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中大语文 2023-03-09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 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我国发展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 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

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 把发展文艺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坚持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 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着力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 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 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 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 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 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要加强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 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 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 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摘编自李书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中国历代诗歌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用优雅的诗词艺术来表达情感。数千年的诗歌创造,积累了丰富遗产。诗经、楚辞、汉魏 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一个个中华诗歌艺术的高峰,风景秀丽,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 们前往“攀登”,而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将新元素的旗帜插在高峰上,锦上添花,踵事增华。

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体可以这样分析:当今对古代 诗歌经典的研究、阐释、诵读、学习与运用,是“照着说”,是“盘活存量”,可以看作是对 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而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传播运用,则是“接 着写”,是“扩大增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当然,

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间是“互文”的关系。在这里只是为了言说的方便,进行大概的划分。

就传统诗词文化的“双创”而言,广大诗人应当从历代诗词以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中吸 取营养、积累创作经验,正确认识诗人修为与诗作质量的关系,积极把握继承传统与抒写时 代的关系,妥善处理诗词写景抒情与叙事论理的关系,在诗歌意象、语言、格律、风格等方 面积极探索,努力创作出意新、语工、情真、味厚的好作品。

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为当代诗词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 尽的源泉。举例来说,古代有着山水田园诗的传统,而当下有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 践,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推出新时代的生态主题诗词作品,是我们可以努力的一个方 向。我们可以诗词为主线,把乡村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山水结合起来,寓诗教 于文旅,发展诗词游学,让诗词与地理、历史、文创等相互激发、相互融合,推动美丽乡村 的持续发展。

当代诗词的创作要实现精品化,就应当继承、吸取历代诗词创作经验与元素,吸收古今 中外诗歌营养,遵循艺术规律、讲究技术规则,由此进行新的创造;就是要不忘本来、吸收 外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创作出记录时代、抒写人民、歌颂祖国、礼赞英雄的无愧于时 代的优秀作品,让新时代诗歌新高峰在神州广袤的雄厚的诗歌高原上拔地而起,巍巍耸立。

这不仅是延续数千年诗国文脉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建 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信的需要。

(摘编自赵安民《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对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的一种回应。

B.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 影响力,也需要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

C.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的诗歌创造,积累了丰富遗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 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D.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遵循艺术规律、讲究技术规则由此进行新的创造,就能创作出当代诗词精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将山水田园诗传统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C.在诗歌意象、语言、格律、风格等方面积极探索,有利于诗人创作出优秀作品。 

D.在推动美丽乡村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诗教寓于文旅,发展诗词游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B.“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扬雄《太玄·玄莹》) 

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D.“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4.如何推动“诗歌新高峰”在新时代的中国拔地而起?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D(原文说“当代诗词的创作追求精品化,应当……”,这与 D 项的表述不是全等关系。不是说做到了 D 项所说的这些,就一定能创作出精品,这么说太绝对了。)

2.B(原文说“是我们可以努力的一个方向”,没有确定说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B(阅读材料一可知其观点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既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又要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变革发展。B 项强调了“因”和“革”两个方面,故而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 观点。A项,强调积累。C项,强调勤奋和思考。D项,强调专一。)

4.①诗歌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诗歌。②要培育造就规模宏 大的诗歌人才队伍,进而从中产生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诗人。③诗歌创作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坚守 中华文化立场,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④诗歌创作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诗歌更好走向世界。(每点1分,答出 3点给 4分。其他答案如果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