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形态脊椎根据其分布部位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骨,各部分特点如下: 颈椎有7块,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水平位。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方有明显的隆起,称颈动脉结节。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 胸椎一共12块,椎体自上向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其矢径较横径略长,上部胸椎体近似颈椎,下部则近似腰椎。在椎体两侧面后份的上缘和下缘处,有半圆形浅凹,称上、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在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关节突的关节面呈冠状位,上关节突关节面朝向后,下关节突关节面则朝向前。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各相邻棘突呈叠瓦状排列。 ![]() 腰椎一共有5块椎骨,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卵圆形或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几呈矢状位。上关节突后缘的卵圆形隆起称乳突。棘突宽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 骶椎幼年时是5块椎骨,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形成骶椎,呈三角形,底向上,尖朝下,盆面(前面)凹陷,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盆面中部可见四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的痕迹。背面粗糙隆凸,正中线处为正中嵴。骶骨外侧部上宽下窄,上份有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骶粗隆。骶骨参与构成骨盆后壁,上连第五腰椎,下接尾骨。 ![]() 尾骨幼年时为3-4块未融合的椎骨,在成年后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尾骨,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 ![]() 体表特征脊椎和椎间盘、韧带等一起构成脊柱,维持人体中轴部位的负重及活动。脊柱从侧面观呈S形,有4个生理弯曲,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尾椎后凸。这些弯曲是随着人体活动的重力作用,由于发育和生理需要而形成的。 ![]() [1]丁文龙,刘学政.系统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15. [2]黄晓琳.人体运动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