浊音常在腹中部,而鼓音在腹部两侧,且浊音不呈移动性,与腹水相反;尺压试验:即患者仰卧时,医师将一硬尺横置于腹壁上,两手将尺下压,如尺发生节奏性跳动,则为卵巢囊肿。如硬尺无此种跳动,则为腹水。







膀胱

正常膀胱空虚时隐于骨盆内,不易触到。当膀胱充盈胀大时,超出耻骨上缘,可在下腹部触及圆形具有压痛的弹性肿物。触诊膀胱一般采用单手滑行触诊法。

胰腺

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较深,正常不能触及。胰腺病变的体征可出现于上腹部。

心脏右界自第1肋间隙向下依次为上腔静脉、升主动脉,自第3肋骨上缘呈钝角稍斜向外下,相当于右心房,下端止于第6肋软骨与胸骨附着处。心脏左界于第2肋间隙处相当于肺动脉段,向下则心界延向左下方,为左心房的心耳部,再下则为左心室。心脏下界除心尖部分为左心室外,均由右心室构成。心脏上界相当于第3肋骨前端下缘的水平。位于第l、2肋间隙水平胸骨部分的浊音区,一般称为心底(上)部浊音区,相当于大血管在胸壁上的投影区,其左界的主动脉结由主动脉弓构成。显著向外隆凸的左心室段与半球形突出的主动脉结之间的肺动脉段及左心耳部相对较凹陷,称为心腰部

收缩期额外心音

收缩早期喷射音:又称收缩早期喀喇音。为高频爆裂样声音,短促、尖锐而清脆,在S1后约0.05~0.07s处。(扩大的主、肺动脉在心室收缩射血时突然扩张振动,主、肺动脉内阻力增高的情况下半月瓣有力地开启,或狭窄的半月瓣在开启过程中突然受阻所产生的振动所致。)①肺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在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最响,不向心尖部传导。呼气时增强,吸气时减弱或消失。见于肺动脉高压、原发性肺动脉扩张及轻中度肺动脉瓣口狭窄等。②主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在胸骨右缘第二、三肋间最响,可传到心尖部,不受呼吸影响。见于主动脉扩张、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为高频、短促、清脆的爆裂样声音,如关门落锁的 “ka-ta”样声音。多数由二尖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瓣膜突然紧张或腱索突然拉紧所致,因而又称腱索拍击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伴有收缩晚期杂音者,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舒张期额外心音

奔马律:系在S2后出现的响亮额外心音,当心率快时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为奔马律。

舒张早期奔马律:是最常见的奔马律。舒张早期奔马律出现的时期与生理性S3相似,两者的区别是:①奔马律出现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而S3见于正常人,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②奔马律时心率多超过100次/分钟,S3多发生在心率正常或稍慢时。③奔马律的3个心音间距大致相等,性质相似,而S3距S2相对较近,音调较低。

舒张晚期奔马律

重叠型奔马律

开瓣音:亦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见于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压力增高,心室舒张期血液自左心房迅速流入左心室时,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后又突然受阻引起瓣叶振动所致的拍击样声音。它表示狭窄的二尖瓣尚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之一。

心包叩击音:见于缩窄性心包炎,在整个心前区可听到,以心尖部和胸骨下段左缘处更清楚。缩窄的心包限制了心室的舒张,心室在急速充盈阶段突然舒张受阻而被迫骤然停止所引起的心室壁振动,形成心包叩击音。

肿瘤扑落音:为在S2后约0.08~0.12s出现的类似开瓣音的声响,见于心房粘液瘤的病人。粘液瘤在舒张期碰撞心房壁,或在越过房室瓣向心室腔移动的终末阶段时瘤蒂柄突然紧张产生振动所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