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纸留声——平谷小地名系列(续五)​

 姓氏文化藏谱馆 2023-03-09 发布于山东

​小地名是构成村镇文史的基础。小地名来源于民间,主要因地貌特征得名、因地势得名、因土地所有权人得名、因事件得名、因用途得名,还有的因山得名、因河流得名、因坟得名、因树得名、因石得名、因草得名等。诸多小地名和历史事件有关,从而成为研究地方史的重要依据。平谷区档案馆优选区内千余份田房契约资料和家谱资料征集进馆,并由收藏家李润波先生初步探究整理形成平谷部分小地名资料,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史料,传承弘扬平谷历史文化,助力高大尚平谷建设,助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故纸留声》栏目选择挖掘记录的平谷小地名进行系列网络展示,欢迎大家品读。


南独乐河镇南独乐河村小地名

南独乐河在商周时北部台地上就有人居住,辽金元三代鼎盛,大庙有古柏和石碑可证。元初时声名最显赫的道家丘处机都曾在这里吃过饭。现在的南独乐河形成于明初洪武年间,最先来的是杨、韩、张三大姓,时有“杨家河滩韩家河套、张家来了铲黄茅草”之说。

​南独乐河村小地名主要有:庄东将台,又名点将台,传为李世民东征时在此驻军。点将台在村东电影院位置。古时独乐河有三个大高台,第一是村南王八盖,有三米多高,点将台约二米五高,第三是北岗子,也有两米高,面积都有三四亩地大,北岗子东西长,面积有五六亩。这三个高台都是古代大水冲涮的残存,为此形成的小地名有下坝子、岗上头、岗底下等。此外还有枣树行、杨河寨(杨家最初到来时搭建的柴草棚)、乔家坟、郭家坟、刘家坟、王家坟、观家坟、蔡家坟、南河南,北河北(村南村北都有河,南边叫泃河,北边叫独乐河),王上坎、白石碑、南窑等。



南独乐河镇峰台村小地名

峰台位于南独乐河镇西部,原有东西南北四个大土台。远古时这里曾有很厚的黄土层,由于新生代以后雨水丰沛,水患时常发生,导致地表被不同流向的季节性河流切割成四个块台地,后来又经过万千年的延续不断的风蚀水融,台地越来越小,到明代新村民在此立庄时称“四台地”,到清代时只剩下西部一个台地,面积不过一百多平米,高度有十余米。东部、南部遗留面积较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文物部门曾在东土台发现有战国到汉代古墓葬,表明这一带很早就有村落出现。后因民间用土过多,近半个世纪以来南、西土台也被严重削减。东、北土台被夷为平地。峰台地处四台地深沟中,水流交叉,故村名又称“三河里”,抗战时期化名“山口”“富村”。

​峰台村小地名主要有:小公门、大公门、西坑、王八坑、牛槽子、公爷坟、黑坟、黑枣坟、白家坟、韩家坟、高家坟、杨家坟、张家坟、松树坟、东坟、西坟、西台子、南台子、东岗子、后岗子、乱葬岗、党园、西屯等,因与公爷坟村相连,在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两个村为一个行政村,有些小地名多因公爷坟村村民坟地得名。“松树坟”是老王家坟,在村北。西坟是王家从祖坟分出去的支派坟茔。“党园”没人能说清,应该是过去党姓家族的园子地,党姓家族在民国初期去了兴隆。大公门、小公门应是大宫门、小宫门,指的是公爷坟的地宫宫门。“西台子、南台子、东岗子、后岗子”那是四个大台遗址,今西大台只残存一块,立有巨石为碑。

查1950年档案,峰台与公爷坟两村共计 280 户,其中王姓最大,103 户,阎姓 60 户,张姓 26 户,郭姓 13 户,赵姓 13 户、李姓 14 户。王姓、阎姓、张姓是明初来的立庄户,郭姓清初由小辛寨迁来,李姓清初由北独乐河迁来,赵姓康熙年间与白姓、于姓、张姓一同从山东迁来,是公爷坟的看坟户,公爷坟村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是自然村,有 60 余户,1958 年与峰台村分开,成为独立行政村。



​南独乐河镇张辛庄村小地名

张辛庄的村名来源于西沥津张姓,顺治年间有同族兄弟一同迁往城东十二里的小村,不久聚集十几户佃户在此居住,称“东新庄”。据地方史研究者王宝成访查,乾隆五十年(1785年)西沥津张怀和家族弟兄又来到这里,当时已有十六户,数姓杂居,住的是茅草搭建的小土房。以后村里盖瓦房的日多,名为张家新庄,民国以后称张辛庄。

​张辛庄村小地名主要有:庄东大石桥、庄东北坎下大坑、南柳行大坑、哑巴坟、白家坟、松树坟、东松树坟、徐家坟、桑树坟、黑坟、黑哨、大洼子、庙后头、四十二亩地、五十亩地、七十亩地、八十亩地、坝上头、坝下头、牛道地、官场、杨家河、东岗子、大墙外、北台子、南台子、石桌子沟、石桌子地、峨嵋山东沟、北寺庄南、喇叭筒、郭家地、狐狸沟等。



南独乐河镇刘家河村小地名

刘家河有村庄历史很久,1977年曾有商代古墓被发现,出土了数十件国宝级器物。村北的小东沟有一眼泉,水质清澈,常年汩汩外流,唐代咸通年间曾建有水峪寺,规格较高。金代村名“文泉”,属礼泉乡。明代称文家庄。明中期后峨嵋山营西侧居民渐多,遂称其为西文家庄,原文家庄称东文家庄。刘家河之名清代地契中已出现,1946年政府开始正式使用此名。现在的村名自1946年开始使用。两个原因:一是本村大户刘姓;二是北部的灵泉水沿小河直接流到每家每户门前,故借谐音为名。

​刘家河村小地名主要有:藕坑、大花峪、小花峪、木头山、墩台坡、东岗子、后园子、大果园、甲合子(也有写成甲河子、贾河子等)、甲园、邢家庄、坝口子、官厅、田家坟、一家刘、松树坟等。

注:“藕坑”即村东大坑,1977年曾在坑南侧发现商代遗址。大、小花峪在村东北与黑豆峪相毗邻的两个小山包,“墩台”在村东北第一个山包,上边有古代的烽火台,至今仍有残存。黑豆峪村称此为“黑墩台”。“木头山”即墩台北紧邻的小山包。当地老人说不知何故叫木头山,或许因山坡裸露的岩石多呈漩涡纹,酷似木化石而得名。这一带山岭常见此种岩石。“东岗子”在墩台山南坡下,一道沙土岗。“邢家庄”是北独乐河行政村中的一个小自然村。“田家坟”在村西南,是本村田家的祖坟。“松树坟”在村北,是刘家老祖坟。据刘广河先生介绍,祖坟面积很大,有几棵大松树,还有石桌、石座,小时候每到清明就去老祖坟祭祖,但祭典形式比较特殊,要先祭“老乔爷子”,再祭“老姨婆子”,然后再顺序拜祭自己诸辈祖先。探其缘故,说刚迁来不久,地方官强逼家人出兵役,刘家只有一个儿子,不愿去,可不去又不行,两难之际,家里乔姓长工主动提出顶替(以后再无音信),使得刘家一辈辈得以顺利繁衍下来,后辈为了报答乔姓青年的恩情,每年祭祖都先给他上香,一直延续几百年。第二个被上香祭典的“编外老祖”是位山西的老太太,据说不知哪一代老祖行善,兵荒马乱之际收留了行乞老婆婆,垂危之际,老太太让把她随身带来的“箑斗子”拿到眼前,要他们拆开夹层,里边有不少黄金片,说是原来家里的积蓄,战乱后家人都死了,她逃荒来到这里,遇到了善人,愿以此金相酬。刘家此际也因战乱生活拮据,用此做本钱逐渐发起家来,所以后辈们也要感恩这位老婆子。原有家谱和祖宗牌位,后来被毁掉了。



​峪口镇峪口村小地名

“峪口”中的“峪”是山谷之意,金代平谷曾名“平峪县”也是这个原因。“峪口”还一个名字在民国前很响亮,叫“洳口”,即洳河在此有渡口,可见古时“洳水”之盛。峪口之名主要原因是北山叫“峪山”,该村在峪山出口处,故名。峪口旧属三河县,与怀柔县所属“银洞里”相邻,怀柔老县志的地图上标明了这个山名。峪口村北二阶台地有大量古墓群,其中汉墓最多,可见很早以前就有人在此栖息。峪口还是战略要地,明代之初为防范北边残余的元军袭扰,在此建了军营屯兵驻守,并于四周建立了四个营房拱卫峪口大营。周边现有西营和南营村名,东营即兴隆庄,还有一个胡家营是北营。

​民国时期,峪口是个大集镇,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有据可查的商号就有72家,村镇面积大,跟平谷城相仿。村四周设13个大门(其他村大多两个门,多者四个门),以方便村民和赶集的人流出入。13个大门也成了当地人所熟知的小地名,计有:东大街东门、西大街西门、北大街北门、南楼子街南门、九龙口南便门、西南门、东大寺东门、驴市街东门、毛家街西门、棉花市街小西门、木铁街西门、观音堂北门、北横街北门。而连接各大门的主要街道有: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东大寺街、驴市街、棉花市街、条子市街、串碾子街、木铁街、穿行店街、南楼子街、观音堂街、毛家街、北横街、南横街等。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大幅增加,街道建筑也增加了许多,胡同更是数不胜数。



峪口镇西樊各庄村小地名

按古地舆学说法,传说东、西樊各庄村地处“龙脉”的“龙头”前,故带“龙”字的地名多,如龙坡子、龙圈、龙尾子、龙头、龙口、龙山等,清代康熙皇帝的第三子允祉,在去丫髻山设置家族道场时常过往此地,看中了这里的风水,于是定为“百年福地”,东樊各庄村东北原有宝顶坟多座,即“三王爷”墓茔。小地名还有罗家府、石盆、小涧、大涧沟、涝山、下枣树行、枳根山、曾家坟、李家坟、赵家坟、香道(去丫髻山进香的通道)等。



​峪口镇北杨桥村小地名

北杨桥旧名杨家桥,属三河县,文物考察发现汉代古迹古墓多处,辽、金、元、明为养马场,明初在杨家桥头形成现在的村落,旧传与杨家将有关,误。因民户增多,1935年分为南、北杨桥两个村。

​北杨桥村小地名主要有:桥头、东岗子、西洼子、胡家坟、信家坟、梁家坟、岳家坟、黄家坟、何家坟、薛家坟、马厂、北大寺、和尚塔、王会道、苏桥、石柱子、青林寺等。石柱子即辽金经幢,与和尚塔、北大寺同地。



​大兴庄镇北城子村小地名

北城子村是平谷最古老村庄之一,小地名中也有体现。主要小地名有:庄北马道、庄东城坡下、河东大道、河东东港、河东大泉眼、河东四杨坟、九杨坟、河东橡树坟、西老坟、庄东石碑坟、庄西王家坟,东岗子、西岗子、北岗子等。

北城子现有村民始祖为明代迁来,王姓最先由山西迁来的,张姓永乐年间由山东迁来,被编为辛寨社第四甲,后来成为第一大家族。安姓是清初由平谷安家胡同搬来,祖上也是山东过来的。“西老坟”在北埝头村南,是张家始迁祖坟茔。“西老坟”这个地名在60多个村都有出现,因为那时选择立祖坟一般先选村西或村北。

​需要说明的是,北城子就是平谷的古县城,明代平谷县志我们没有见到,但清代县志沿用的是明代县志说法“故城在西北十二里”,直到民国二十三年老县志说法也没有变,但近30年来便换了一个说法,说平谷故城在大小北关村南,1990 年出版的《平谷县志》也沿用此说。经查,问题出在了明清出版的《顺天府志》,内中将平谷故城写成“在城东北十二里”,一个说东,一个说西,谁是谁非?北京地方史专家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参照《顺天府志》和《日下旧闻考》转引的说法,修改了平谷故城位置。查《日下旧闻考·京畿》(卷一百四十二)有:“故城在今县城东北十二里,今名城子庄(旧县志)”。幸亏编著人朱彝尊在附注中的“今县城东北十二里”之后多缀了一句“今名城子庄”,而且还刻意注明是由“旧县志”引用的。于是一切都明白了,错就错在这里。查城子庄是现在北城子的旧名,民国以前一直叫城子庄,后因三河县有个城子庄,遂将北边的城子庄更名“北城子”。显然是历史典籍引用时发生了笔误,而现代的一些北京史专家是参照典籍来的。



平谷故城还有一说法,即北魏时迁到通州北小营村。这也可能是引典之误。因为此说来源于《后汉书·武纪》的注释,而后汉光武纪的做注人为李贤。李贤(655年—684年),唐高宗第六子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调露二年(680年)以谋逆罪名被废,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为酷吏逼令自尽,年仅二十九岁。被册封太子后,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他所标注的内容,为其雇佣文人所为。标注中所说的“潞”应该指的是新建的三河县。查三河县大事记,唐武德二年(619年)置临泃县,分潞县东部为临泃县(即三河县前身),因濒临泃水而得名,隶属于玄州。唐开元四年(716年),再分潞县东部另建三河县,隶属于幽州。平谷县没有道理在这一时期迁移到潞县北,能够解释通的原因是,这里的“潞”指的是“三河县”,“潞北”也就应该指的是三河县北,即现在的北城子村。通州成为潞县县城,是五代时期的事。2008年2月8日,李润波先生去通州参加活动时曾顺便察看了北小营村地形地貌,虽然也是个大村,但感觉不出有建立县城的根据(没有明显河流,地貌平平)。民国《平谷县志》编著者王兆元先生对此也做了认真考据,并在卷一《地理志·沿革》篇做了考证性解读,列举了多种平谷故城在北魏时不应在通州北小营的证据。

​大兴庄镇大兴庄村小地名

大兴庄村小地名主要有:真武庙、北大坑、西坑、南坑、南大庙、东街、西街等,村外地名都以方位冠之,如庄东、庄北、庄南、庄西、庄西南等,是唯一在契约上以方位冠名的村庄。



​大兴庄镇鲁各庄村小地名

从该村紧邻洳河转弯处的地形可以判断,鲁各庄村庄一带很早就有人类栖息。村北曾发现大面积汉墓群,东北发现魏晋时期墓葬群,还发现过汉代钱币、铜镜等。鲁各庄最初因鲁姓得名,应该是明以前的事。明代有姚、黄、饶、刘为大姓。康、田二姓是清初立庄户,其中田姓是从夏各庄迁来的。后来的王张两大姓发旺了起来,成为大户。高姓也是清代迁来的。

​鲁各庄村小地名主要有:庄北王家坟、庄北姚家坟、庄北张家坟、庄西北黄家坟、庄南杨家坟、东坟地、庄东田家坟、庄西拉拉坟、庄北石桌坟、粽子坟、庄东大坟、庄东朱统坟(即都堂坟)南坟顶、刘家坟、西岗子、北岗子、庄西短逛、庄东大石桥、碱地、崙子、东套、庄南枣树行、东河沿、庄西乱葬岗、庄西草场等。



大兴庄镇白各庄村小地名

白各庄历史久远,以前有古寺院,院内四棵古柏,名叫“严直柏”,躯干挺拔如云,两人合抱不交,可能是汉柏,可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烧窑卖砖给砍伐了。

​白各庄村小地名主要有:庄东:坎下、王家坟,庄南:佟家坟、都堂坟、任家坟、杨家坟、南楼、南窑、南河;庄北:上河、庄北城壕、城坡;庄西:西坑沿、庄西小港、大港、庄西先生坟、烧锅坟、刘家坟、陈家坟、马家坟、杨树坟、黄家坟、韭菜坟、西岗子等。



​黄松峪乡黑豆峪村小地名

黑豆峪村历史悠久,且有文字可查。以前就有村庄,叫乐山,元代名叫鞑子坟(据萧家坟而称)。1984年8月黑豆峪村西曾出土金漆水郡夫人耶律氏墓志铭。正文:“皇统元年(1141年)十二月,金紫光禄大夫同留守事萧建(后任西安京兆府兵马总管)命子萧谦卜葬其正室故漆水郡夫人于蓟州渔阳县乐山之原”。夫人出身望族,她的父亲是平州节度使,母亲兰陵郡夫人萧氏。耶律家族原是辽代高官,1115年金败退西京,萧勖和耶律家举城投金,因而继续任职。耶律和萧氏家族多少代都是姻亲,平谷的萧有两处,黑豆峪和萧家院,与蓟县萧家同属奚五帐族,辽早期是一个祖宗。还有一块碑是金故达撒山行军谋克孛谨萧公墓志铭,实际就是萧建的孙子萧资茂的墓志铭。萧资茂是行军谋克,相当于万户都统,女真起家后讲究军政合一,青年农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军,名为常备军,行军谋克统管万户,属中级官员。这个墓志铭介绍说他的太爷爷萧勖为辽代西京留守,即西安留守,正三品,因投金而历代受封,爷爷萧建任京兆府兵马都总管、紫光禄大夫正二品,父亲萧谦荣禄大夫,正三品。萧资茂和弟弟资义、资安一同奉命征讨东海县张旺、徐元起义时,因舟船航行时漏水被淹而亡。葬于渔阳县醴泉乡先莹,即黑豆峪祖坟。可知金代这里叫乐山,属于礼泉乡。“礼泉”是个嘉名,如同“泰务”一样,就是后来的刘家河村,周边村属之。因北有灵泉而得名。

明代永乐年间有陈、谭、李、卢几户从山东迁来,因时或有虎豹出没故名“黑虎峪”。村里旧有真武庙,庙的山墙记录叫“黑虎峪”,庙的山门东侧有一棵老槐树。现在老槐树仍在,树围3.3米,根据长势和树形,大约600年历史,应该是现在黑豆峪建村时所栽。“黑豆峪”可能是“黑虎峪”叫“白”了,还有可能真的以种植黑豆出了名,因明代养马需要,这一带都要求地租粮交黑豆。



​黑豆峪村小地名主要有:达子坟、西坡、东滩、东沟、峰东、井坡、疙瘩沟、红石峪、南滩、石门口、大曹峪、黑墩台、烟筒洼、杏核沟、木匠房、水胡同、水家胡同、橡树坟、杨树坟、罗家坟、西大坟、陈家坟、卢家坟、谭家坟、崔家安、白云寺、夹板石(在塔洼山梁北面)、狼窝、阴司沟、洪水峪、鸽子堂等。其中卢得坤家九口人,土改分到的土地就在“达子坟”。老地契上的“达子坟”地名处,旧时有经幢,解放后被白云寺村民拉走(白云寺旧时属于黑豆峪的一个自然村)。

黄松峪乡黄松峪村小地名

黄松峪明代为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因山岭多古松而得名,明代有驻军戍边,有驻军就需要维持生计,这样就逐渐聚集了一些民户,加上军户逐渐形成村庄。而且因有河流通过,有山地、有平地也有水源,适合人居,民户越聚越多。黄松峪原属蓟县,1946年划归平谷。黄松峪是明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的大村,人员来路复杂,有军户,还有跟随戍边士兵自愿赶来的山东穷苦民户,姓氏达40余个。越姓、符姓、翟姓、长姓是明初来的,入清以后,有的回原籍有的则作为平原佃户散居他乡。如高姓是明中期从熊耳营过去的,清初期又从黄松峪去了塔洼,李姓、贾姓、郝姓也是清中期由黄松峪去了塔洼(属于密云县,只有皮户生存,不征粮)。过去,沟口往里几十里基本都属于黄松峪地盘,故小地名极多。

​黄松峪村小地名主要有:山神庙、大东坡、三里庙、柴家沟、红石壕、南天门、松树坟、张家坟、李家坟、刘家坟、刘家沟、西小河、南台子、磨石沟、大石洞沟、湖洞水、雕窝、越家厂、馒头山、三岔沟等。



​刘家店镇刘家店村小地名

刘家店得名于丫髻山,因千百年以来丫髻山是香火之地,常年香客不断,故有刘姓首先在此开设旅店。刘家店这一带的历史比较悠久,在丫髻山东下角,有地名“瓦堂寺”,东汉时期就已有寺院了,辽代、明代都有重修和更名的记录。这一带有水源、有山地,又有寺庙,周边一定有人类栖息。据访问,刘家来源有几种说法,有说山东来的,有说从峪口迁来,没有准确证据。如果是山东来的,也不会是开始就落在这里,因为按照正常人口繁衍规律,应该有二十六七辈了,访问得知大约有十六七辈的样子,可能是明后期来的。

​刘家店村小地名主要有:村西磕头沟、水泉沟、舍饭台、窑沟子、枣树行、韩家坟、打磨山、小会子、周家会、宫地、娘娘庙、杨台子、橡树林、栗树沟、列背剑西坡,村东纸马铺、东台、老果园、老菜园、马家湾、富家坟、付家坟、齐家坟、象家坟、大牛圈、松树坟、五十亩地,村南舍饭台、大土坑等。

小地名中与丫山庙有关地名比较明显,特别是舍饭台就有两处。老果园、老菜园有一说属于香火地,是过去大户人家捐给娘娘庙的庙产。“栗树沟”在丫髻山西南斜对面,一道深山谷,直到2015年仍可见20余棵二三百年老栗子树。“磕头沟”在西南较远,在去往云岩禅寺的沟口。“大土坑”在村北,不足八分地,但那时用土比较困难,属于地产范畴,出现了多家共用一个土坑问题。在刘店韩秀林家的土地执照上,村政府刻意注明:“东西长十五丈,南北宽三丈一尺,龚为香、龚为海、龚福山、刘福珍、龚守承、龚守政、龚守发、孙九俊、陈连合、龚庆林、韩秀林、韩秀山、龚福合、龚守勤、龚为庄、刁振兴十七家用”。碾盘也属于公产,核定多少家共用。


刘家店镇北店村小地名

​村名也因清初有岳家在刘家店北开店而得。主要小地名有:南岭子、梨树园、八十亩地、罗岩、窑沟、皂桐峪、南墙外、酸枣峪、转轴子、二层岩、石片沟、西坟、三十六亩地、茶棚、北窑、大瓜园、梨树园、公园等。



刘家店镇前吉山村小地名

前吉山村在清代称丫髻山新庄户,与北吉山是一个村。因在桥南称“南吉山”,民国为避忌讳改称前吉山。



​前吉山村小地名主要有:桃园、梨园、西园子、东门外、南门外、宫里、宫前、宫后(紫霄宫)南菜园、树母子、周家坟、花峪、曹家坡、戏楼、大核桃树、栗树洼、石门、乱葬岗、松树坟、大虫峪、蜂峪、河套等。

“大核桃树”在村西,这一带包括丫髻山、行宫、东山下核桃树较多,其中150年以上树龄的核桃树现仍可见有百余棵,加上老梨树、栗子树共有上千棵,其中栗子树、梨树树龄有达300年以上者。

“桃园”在北店、行宫、东山下、刘家店诸村都有,访问当地老人得知,主要有萱桃、麦熟桃、白毛桃、碧霞蟠桃等品种,可见刘家店镇种植大桃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