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案说医】陈达灿:清热利湿解毒法治疗带状疱疹案

 钱首相小泉 2023-03-10 发布于江苏

文章图片2

▲陈达灿,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原院长、中医皮肤科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从事皮肤性病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擅长诊治过敏性皮肤病、红斑狼疮、性病、毛发病、痤疮等皮肤疑难杂病。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刘某,女性,年龄不详。

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腰腹部出现红斑,自感阵发性刺痛,无发热、恶心、呕吐等不适感,随后很快在红斑上出现成簇水疱,皮损成带状分布,疼痛较前更加剧烈,夜晚尤甚,遂于2004年8月17日来院求治。
首诊证候
刻诊:初诊可见皮损分布于右侧腰腹部,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成簇水疱,排列成带状,皮损未查过体表正常线。水疱大部分破裂,露出糜烂面、渗液,未破溃的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澄清,尼氏征(一)。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纳眠欠佳,二便正常。

辨证论治
诊断:带状疱疹。
辨证: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
板蓝根20g、虎杖15g、生薏苡仁40g、连翘15g、淡竹叶15g、金银花15g、延胡索20g、丹皮20g、赤芍15g、珍珠母30g、甘草6g,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三黄洗剂(院内制剂)外用。

随诊过程


二诊:2004年8月24日

服药7剂,水疱大部分结痂,部分痂皮开始脱落,无明显疼痛。

方药:板蓝根20g、虎杖15g、生薏苡仁30g、连翘15g、淡竹叶15g、金银花15g、延胡索20g、丹皮20g、赤芍15g、珍珠母30g、甘草6g、丹参30g、山药20g,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

三诊:2004年8月31日

痂皮全部脱落,患处留有暗红斑,无疼痛。

方药:板蓝根20g、虎杖15g、生薏苡仁30g、连翘15g、淡竹叶15g、金银花15g、延胡索20g、丹皮20g、赤芍15g、珍珠母30g、甘草6g、丹参30g、山药20g,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加田七末冲服巩固疗效。

【按语】

辨证思路: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往往呈带状,可见成簇红斑、丘疹、水疱、脓疱,常伴明显神经痛。中医称本病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等。《医宗金鉴》云:“缠腰火丹蛇串名,干湿红黄似珠形,肝心脾肺风湿热,缠腰己遍不能生。”带状疱疹初起多为湿热困阻,中医的治法原则为利湿解毒、通络止痛。

治疗经验本案例中患者皮疹发于右侧腰腹部,皮损主要为红斑和水疱,水疱破溃可见糜烂渗液,未破溃的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澄清,临证所见结合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可辨证为肝经湿热证,肝经火毒蕴积,夹湿邪下注,发于腰腹,故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陈教授处方中采用板蓝根、虎杖清热解毒,生薏苡仁健脾祛湿,此三种药物均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延胡索、赤芍、丹皮、虎杖凉血活血止痛,珍珠母平肝镇静止痛,后期加山药健脾,丹参、田七活血,益气扶正,活血祛瘀,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此外,虎杖、淡竹叶有清热利尿之功,可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可有效的减轻组织及神经的水肿,恢复神经功能。外用药三黄洗剂(院内制剂)由大黄、黄柏、黄芩、苦参等组成,湿敷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痛之功,在早期水疱、渗液时应用效果尤佳。

(本案编者:杨映柳)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