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去嘉兴!游览笔记(南湖篇五)

 吴越尽说 2023-03-10 发布于浙江

走,去嘉兴!游览笔记(南湖篇五)


作者:吴跃进


(南湖篇五)


⑭ 湖心岛(续一)

【来许亭】


《来许亭》程十发题匾

来许亭位于烟雨楼西侧,名亭实则是一座堂屋,亭名又朴实无奇,意思是“盼望许大人再来”。亭子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


《来许亭》俞平伯题匾

这年担任嘉兴知府已经十年的许瑶光任期届满,即将赴京述职。临行前,民众及乡绅把盏送行至南湖烟雨楼,决定将此亭命名为“来许亭”,祈望许清官日后能再来嘉兴主政。


许瑶光画像

许瑶光(1817-1881),湖南善化(长沙)人,字雪门。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历任桐庐、淳安、常山、诸暨、仁和等县知县,同治三年(1864)起连任三次嘉兴知府直至去世。


许瑶光修《嘉兴府志》(来自网络)

许瑶光在嘉兴第一任期间,重视教育和文化、调整税赋,发展农商,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强化治安,清正廉洁,使太平天国战乱后的“瓦砾嘉兴”,呈现“民和年丰,百货鳞集”的繁荣景象,深得百姓颂扬和拥戴。来许亭是对他这一任期政绩的褒奖。


来许亭外景

许瑶光进京述职后,同治皇帝准许他再回嘉兴任职,神奇地应验了“来许”。


来许亭内景

他在第二个任期六年,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因“查荒”大案中为民请命而被罢官,嘉兴父老更感念他的恩德,在三塔塘又为他建“许公三至亭”作为纪念。


来许亭内景一角

后来他虽官复原位,但终因辛劳过度而病逝,没能履职完第三个任期。


许瑶光作《鸳湖春饯图》(来自网络)

许瑶光担任嘉兴知府长达十八年,在清朝官员中绝无仅有;百姓两次建亭褒扬一位官员的勤政清廉,在嘉兴历史上也独一无二的。



【鉴亭】
鉴亭,许瑶光题匾

鉴亭在来许亭南,清同治十二年(1873),百姓为许瑶光建“来许亭”后,遵照许瑶光临别前的建议,在同一年建了这座“鉴亭”,并根据许瑶光的讲话内容整理成“鉴亭铭”,刻成碑文,立于亭内。


《鉴亭铭》碑

“鉴”有借鉴之意,许瑶光以此来警戒自己,也劝勉他人。“鉴亭铭”共370字,借景析理,深入浅出,总结了多条为官处事之道,铭文中归结为“仁、智、勇、达、洁”五诫。


鉴亭背面

“五诫”内容包括五个“君子鉴之”,即“节嗜欲以保健康”、“去蒙蔽以廓识量”、“学百川以鸿海谋”、“舍则藏而得则驾”和“砺廉隅以表孤衷”。




用现在的话来讲,许瑶光的“五鉴”可以这样理解:

君子须借鉴,节制爱好与欲望,可以永保安康;

君子须借鉴,去除蒙蔽,可以洞察万物;

君子须借鉴,要学百川归海,可以心胸宽广;

君子须借鉴,懂得舍弃,可以不被束缚;

君子须借鉴,为人要方正,可以品格高洁。



很多单位组织到《鉴亭》参观学习

来许亭和鉴亭的事迹流传很广,尤其是许瑶光以身作则示范的“五诫”,其文化内涵百年来激励过不少仁人志士。如今,来许亭和鉴亭成为廉政教育的课堂,不少政府单位前来参观学习,倾听清代嘉兴知府许瑶光的廉政故事,体会“为民情怀”,感受悠久的清廉历史文化。



“鉴亭铭“碑的背面是米芾书唐高宗诗碑,高154厘米,宽81厘米,为米芾真迹,是许瑶光在建鉴亭之年所得,请人摹刻在鉴亭铭碑背面。许瑶光愿将此米芾手迹与《鉴亭铭》刻于同一块石碑的正背两面,可见他是珍爱之极。


米芾手书碑刻

【马券石刻】


陈列在玻璃柜的是马券石刻

鉴亭内陈列有苏东坡的“马券石刻”,共四方,刻于何年暂无考证。



“马券”源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即将出任杭州郡守,因其门生和好友李鷹(字方叔)生活贫困,苏轼将哲宗皇帝(赵煦)赏赐他的一匹名马“玉鼻骍”(白鼻赤色马)转赠给李方叔,让他卖掉,改善生活。因担心李变卖御赐之马会招来祸患,特意写下“马券”为证。



李方叔,阳翟人(今河南禹州)。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贬官黄州,李曾幕名前去请教。苏东坡读了他的诗文,甚为欣赏,自此,他们便成了忘年交。不知何故,李方叔一再名落孙山,以致穷困到极点。



苏东坡立此“马券”,意在证明此马来历清楚与赠马有因,使李方叔能乐意接受。而且还委婉说明,李之所以卖马,并非为了换钱救穷,而是可能“别获嘉马”。这样写是为了维护李的自尊心,包含着对李的极度体贴和良苦用心。令世人看到一位忠厚长者(苏比李大22岁)的慈爱,和他怜悯天下寒士的胸怀。


黄庭坚为“马券”作题跋一

“马券石刻”四石最初于明正德年间放置在灵光坊陆宣公祠漱芳亭内,后几经聚散,失而复得。清同治三年(1864)知府许瑶光命人找到并整修,光绪八年(1882)许瑶光跋、文衡山作“浮碧”石刻,记述马券帖碑失得由来。直到1961年四石聚齐,才移置烟雨楼。


黄庭坚为“马券”作题跋二

有学者统计,除题名、题字类外,苏东坡的记文类石刻帖碑仅存世57种,“马券石刻”为其中之一。苏轼之弟苏辙、好友黄庭坚曾在“马券”上题诗作跋。黄庭坚还为此作《书苏东坡马劵后赠李方叔真迹卷》,上面有汪迟云、梁启超、罗爆、罗振玉、汪大燮、陈衡恪、徐乃昌、黄宾虹、王国维、郑孝胥、王己千等名家的题跋及印鉴,实为罕见。更显“马券石刻”之珍贵。


名家所作题跋

【柏化石】


柏化石

鉴亭内陈列的第二件宝物是一段柏化石,历来人们以为是松树化石,1964年5月间,郭沫若先生来南湖,经他鉴定,这是一段柏树化石,距今约有四万多年。



这段化石高1.4米,腰围1.5米,色呈褐红,古朴峭拔,较为罕见。据光绪《嘉兴府志》记载:“郡庙松化石,高四尺余,围三尺有咫。其形朴,肌理则断松也。旧为梅里冯氏物,冯观察尧巩购自古北口。”

嘉兴名士吴藕汀在《药窗诗话》中也讲到,清朝嘉庆年间,这块松化石原藏王店镇(古称梅里)冯尧巩家,冯做过云南丽江知府。到了道光年间,因子孙析产分家相互争夺无法分配,便由娘舅作主捐给嘉兴城隍庙,装在石盆内供香客们观赏。



鉴亭内,柏化石与洗鹤盆一起展出

石盆就是岳珂的“洗鹤石池”,故又名“松化石盆”,盆侧有“松化石盆”四字小篆。

古北口亦即北京,冯尧巩得此化石后曾邀请好友李超孙、李遇孙观赏,二李均作诗赞赏,诗中提到“燕京”“潞河”,证实化石得来于北京。



1980年10月26日《文汇报》

1980年10月份柏化石在烟雨楼“凝碧阁”(今宝梅亭)展出,10月26日上海《文汇报》曾以“嘉兴南湖展出罕见柏树化石”为题作了报道。



【洗鹤盆】


洗鹤盆,有修补过的痕迹

洗鹤盆,也叫“洗鹤石池”,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孙子岳珂留在嘉兴的一件遗物,与“柏化石”一起放置在烟雨楼宝梅亭,盆的底边可以明显看到有修补过的痕迹,上刻“松化石盆”四个字。将近800年,是历尽沧桑的一件文物。


“松化石盆”四字

岳珂(1183-1243)河南汤阴人,南宋开禧二年进士,嘉定十年(1217)任嘉兴知府,移居嘉兴城内金陀坊(今杨柳湾一带),在宅内建“岳祠家庙”,手订《岳氏宗谱》。


《岳氏宗谱》(现藏嘉兴博物馆)

明万历年间,岳飞十八世孙岳元声三兄弟,把金陀坊家祠移建至三塔塘茶禅寺东,即今天的岳王庙。


今位于三塔路上的《岳王祠》

岳珂留给嘉兴有三件宝,一件是“洗鹤石池”,一件是《岳氏宗谱》和《金陀祠事录》,还有一件是一尊“铜爵”,最为珍贵。铜爵原供奉在岳王祠内,上镌有“精忠报国”四个篆字,边上刻着“岳珂建造”四个小字,系岳珂亲书。南宋灭亡后,曾几次失而复得。清道光时,铜爵复存祠中,抗战前曾在杭州展出,抗战期间遗失。


岳珂所制的铜爵拓片,俞新伟提供(来自网络)

相传岳珂喜欢养鹤,用这个石盆给鹤洗澡,并写有《鹤舞四绝》诗,赞美鹤的优美体态和舞姿,诗曰:

九皋仙子老芝田,小立清池阿那边。
忽作霓裳羽衣舞,天机未信祇鱼鳶。

曾见中庭舞素衣,夜凉桂殿玉笙吹。
梦回一曲天风杳,正是华亭振万时。

临皋亭下翩跹客,缟袂玄裳忆旧游。
推户惘然寻不见,笛声犹认紫貂裘。

一川翠毯浅芜平,上有鶑簧百啭声。

万里烟霄看鹭振,一池鼓吹谩蛙鸣。


汤阴岳王庙内的岳珂塑像(来自网络)


汤阴岳王庙内的岳珂祠(来自网络)

未完待续。

写于2022年05月0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