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生六记》:人生如寄,浮生若梦

 在山清泉水 2023-03-10 发布于湖北

这版《浮生六记》制作得很特别。

书的前半本是横版、白话体;后半本是竖版、古文体。

当你,从古文体开始阅读,好似潜入到了清朝,观一场戏剧,再唏嘘一句:“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当你,从白话体开始阅读,不免哇塞一句:“我也想拥有,如沈复和芸娘般美好的爱情和婚姻。”

无论你从哪个文体切入,都能体味出林语堂所说的:“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

作者沈复,出生在乾隆年,著此书于嘉庆年间。他以散文的笔触,用第一人称叙述了自己的日常,呈现了一幅晚清普通士宦子弟的生活画卷。

全书六章,每一章都有明确的主题,闺房之乐、朋友之情、求职的艰辛、闲情记趣、琉球记历、养生之道。

仿佛,花开六朵,一朵一色。

故事线按时间顺序铺陈,在内容上难免有重复之处。

但,沈复对内容的构建和文笔是精到的,对某人或某事在一章中简叙,必在另一章补叙。

所以,让人阅读起来,虽觉日常琐事繁多,但仍觉故事线集中并条理分明。

比如,在《闺房记乐》中,沈复写到芸娘与憨园的结盟,后因憨园被豪门强娶,芸娘抑郁病死。用寥寥数语,描述了事实。后在《坎坷记愁》中则补叙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缘由。

谋篇布局上的巧思,叙事上的形散而神不散。

这,正是这部古典散文的魅力,有人盛赞其为“晚清小红楼”。

“芸娘”为故事的中心,“情”“趣”两字贯穿始终。

沈复对芸娘一见钟情,非她不娶。两人婚后也是琴瑟和鸣,相敬如宾。

他俩是夫妻、朋友、知己,更是灵魂上的伴侣。

我谈李白,你能聊杜甫;我赏书画,你爱旧帖;观园赏景、作诗唱和;你明白我见月时的惆怅,我懂你在仕途不顺时的焦虑;我抛出的梗,你都能接得住……

沈复幕僚的工作,并不稳定,没有工作时以卖画为生。

然而,芸娘从不怨怼,而是一直陪伴在沈复身边,生儿育女,不慌不忙,将日子过成了诗。

她做女红,养活家人。她插花做盆景,增添雅趣。

她将竹条编织成屏风的外衣,用清晨荷花上的露珠酿酒,将食盒做成花瓣型,用拣来的怪石做盆景…..

她遵循儒家的“三纲”,即使受到公婆的误会与疏离,也不埋怨半句。她深爱沈复,满心欢喜地给夫君觅美妾。

试问,这样的女子谁人不爱?

沈复用轻盈的调性,很真诚地记录了他与芸娘的生活里的琐碎和小确幸。特别是有关婆媳矛盾的描写,更是让今人顿觉在说自己的事情。

因为真实、真性情,所以,格外打动人。

芸娘香消玉损后,沈复仿佛失了魂,健康每况日下,更觉山河都失了色彩。

他开始到老庄中寻找慰藉和养生之道。书的最后一章,即是他的养生心得。

小说家、剧作家白先勇先生说:“中国人的人生,常常有三种哲学的循环。年轻的时候有所求,中年醒悟,晚年一切看开。有这三种哲学,才是完整的中国文化,三者相克,互用互补。”

纵观沈复的一生,确实如此。

年轻时,读书治世;中年时,为心灵除尘,以求“清净明了”。

他开始每日读书作画,与友人清谈,参悟禅机,以求平静。

故事写到中年,戛然而止。沈复后来的去向,也无人知晓,到底是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人无限遐想。

古时的中国人,都是过着心灵生活的人,这是中国人永葆青春的精神。

这部散文集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种诗意之美,也有着对世事无常的无声接纳。

文学作品,也是对其所处时代哲学思想的表达与呈现,人们终归都是在哲学里找寻精神困惑的解决之道。

如何在日常的一蔬一饭里,活得深情,活得雅致?答案就在这部经典里。

此外,淡雅的译文和唯美的插图,也为这版《浮生六记》增添了一份令人缱绻的爱与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